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陽大米集團獲2023年度鹽城市市長質量獎

揚眼 2024-04-22 22:06:15

4月22日 ,從江蘇省射陽大米集團獲悉,鹽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2023 年度鹽城市市長質量獎獲獎組織名單公布,江蘇射陽大米集團有限公司入選。

射陽大米文化館

江蘇射陽大米集團有限公司地處于黃海之濱的射陽縣海河鎮,始建于2006年6月,注冊資本30億元人民幣,由射陽縣國有資産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獨資組建,是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全國百佳糧油企業、射陽大米産業領軍企業等。該集團公司與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設立江蘇射陽大米産業研究院和博士工作站,並在海河、四明、興橋鎮建立射陽大米産業研究院實驗基地,産業園被江蘇省發改委、省糧食局和物資儲備局認定爲省級糧食物流産業園。該集團公司2018年參與射陽縣大米協會主導的射陽大米地方標准的制定(DB/T32-1580),主導産品質量水平領先國內先進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射陽大米集團于2018年取得GB/T19001、IOS9001質量管理體系證書, 2020年獲得射陽縣縣長質量獎提名、2021年獲得射陽縣縣長質量獎、2022年獲得鹽城市市長質量獎提名。

射陽大米種植基地

射陽大米集團獨創性質量管理模式貫穿稻米産業鏈全過程,堅持科技引領,嚴把種植環節質量關。大米加工行業屬于農業傳統産業,要想在産品質量上有所突破,必須要有優質原料(優質食味稻谷品種)作保證。射陽大米集團通過與江蘇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緊密合作,成立了“江蘇射陽大米産業研究院”和“博士工作站”,針對射陽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地培育高品質的特色品種,爲射陽大米量身定制種子“芯片”。目前已引進了江蘇省農科院30多個品種在當地試種,每年對試驗品種進行品鑒,2022年培育出新品種“鶴香粳一號”,在四明基地種植1000多畝。

遵循好大米是種出來的理念,射陽大米集團先後在射陽海河、新坍、長蕩、興橋、四明等鎮區規模流轉土地5.2萬畝,精選南粳46、南粳9108等優質品種,采用綠色、有機種植模式,統一栽培技術規程。在種植過程中嚴格按照《有機稻技術操作規程管理》和《綠色食品生産技術操作規程》管理,對進入生産基地各種農用物資進行嚴格管控。從田間耕整到播種育苗以及機械插秧、機械施肥、無人機噴藥、直至成熟收割、烘幹等全程機械化,實現水稻生産質量標准可追溯,精准管控種植全過程,從源頭上把控射陽大米的品質,滿足消費者對大米産品的“安全、營養、健康”的需求。2023年在射陽縣四明鎮境內建立芯谷裏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是射陽大米集團全産業鏈體系的種植端,也是優質糧食工程示範基地,占地2.21萬畝,爲智能化現代農業新場景,也是全國品牌“射陽大米”主産區之一。芯谷裏基地構建了農情信息立體化感知平台等智能化平台,打造完整的農作物優質高效精准化種植技術體系。

堅持科學保糧,嚴把倉儲環節質量關。射陽大米集團先後投資近5億元,分別在射陽的海河、特庸、射陽港等鎮區布局建設高標准糧食儲備庫40萬噸,並在牆體增設保溫層,提高隔熱效果。同時,公司制定了綠色低溫倉儲制度,在電子測溫、谷物冷卻、機械通風、環流熏蒸“四合一”儲糧技術標准上,推廣使用內控環流控溫儲糧、智能通風、空調控溫儲糧等新技術,實現了科學儲糧、綠色儲糧、智能儲糧,有效保證水稻、小麥等糧食按品種、分等級單獨儲存,長期保證儲糧安全、品質穩定。

堅持標准引領,嚴把加工環節質量關。射陽大米集團采用的加工設備爲日本佐竹、台灣三久,安科、捷迅等國際國內知名品牌,自動化、智能化程度高,提高了産品的標准化、信息化、精細化管理水平。集團制定了高于國標的企業內控標准,並建設了首席質量官制度,堅持不合格的原糧不進廠,不合格的産品不出廠。在生産過程中,嚴格按標准、工藝,定機、定工種的原則,進行操作。嚴格執行跟班檢驗制度,檢驗員與操作工,按工藝標准采取及時有效地溝通,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采用操作工自檢,崗位之間互檢和跟班檢驗員抽檢相結合的方式,實施産品加工過程的質量控制,確保成品合格率在99.5%以上。目前,射陽大米集團已通過了質量、環境、食品安全等管理體系認證,並成爲首批“江蘇精品”企業。

堅持品牌引領,嚴把銷售環節質量關。射陽大米集團先後在南京、上海、福州等地,舉辦十多場“谷投味道”射陽大米産品推介會,緊緊圍繞“質量控制、品質提升、主攻流通、主打品牌”的思路,針對不同客戶需求,開發了從500克到25公斤的高、中、低近30個系列産品,既有家庭消費的小包裝,也有團體消費的大包裝,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人群。實行線上與線下互動,廣泛開拓國內銷售市場。線上在天貓、京東、拼多多等網上銷售平台開設旗艦店,與江蘇蘇甯、上海叮咚等線上銷售平台合作,共同開發線上銷售産品;並在上海、南京、等地設立辦事處,與上海聯華、大潤發,中石化江蘇公司、家樂福、南京東郊國賓館等知名連鎖公司、賓館簽約並供貨。目前,集團公司生産的射陽大米,銷售面已覆蓋至全國11個省(自治區)。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通訊員張學法

校對 陶善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