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中蘇聯如何通過總動員完成逆轉

戰史威鋒 2024-03-19 09:32:33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出動了包括其他仆從國在內的550萬人分三路對蘇聯進行了全面進攻。在德軍閃電戰的打擊下,軸心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勝利和戰果,與此對應的時蘇聯也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慘痛代價,僅僅半年不到就丟失了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等蘇聯西部的大片領土,淪陷的人口超過7500萬,而此時蘇聯的總人口不到2億。這些地區還是蘇聯農業和工業的核心地帶,占據了蘇聯一多半的産值。而部隊的損失更是觸目驚心,損失部隊接近450萬人,而開戰前,蘇聯的總兵力也就570萬,整個國家到了崩潰的邊緣。但是面對這種差不多隨時要亡國的不利局面,蘇聯最終卻完成了堪稱魔幻的逆轉,將旗幟插在了德國國會大廈。而完成這種逆轉,得益于蘇聯的戰時“全國總動員”體制,正是靠著“總動員”體制,最終贏得了這場和德國之間的戰爭。

一,軍事總動員

蘇聯在建國之初就是從戰火中淬煉出來的,在建國後,又因獨特的國家體制,以及其他國家對之前沙皇俄國恐懼的延續,使得這個國家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面對來自周邊無時無刻的敵意。因此,蘇聯在和平時期就建立了一套國防總動員體制,用以應對周邊隨時可能會轉化爲軍事威脅的敵意,並爲大國戰爭做准備。這種總動員體制遠不是沙俄到處拉壯丁那麽簡單,沙俄拉的壯丁幾乎不會提供任何即戰力,畢竟連最起碼的槍都配不齊。

而且自一戰開始,機槍和坦克的大規模裝備,讓沙俄擅長的“人海戰術”徹底淪爲了“給對面刷軍功戰術”。尤其是在歐洲,這種技術能力獨一檔的地區。到了二戰前期,裝甲部隊和航空兵這些高技術兵種對兵源有了更高的要求,沒有最少半年的訓練,是根本無法駕馭的。這種要求,在和平時期沒有問題,但是在戰爭時期,尤其是在承受了極大損失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有充足的兵源,也有大量的坦克飛機,但是無法形成戰鬥力。

然而蘇聯沒有遇到這個問題,不要管前線損失了多少人,多少裝備,後方生産的坦克飛機只要一出廠,立即就會投入戰場,形成戰鬥力。蘇聯是如何做到的呢?這主要得益于蘇聯未雨綢缪的軍事動員體制。蘇聯在和平時期就會組織學生進入軍事夏令營,對學生進行軍事訓練。這些學生在進入夏令營後會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不光是射擊投彈,其中也包括開坦克,開飛機。

而且這些軍事夏令營活動,學生不只是經曆一次,而是多次。因此,這些具備基本軍事素養的學生,即便之後不參軍,但是這些軍事經曆會伴隨一生。在戰爭期間,這些曾經軍訓過的學生們進入部隊,經過短期的訓練,被喚醒了兒時記憶的他們,進坦克,上飛機,就能很快的成爲一名合格的軍人。這些夏令營的軍事訓練也不分男女,男生的訓練,女生一樣會經曆,這也是爲什麽蘇聯在二戰會有如此衆多的女飛行員,女坦克手。

除此之外,還創建了多個飛行學校對進入學校的學員進行短期飛行體驗培訓、長期飛行技術培訓。在解決了退役飛行員工作的同時,也對飛行學校進行補貼,讓更多的人參與飛行,了解飛機。靠著這些舉措從20年代末到1941年,僅僅是飛行學校接受培訓的學員,總計就有6萬人。

另外不得不說的就是,蘇聯集體化農業因爲都是通過機械化進行生産,所以那些平常就駕駛操作各種機械設備的農民,也成爲了優秀的兵源,開拖拉機的農民當坦克兵,開卡車的當運輸兵,這些集體農莊爲蘇聯提供了將近8萬戰車駕駛員。整個國家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就無時無刻地爲戰時提供高技術高素質兵源。

正是依靠這些高技術兵源儲備,使得蘇軍在整個二戰中都保持著高效的運轉。其實在整個二戰中,也只有兩個國家沒有爲技術兵源的數量不足頭疼過,一個是蘇聯,另一個就是美國。而類似日本這樣的土掉渣,山本大將剛到美國的時候看著滿街跑的汽車,連馬路都不敢過,這還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眼界開闊的高官,至于那些普通的平民是個什麽樣可想而知。由此可見,國力的強弱對軍事能力的影響,強大的國防必須依賴強大國力支撐才能長久。

因此在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一周時間裏,蘇聯就動員了將近500萬人,如果沒有之前制定這種完整規劃,以及長達十幾年的儲備,是不可能進行這種動員的。而且動員的這些部隊都是具備基本軍事素質的能戰之兵,靠著這些部隊以及遠東支援到西線的部隊,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擊敗了德軍。

二,産業的總動員

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在半年不到的時間就丟失了西部的大片領土,而這些地區遍布著蘇聯的各個坦克制造廠,汽車制造廠,飛機制造廠,是蘇聯軍工造血能力的來源。通常來說,這些地區的丟失意味著這個國家的軍事能力被大大削弱。這個從蘇德戰爭爆發後半年蘇聯的飛機産量就能看出來,從1941年6月到1941年12月,即便總動員開始後,因爲喪失了多個工業産區,蘇聯僅僅生産了將近4000架飛機,在産量最低的1941年11月僅僅生産了600多架飛機。然而到了,1942年蘇聯制造了25000多架,到了1943年,這個數字是35000多架,1944年是40000多架。在開戰之初,坦克的生産數量也迎來了暴跌,但是從1942年開始,直到戰爭結束,坦克的生産數量沒有低于過25000輛。蘇聯如何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實現了産量爆炸式的增長呢?

