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書架|《腫瘤靶向藥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皮膚病》出版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2024-04-15 10:05:13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科主任楊骥主編的《腫瘤靶向藥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皮膚病》由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書籍涵蓋了腫瘤靶向藥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起的皮膚病的臨床表現、發病機制和治療等多個方面。全書資料翔實、內容新穎、圖文並茂,彌補了現階段我國腫瘤靶向藥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皮膚病的診療空缺,爲靶免相關皮膚病的早期識別和規範治療提供參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在序言中寫道:“本書的出版豐富了我國腫瘤靶向藥和免疫治療相關皮膚病的理論與實踐,對我國腫瘤治療相關皮膚病的診治與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楊骥教授是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科主任,複旦大學皮膚病與性病學系副主任。兼任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常務委員等。長期致力于硬皮病、皮肌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免疫炎症性皮膚病的研究與診療。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命名兩種新的皮肌炎-脂溢性皮炎樣皮肌炎和假性血管性水腫樣皮肌炎;率先開展腫瘤靶向藥和免疫治療相關皮膚病的研究等。

以下內容節選自該書第一章腫瘤靶向藥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概述(2-3頁):

免疫相關皮膚不良反應大致可分爲兩大類:新出現的皮膚病和原有的皮膚病加重。新出現的皮膚病有銀屑病、濕疹、扁平苔藓、皮肌炎和大疱性疾病等;原有皮膚病加重的有尋常型銀屑病向紅皮病型或膿疱型轉化,濕疹向紅皮病轉化等。大部分免疫相關皮膚不良反應是比較輕的,但也會出現危及生命的重症,如皮肌炎、大疱性疾病、重症多形紅斑和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等。但早期識別皮疹類型、規範積極治療和客觀判斷預後轉歸,大部分免疫相關皮膚不良反應是可以治療和康複的,並不需要強制要求患者停用免疫治療。免疫相關皮膚不良反應複雜多樣,我們稱之爲“萬能的魔術師”,其可以模仿各種各樣的皮膚病,但其具體發生的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我們前期做了一個小樣本的研究,發現大部分免疫相關皮膚不良反應的皮膚病理組織中常有基底細胞液化變性,真皮淺層和深層大量的炎症細胞浸潤,提示炎細胞被激活和擴增,導致基底膜的破壞,炎細胞突破基底膜進而誘導皮膚的炎症損傷。我們進一步對相關的免疫細胞進行細分,發現有大量CD8+的T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的擴增。其中CD8+的T細胞分泌的穿孔素、顆粒酶和激活幹擾素信號通路可能是誘導組織損傷的重要原因,但具體深入的機制還在進一步的研究中。臨床上,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常常會聯合使用,這使得皮膚病變得更加複雜和多樣,有時很難辨認具體哪種皮膚病是靶向藥物引起的,哪種皮膚病是由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起的。但整體上講,免疫相關皮膚不良反應會占主導地位。整體上講,我們對免疫相關皮膚不良反應的認識和了解還很局限,在臨床表現、發病機制和治療方面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明確。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