陳毅建議陳士榘任西線指揮,毛主席主張調粟裕,粟:我有三個請求

漫步史書 2024-05-04 10:10:14

1947年7月,根據中央指示,劉鄧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十二萬大軍強渡黃河,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挺進大別山的作戰。

在過去曆史課本上,我們提到劉鄧挺進大別山,總會想到“猶如一把尖刀插進敵人心髒”,但那時候對這句話的理解並不深刻,可直至許多年後,當了解挺進大別山的前因後果後,才明白毛主席的匠心獨運。

將戰爭引向蔣介石統治中心腹地,吹響反攻的號角並不容易,盡管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主力在全軍之中實力位居冠首,但與國民黨軍精銳還是存在一定差距。

爲此,毛主席又特地調來了另外兩大戰略集團,配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一、從晉南調來陳謝集團挺進豫西;二、調華野外線兵團(又稱西線兵團)南下豫皖蘇。

毛主席的這兩個決定,無疑當時是承擔了很大風險的。

在原定的方案中,陳謝集團是要被調到陝北去保衛黨中央的,而中央對華野的要求,則是繼續在內線殲敵。

1947年5月8日,軍委在致陳粟、劉鄧的電文中指示:

“劉鄧軍于6月1日以前休整完畢,6月10日以前南渡黃河,第二步向中原進擊。“

”陳粟軍在巳灰(6月10日)以前應集結全力(27個旅)尋求與創造殲敵機會,並准備于巳灰(6月10日)以後配合劉鄧軍大舉出擊。”

應該說從1947年初華野成立後,在內線接連打了幾次大規模的勝仗,促使毛主席下定決心,由華野獨立的解決山東的戰事,並盡可能的牽制敵軍,爲其他各大戰區減緩壓力。

在孟良崮戰役後,即1947年7月22日,毛主席再一次致電華野,要求華野在山東打破敵人的進攻。

那是因爲,毛主席從孟良崮戰役中看到一個希望,即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夠用各個殲滅的辦法打破敵人進攻的,並取得決定性勝利的。

華野後來還專門開會,積極貫徹中央這一指示。

1947年5月26日,華野前委在沂水西北的坡莊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會上著重強調了一點:

“國民黨集重兵于山東,雖然加重了華東軍民的負擔,卻給其他戰場實施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除山東、陝北以外,我軍均已轉入反攻,國民黨面臨崩潰的前夜;山東的戰局在,孟良崮戰役後雖已得到改善,但尚未完全取得主動,敵正積極准備再次大舉進攻,我們還要繼續在內線作戰,並且要准備進行惡戰。”

于是在當年整個六月,華野始終圍繞在山東的敵人做文章,期盼能再打一個像孟良崮戰役那樣的大勝仗。

至6月22日,毛主席給華野的複電中,都反複強調了不要心急,要耐心等待,集中主力,確保在有可乘之機的情況下再作戰。

可至六月底時,中央就已經完全推翻了原來的部署。

當時,前線戰場上出現了兩個情況,第一個變化就是劉鄧即將挺進大別山,第二個情況就是,國民黨軍吸取了之前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的經驗教訓,整體布防的很嚴密,我軍沒機會下手。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華野作戰的主要任務,就改爲出擊外線作戰。

1947年6月29日,黨中央毛主席致電華野,要求華野以兩三個縱隊出擊魯南,而另外以三個縱隊出擊魯西,另外再在正面擺四個縱隊,以吸引敵人的注意。

短短七天之內,中央就改變了原來的部署,無疑也帶給了華野很多的困難。

陳粟雖然感到十分突然,但在接到中央電文後,便立即商討,最後做出決定響應中央號召。

7月1日,根據中央指示,華野決定兵分三路進軍,並電告中央部署:

一、由陳唐率3、8、10縱(又稱陳唐兵團),首先進入博山地區,爾後向魯西挺進;

二、由葉陶率1縱及先已南下的4縱(又稱葉陶兵團)。越過臨蒙公路,向魯南挺進;