首先,蘇聯的“總動員”體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可能要受到攻擊,和有淪陷危險的工廠企業,全部搬到後方。考慮到德軍閃電戰的突擊速度極快,因此在總動員令下達後的第一時間,所有與動員令相關的部門和機構就立即開始運轉了,他們要做的事就是盡可能快,盡可能多地搬遷。搬遷的不僅有設備,生産線,還有技術人員、産業工人及其家屬。這樣,即便這些地區被德軍占領,也在短時間內幾乎停滯了蘇聯75%的工業生産能力,這也是開戰到1942年前期,蘇聯極其被動的原因之一。但是蘇聯需要爲産業重建付出的代價其實並不大,僅僅需要時間而已。現成的設備和技術,能讓蘇聯在短時間內恢複生産。從1941年6月到11月,總共有1500多個工廠搬遷到了後方並重建。這種在總動員後極其高效的産業轉移,最大程度地保住了蘇聯的工業生産能力

然後,蘇聯在後方完成了工業能力恢複的同時,開始進行最大限度的人力動員,以保證工廠的産能爲戰爭提供源源不斷的裝備支持。此時的蘇聯青壯年男子都已經去部隊報到了,那就在工廠所在地招募能動彈的所有老人婦女,以及16周歲以下的男子進入工廠,開始了996,007,加班加點地爲部隊生産裝備。僅僅是1941年下半年就動員了超過100萬婦女和學生。

另外,在具體的裝備生産過程中,極力簡化生産流程,在保證裝備可靠性的前提下,適當降低非關鍵部件的質量要求,以保證裝備更高的産量。這種戰時的裝備生産要求使得蘇聯的裝備下線極其簡單,能迅速擴大産量,保證部隊的裝備供應。能一錘子打進去的釘子,絕對不多砸一錘子。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下線的坦克連防鏽漆都不噴,車組在廠門口開著坦克就上前線了。這也是因爲早期的熟練工已經上戰場了,現在廠裏的男性基本上都是技術骨幹,幹活的都是大媽和學生,你不能要求大媽們也有同等的技術。你當然可以說粗制濫造,但是真的管用。一輛坦克能早一分鍾下線,就能早一分鍾打到柏林。某些情況下,數量真的比質量重要得多。當然,對于關鍵部件還是不會對質量有任何妥協的,比如發動機變速箱這些,甚至是槍管都是對質量有極其苛刻的要求的。

此時的蘇聯已到了生死存亡之際,面對納粹的鐵蹄,所有人都是戰爭的一部分,男人上戰場,女人搞生産。每個在前線的坦克組,他們的坦克或許是自己老婆制造的,他們射出的炮彈或許都是兒子親手搓出來的。正是靠著這種總動員體制,蘇聯在1942年就可以抗衡德軍,到了1943年就組建出了超越德軍的機械化部隊與空中力量。

三,農業的總動員

在西部的領土丟失後,蘇聯可以轉移工廠,重建産能。但是對農業來說,轉移是不可能轉移的,領土丟了就真的是丟了,因此也順帶丟失了40%的糧食産能。這個時候有些人可能就開始算賬了,雖然丟失了40%的糧食産能,但是也丟失了7500萬人口,這麽一算糧食壓力並不大啊!然而要知道,此時的蘇聯農村的男人也都在部隊,這些土地誰來種呢?爲了解決糧食的壓力,“全國總動員”發布後,首先開始了糧食的“節流”工作。蘇聯立即動用戰略儲備糧,並且實施糧食配給制,每人每天都有固定的糧食配給。雖然幾乎每個人都吃不飽,甚至有時候在吃摻了木屑的面包,但是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戰爭初期的糧食供應問題。

在完成了初步的“節流”工作後,更重要的是進行“開源”。此時蘇聯農村的男性都在部隊,剩下的全是婦女兒童老人。和進入工廠的蘇聯婦女兒童一樣,蘇聯農村的婦女老人兒童也開始了農業生産。得益于之前蘇聯集體化農業的機械化基礎,這個時候開拖拉機,操作設備的換成了婦女。那些遠離戰場的地區,比如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也在戰時進行了農業改革,所有人力和資源都向農業傾斜,動員這些地區的人進行農業生産。

最後,産出的糧食以及農産品由國家統一征收,農民只留下必備的口糧。這個時候的農業生産壓力是極大的,和工廠裏的工人一樣,幾乎在超負荷運轉。在挺了2年多以後,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被蘇聯收複,這種情況才算是有所好轉。

蘇聯在二戰時,正是通過“全國總動員”,挺過了開戰初期最艱難的那段時期。之後依然是靠著“全國總動員”實現了對戰局的逆轉,最終徹底擊敗德國。然而這種“全國總動員”並不容易被複制,不是隨便哪個國家都可以搞總動員的,也不是靠總動員都可以贏得戰爭的, 說白了只有大國才可以玩得轉。因爲這必須要有強大國力的支撐這種體制的運轉,也要有強大組織能力的保障才能實施,當時可能也只有蘇聯和美國才能靠著這種體制贏得戰爭,即便到現在,估計也只有一個國家還能這樣。

0 阅读:136

戰史威鋒

簡介:一個普通的軍事,曆史愛好者,分享我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