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送兩個小島給埃及,爲封鎖以色列?

風長眼量 2024-03-28 12:10:33

第一次中東戰爭,從1947年11月至1949年3月,史稱以色列獨立戰爭或巴勒斯坦戰爭。

1950年,爲了對付以色列,沙特把亞喀巴灣的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送給埃及,戰爭有意猶未盡的味道。沙特甘願做阿拉伯世界對抗以色列的幕後,埃及扛起大旗。

亞喀巴灣,是紅海東北部的一個大海灣,也是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位于西奈半島以東,阿拉伯半島以西。亞喀巴灣最深處有1850米,最寬處約24千米,長約160千米。如今亞喀巴灣海岸線分屬四個國家:埃及、以色列、約旦和沙特阿拉伯。

亞喀巴灣有三個重要城市:埃及的塔巴、以色列的埃拉特和約旦的亞喀巴。其中埃拉特和亞喀巴,是以色列和約旦在紅海唯一的出海港口。

亞喀巴灣入口處稱爲蒂朗海峽,有兩座島嶼,中間的是蒂朗島,東邊的是塞納菲爾島。

蒂朗島80平方千米,塞納菲爾島(薩那費島)53平方千米,島上極爲幹燥,都沒有植被覆蓋,是兩座無人小島。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周邊都是奧斯曼帝國勢力範圍,所以無人問津。

1882年,埃及成爲英國的“保護國”。兩座小島守護蒂朗海峽,略地位凸顯出來。1906年,英國從奧斯曼帝國奪得這兩個小島,以便控制蒂朗海峽,進一步控制亞喀巴灣。

蒂朗海峽寬度約13千米,由于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阻隔,航道在西奈半島與蒂朗島之間,只有5到6千米寬。

1922年,埃及名義上從英國獨立出來,但英國還有大量軍隊駐紮埃及,埃及只能算是從殖民地到半殖民地。第二年,英國把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兩島送給埃及隔海相望的沙特。這種分而治之的套路,英國在退出全世界殖民地時,玩了很多次。當時沙特還沒有統一,紅海沿岸稱爲漢志,東邊沙漠地帶稱爲內志,英國把這兩個島送給內志,以此削弱埃及。

在英國人幫助下,內志得到兩島後一年,就把漢志兼並了,這個國家還在不斷擴張,主要是攻占奧斯曼帝國勢力範圍。

1932年,沙特宣布建國,不再是英國的保護國,並且南下攻打也門。沙特在阿拉伯半島崛起,英國必須遏制沙特進一步發展,便出面調停阻止也門滅亡,不讓沙特進一步壯大。

我們再來看埃及與英國的矛盾。

1956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在英國的操弄下,南邊的蘇丹宣布獨立,給埃及當頭一棒。

1956年7月26日,埃及派兵進入蘇伊士運河沿線,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此前英法兩國的企業擁有蘇伊士運河超過九成的股權。

埃及一方面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一方面派兵封鎖蒂朗海峽,以色列早就想進攻埃及,此刻與英法一拍即合。

第二次中東戰爭,從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7日,史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以是同盟,以色列死172人、傷817人,被俘1人;英國死22人、傷96人;法國死10人、傷33人。埃及死1650人,傷4900人,被俘5000人-30000人,軍事設施幾乎全毀,空軍宣告滅亡。

埃及雖然避免了亡國,但用蘇伊士運河與蒂朗海峽封鎖以色列紅海航運的戰略也失敗了。

第三次中東戰爭,從1967年6月5日至6月10日,一共六天時間,史稱六日戰爭。以色列攻占西奈半島面積約6萬多平方千米土地,包括亞喀巴灣的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

1979年,埃及與以色列在美國華盛頓簽署《戴維營協議》,兩國建交,以色列計劃歸還西奈半島,埃及不得限制以色列船只在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航行。

第五次中東戰爭,從1982年6月4日至9月29日,史稱黎巴嫩戰爭。此戰以色列只能算慘勝,傷亡與阿拉伯聯軍相差不大,以色列很難保住西奈半島。

1982年,以色列終于從西奈半島撤軍,只是當時仍占著亞喀巴灣的港口塔巴。埃及爲此付出了沉重代價,十幾個阿拉伯國家與埃及斷交,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又逐漸轉移到波斯灣國家。

沙特向埃及提出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的主權,當初送給埃及是條件是封鎖以色列,既然兩國都建交了,沙特自然要收回兩島。

2017年,經過多年波折,埃及放棄了二島,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再次回到沙特版圖。

本輪巴以沖突後,有人說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在沙特手裏,作用不大。不如送給也門胡塞武裝,這樣二島的戰略價值才能發揮出來。

0 阅读: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