三、野戰軍指揮部率2、6、7、9縱和特縱,集結在沂水至悅莊公路兩側,各以少部兵力抗擊東犯之敵,主力待機出擊。

7月2日,中央軍委複電華野,對華野積極響應中央部署表示贊同,並且仍然要求,華野不惜一切代價打通與劉鄧的聯系。

這也就是過去以來,我們一直聊的華野“七月分兵”。

華野雖然在短時間內積極響應了中央的指示,但從安排上來看,重心仍然還是在山東,並沒有完全下定決心出擊外線。

最起碼得是,華野指揮部陳粟兩人,在“七月分兵”後,都是留在內線,只有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率領三個縱隊出擊到了魯西,至于出擊魯南的一縱、四縱則由葉飛、陶勇指揮。

不過,華野“七月分兵”後,內線外線打的並不順利,而且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陳粟兩人指揮的內線部隊在南麻臨朐戰役相繼失利,參戰的各個縱隊損失慘重。

與此同時,出擊外線的部隊也接連失利,一縱、四縱退出魯南後,與陳士榘率領的三個縱隊彙合。

嚴格意義上來講,華野“七月分兵”作戰失利,有許多客觀因素,但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華野過去打仗是在內線作戰,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來打,但“七月分兵”本身是爲了配合全國戰略,是以連續打的幾仗,都不是按照自己節奏進行的,所以失利在所難免。

粟裕最初沒有站在全局戰略上考慮作戰,對分兵其實有很大意見,特別是在戰術上,對分兵的時機,分兵的方向等等因素都有不同看法。

可華野當時在陳老總主持下,拍板決定執行中央戰略。

當然從整個戰略上來講,華野“七月分兵”作戰雖然失利,但仍然很好的完成了中央交付的任務。

1947年8月6日,中央致電劉鄧、陳粟並告陳唐葉陶:

“此次華東各部雖有幾仗未打好,但完成了集中兵力、分散敵人之巨大任務。”

“中央特向你們致慰問之意,並問全軍將士安好。”

不過,在當時情況下,慶功爲時尚早,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仍然處在極度危險之中,急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已經出擊至魯西南與晉冀魯豫野戰軍會師的華野五個縱隊,就成爲一支重要的力量。

也就是在華野五個縱隊與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魯西南會師時,即8月3日,陳粟譚(譚震林)致電中央請示:

“擬成立西兵團司令部,以陳士榘任司令,唐亮任政委,王建安任副司令,轄3、8、10三個縱隊。”

從陳粟的建議中,也不難看出他們的想法。

從1947年開始,國民黨軍轉變了全面進攻,改爲重點進攻後,陝北與山東就是兩個主要的進攻方向。

當時的延安已經淪陷敵手,黨中央毛主席率領中央縱隊轉戰陝北,牽制胡宗南集團,盡管毛主席以彌天大勇承擔這份重任,但各大戰區都深感擔憂,畢竟毛主席勢單力孤,以西北野戰軍當時的實力,不足以抗衡胡宗南集團。

是以黨中央一開始決定,調陳赓的四縱、九縱一期到陝北,保衛黨中央。

既然山東與陝北都是國民黨軍重點進攻的方向,自然在戰略上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所以即便是華野“七月分兵”,但主要的精力仍然放在山東。

這也是陳粟在給中央的電文中,並沒有將一縱、四縱都劃給華野西兵團。

在陳粟看來,華野抽調三個縱隊組成一個兵團,在魯西南配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有足夠分量的。

不過,陳粟後來也並沒有想到,中央對于劉鄧挺進大別山的安排,是上升到全國戰略的,甚至在必要時,可以暫時減少在山東根據地方向的注意。

1947年8月4日,在接到華野建議電文後,毛主席一日三點回複華野。

三封電文中一個主要的中心思想是,要時任華野副司令員的粟裕直接到魯西南去,統一指揮在那裏的五個縱隊,並且要求粟裕把華野的炮縱主力也一並帶過去,並且還給了一個很關鍵的意見:

“西兵團指揮機構,提議以粟裕爲司令員兼政委,陳士榘爲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唐亮爲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指揮西面五個縱隊。”

也就是說,毛主席要求華野出動至少一半以上的兵力到魯西南,策應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不僅如此,在1947年8月11日,毛主席還明確指示:

“華東野戰軍西兵團統歸劉鄧指揮。”

