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有些女人結婚後,不願意和娘家人來往了?原因有三個

布衣粗食 2024-05-13 15:44:23

女兒還小的時候,很多父母說:“這是家裏的小棉襖。”

女兒長大結婚後,很多父母的說法改了:“嫁出去的女人,潑出去的水。”

當父母很老了,女兒來端水送飯,父母又說:“還是女兒好,會體貼人。”

人總是善變的,尤其是有兒子的父母,對于女兒的說辭,讓人不好理解。反過來,兒女也會跟著父母的態度,不斷改變自己的家庭觀念、親情關系等。

最大的變化,應該是女兒出嫁之後的幾年裏,女兒一旦感受到了娘家的寒意,和娘家的關系就漸行漸遠了。

01

女人結婚後,爲什麽和娘家人不交往,原因有三個。

我的一個表妹,叫芳芳。

她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教導:“要讓著哥哥。”

理由很簡單,家裏值錢的東西,要給哥哥,便于哥哥娶妻生子。至于芳芳,反正要出嫁,就不要占有父母家太多東西了。

小到一塊面包,大到一次上輔導課的機會,上大學的費用,芳芳只能讓著。

當芳芳外出打工後,父母也要求:“沒錢了,你寄錢過來呀,要不過年都麻煩了。”

把錢寄回家,父母也沒有計數。

等芳芳出嫁的時候,父母也沒有把芳芳曾經給娘家的錢,作爲嫁妝,掏出來。

更生氣的是,父母要了七八萬彩禮,但是回給芳芳的,是一萬多的物品。剩下的彩禮錢,毫無懸念是父母拿了,變著法子又是哥哥娶妻的“彩禮”。

有時候,父母也會去芳芳家做客,要不了幾個小時,父母就互相埋怨,家裏多窮,多糟糕。芳芳過意不去,也就給一些錢,避免爭吵。

後來,芳芳發現,父母就是唱雙簧,通過演戲來博取女兒的一些錢財。這下,芳芳和父母就不親了,娘家也懶得回去了。當然,骨子裏怨恨哥哥,爲什麽把父母的愛都搶走了。

綜合一番,可以發現,女人出嫁後,和娘家人不交往,原因就出來了。

其一,重男輕女的做法,讓女人一直被虧待。

女人在娘家,沒有地位,甚至連一張床鋪都沒有了。

從小到大,長期被虧待,已經夠累了,婚後還去看臉色,那就是沒有必要了。

更怕的是,父母從女兒身上要錢要財物,一轉身就給了兒子。

當父母很老的時候,錢財給了兒子,卻要女兒養老,這是不能被接納的。

其二,娘家很窮,還心窮,不是女人的靠山。

兒女不嫌棄父母窮困,就是狗窩裏也有歡聲笑語。

但是“人窮志短”的父母,這會讓人失望。

女兒想要幫扶娘家一把,但是發現娘家人都好吃懶做,賴上了你,這就還是走開爲好。

既然娘家一點都靠不住,以後就靠自己。這是一狠心,和原生家庭決裂了。

其三,兄弟姐妹不和睦,感情非常淡薄。

爲了爭奪父母的財産,兄弟姐妹鬧得不可開交。女兒肯定是弱的一方,爭不過兒子們。

得不到兄弟姐妹的認可,一旦父母管不住大家庭了,女兒就只能自保,和誰打個電話,都顯得多余。

02

不管女兒嫁給誰,有遠見的娘家,都會給女兒留後路。

親不親一家人,打斷骨頭連著筋。

女兒和娘家鬧翻了,但是大家還能珍惜緣分,終究會變和氣的。

唯有那些把女兒的後路全部斷了的娘家,才真的沒有回頭的余地。

長遠來看,家裏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也多一份發展的機遇。要想女兒和娘家多交往,關鍵是提升娘家人的溫度。

唐朝詩人王維的母親崔氏,是“博陵崔氏”的女子,不僅長得好看,還擅長繪畫,懂得佛學,是大照禅師的弟子。

當王維九歲的時候,父親過世,母親崔氏把奴仆解散,家庭財産變賣,然後帶著六個兒女,回到娘家蒲州。

在封建時代,一個女子可以帶著兒女長期住在娘家,無疑是思維變通,家人互相包容的結果。

看《紅樓夢》,一本書的最精彩的部分,大概就是“元妃歸省”。

書裏用了三回來具體描述一個出嫁的女兒,如何被娘家人迎接,如何准備妥當,如何相處。

賈府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足以見證,娘家有多隆重。

現在,也有很多女子,一旦遇到婚姻變卦,或者生活困頓,娘家就能撐住自己的未來。

這就說明,想要女兒和娘家長期親密,就得娘家主動做好鋪墊。

首先,不管家多小,都要給女兒留一個房間,起碼應該有一個床。

父母常常把床鋪整理好,曬一曬,女兒回來,就能夠感受到陽光的味道,知道自己是被寵愛的孩子。

然後,堅持互相幫助,而不是把女兒給娘家的一切,當成理所當然。

人與人交往,是需要有價值的,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也是如此。不能自己沒有價值,還反複向女兒索要價值。

最後,丟掉重男輕女的思想,兒女都是手心的寶,財富也可以合理分配,贍養父母也是兒女共同的責任。若是有條件,娘家也能扶持女兒女婿一把,別把內外分太清楚。

03

任何一份感情,都是雙向奔赴的,不是女兒應該反哺娘家,一生感恩戴德。

農村有句諺語:“肥田先肥秧,催子先催娘。”

女兒對娘家好不好,一開始是父母的做法決定的。從養育女兒成長的過程中,就能夠給予愛,留住連綿不斷的情感。

接下來,女兒嫁人了,不是弄丟了,而是女兒有自己的小家庭,從大家庭剝離出去了。當女兒有一定回報的時候,父母別忘了積極回應。

大家多一些禮尚往來,也多一分努力關愛,娘家婆家,都是自家。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1 阅读:192

布衣粗食

簡介: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