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參與武王墩墓發掘,山大考古早已走出山東

新黃河 2024-05-06 17:20:20

“武王墩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爲研究戰國晚期楚國高等級陵墓制度,以及楚國東遷後的曆史文化,提供了系統性的考古資料。”近日,安徽省淮南市、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聚焦武王墩墓最新考古發現。值得一提的是,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師生全程參與了這一項目,展示出了山大考古的硬核實力。

持續4年,發現重器

武王墩墓考古項目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並與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東大學、廈門大學和淮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同時,國家文物局成立考古專家組和文物保護多學科研究專家組,全程指導工作。

4年來,山東大學考古學院師生全程參與了武王墩一號墓的考古發掘工作。針對大型楚墓可能遇到的情況,在正式發掘之前,團隊有針對性地設計和制定了嚴密的發掘方案和流程,各項任務指標分解落實到人,全面實行AB角,准備了詳細的預案和應對方案。發掘過程中,堅持全程科學化、精細化發掘和三維掃描、數字化記錄。4年間,團隊先後完成了武王墩墓葬封土和填土發掘,提取了椁室上鋪設的竹席,拆解提取完全部椁蓋板,如今已進入椁室內部的發掘清理階段。

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教授路國權任考古發掘二組組長,負責東室和北室發掘工作。在他的帶領下,山大師生在東1室發掘揭露出土大量青銅禮器、漆木器、竹笥、植物和果核等文物,其中南端放置的大鼎口徑達88.3厘米。路國權表示:“這只鼎比安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李三孤堆墓最爲矚目的出土文物——鑄客銅鼎還要大。學界普遍認爲李三孤堆是楚幽王的陵墓,這只鼎體型比鑄客大鼎更大,說明武王墩的墓主極有可能是國君級別的人物。”

“四年時間,白駒過隙。來的時候站在十六米高的封土頂上俯視大地,今天已經在十六米深的墓坑底部仰視天空。參加武王墩發掘已是我學生時代最大的幸運,而用四年時間揭開這兩千年的沉澱,更是有著莫大的責任在肩。”參與該項目山東大學考古學院博士研究生李鳳翔說。

其實,山大考古與安徽結緣並非偶然。2018年,安徽建設引江濟淮工程,施工時間是六年,留給考古發掘的時間窗口只有兩年。爲此,安徽省考古研究所開展多方合作,邀請山東大學等十多所高校及機構,赴安徽開展合作發掘。當時,山東大學的發掘地點正是在淮南。2019年,山東大學再次受邀參加武王墩的前期發掘工作。“這兩次合作,讓山東大學的田野發掘水平和能力得到安徽同行和業界認可,也成爲我們能有幸參加武王墩項目發掘的契機。”路國權說。

山東大學博物館

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考古是該校的王牌學科。據山東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方輝介紹,山大考古的曆史,可以追溯到90多年前的齊魯大學時期。1972年,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創辦,成爲全國較早創辦考古學本科專業的高校之一。今天,山東大學已經成爲國內考古專業的重鎮。“山東大學始終把田野考古作爲考古專業發展的基礎性工程,先後有山東鄒平丁公遺址、長清仙人台遺址、長清雙乳山漢墓、章丘洛莊漢墓、濟南大辛莊遺址、章丘焦家遺址等獲評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除了立足省內,山東大學爲培養學生和支持國家經濟社會建設而開展的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早已遍布全國。爲配合三峽工程,2000至2006年,山東大學支援重慶三峽文物保護工作,一撥又一撥師生進入重慶余家壩遺址,發掘面積近3萬平方米,發掘墓葬264座。2006年到2007年,爲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山東大學考古隊在河南省博愛縣西金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龍山文化城址,並在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首次發現小麥遺存,對研究中原地區的文明起源和人地關系演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近年來,從雄安新區基建考古勘探,到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出土文物研究,都能看到山東大學的身影。

塞林港遺址水下調查。 圖源:山東大學新媒體工作室

方輝表示,山東大學還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國門開展國際間考古交流與合作。自2017年起,中國與肯尼亞等國家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肯尼亞吉門基石遺址及周邊地區進行了考古發掘,共發現了2000余件各類石制品和動物化石,這些化石的時間跨度涵蓋了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2018年到2019年,山東大學承擔國家文物局境外考古專項——沙特塞林港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與沙特團隊聯合水下考古作業同時,成功運用傳統手段和無人機等創新科技進行考古。2023年,山東大學考古隊在與法國波爾多大學的聯合考古中,于法國南部多爾多涅省圖爾托瓦拉克洞穴遺址內,發現古人類遠節指骨化石。

山大考古的硬核實力還體現在對學科走勢的把握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考古學的研究目標由原來的文化譜系構建轉向對古代社會的全方位研究,該校敏銳地注意到科技考古在學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山東大學在全國高校中較早地開始了科技考古實驗室的建設工作,先後建成了植物考古、動物考古、玉石器考古、陶器考古、體質人類學等十幾個實驗室,取得了一系列在國內外學術界有較大影響力的成果,有力地支持了考古學科的發展。

來源:大衆新聞客戶端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