作爲傑出的軍事指揮員,陳毅、粟裕幾乎是立即理解了中央的意圖。

不少曆史愛好者在時隔多年以後,總是愛拿毛主席在8月4日給華野的電文說事兒,認爲粟裕雖然是華野副司令員,但之多只統帥過五個縱隊,加上有“擬任西兵團司令員”的說辭,很多人牽強附會的解釋,認爲粟裕就是華野早期的一個兵團司令員。

甚至于一些人還過分強調華野西兵團歸劉鄧大軍建制和指揮,下意識的認爲粟裕在指揮上從來不能調動華野。

實際上歸結到一點,是沒有搞清楚建制和編制的概念。

所謂建制就是指一支部隊固定的單位系統,比如一個師下轄三個團,由這3個團編成的陸軍師稱建制師,下屬的三個團都是這個師的建制單位。

在當時,華東野戰軍下轄十二個縱隊,無疑就是建制。

不過,在戰時情況下,這十二個縱隊並不一定都投入戰鬥,或者說不一定都執行一樣的任務,比如華野當時十一縱、十二縱是留在蘇中、蘇北堅持敵後鬥爭的。

在戰時狀態下,一個建制內的部隊不一定都參戰,或者說不同建制內下轄的不同建制單位,有時會合並在一起作戰,比如某某師的某團與另外一個師的某某團作戰,在戰時臨時設立指揮部。

從策應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這一作戰行動來看,黨中央毛主席顯然有這樣一個打算,以實現軍事上的統一指揮,當然也有後勤上的劃分,畢竟華野出擊外線後,後勤統歸晉冀魯豫根據地負責。

粟裕在看到中央電文後,幾乎立刻就意識到了關鍵的一個點,就是中央在戰略上已經從過去的防禦轉爲進攻,原本作爲主戰場的山東已經變爲中原地區。

既然如此,華野就不該在吝惜,而是應該盡可能的抽調主力挺進中原去。

于是,粟裕向中央提出了三個請求:

一、調陳毅一同西去;

二、增調六縱到西兵團;

三、內線三個縱隊組成東兵團(內線兵團)。

粟裕這三條建議,也是爲華野主力出擊外線做准備,調陳毅一同到魯西南去,盡管華野在軍事指揮上是粟裕說了算,但陳老總畢竟還是華野司令員兼政委,有他在方便調動華野大部分主力(比如六縱)。

既然陳毅也一同到了魯西南,那就意味著華野指揮機關已經全部轉移到了外線,內線就不再作爲主要的作戰方向,所以粟裕建議成立東兵團指揮機構,負責統一指揮內線作戰,不要求反攻,只要能保住山東最後一點根據地即可。

毛主席後來采納了粟裕的建議。

不過,有一點需要澄清一下,之前很多人提到過,毛主席任命粟裕爲華野西兵團司令,可實際上,毛主席只是擬任命粟裕爲西兵團司令員,後來毛主席同意粟裕的三點建議後,這道擬任命隨即也就取消了。

1947年8月下旬,陳毅、粟裕率領六縱以及特種兵縱隊到魯西南地區,同陳士榘、唐亮率領的五個縱隊會師,當時華野出擊外線的兵力已經達到了總兵力的三分之二。

有很多人認爲,陳毅到了魯西南以後,自然而然就應該擔任華野西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

實際上這個說法並不多,因爲陳毅、粟裕帶去魯西南的是華野野司,不需要再另外成立新的指揮機構來指揮部隊,從中央與華野的往來電文也能看得出,粟裕始終是以華野副司令員的身份來指揮外線兵團作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陳毅、粟裕率領華野指揮部到魯西南以後,華野東兵團的指揮一直是華東局在負責。

盡管中央有命令,讓劉鄧統一指揮華野外線兵團,但實際上指揮華野外線兵團的一直是中央軍委,劉鄧未實際指揮過,只是爲了執行挺進大別山這一戰略部署,捋順指揮以及後勤關系才有這樣一道指示,畢竟當時華野外線兵團出擊豫皖蘇地區,而豫皖蘇根據地是原來晉冀魯豫軍區建立起來的。

劉鄧、陳謝以及陳粟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執行的一直都是中央的戰略任務,毫不誇張的說,也正是因爲這一戰略的執行,短短半年時間,解放戰爭的形勢就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5 阅读:1372
评论列表
  • 2024-06-06 07:44

    戰場形勢發生轉折,是在豫東戰役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