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啞火的魚雷如何立下驚世大功,鹦鹉螺號潛艇:我TM謝謝你!

穿過大海來摸魚 2024-02-05 23:02:09

鹦鹉螺號,這個在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出現的名字,注定和潛艇結下不解之緣!

1942年12月2日,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室內網球館內,在一群頂級科學家的關注之下,一個由石墨堆砌而成的簡陋核反應堆開始穩定地進行鏈式反應——人類的原子能時代揭開了帷幕。

鹦鹉螺號下水

基于這一技術成果,1952年6月14日,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鹦鹉螺號的龍骨開始在美國的格羅頓鋪設。開建儀式上,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滿懷信心地在潛艇龍骨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杜魯門宣稱:“鹦鹉螺號核潛艇能在水下以20節以上的高速度航行,且只需要一點核燃料就能以最高航速航行幾千海裏。他能在水下無限期逗留,他的原子發動機完全不依賴空氣,甚至不需要在海面伸出通氣管。”

1955年1月17日上午,鹦鹉螺號緩緩地離開了碼頭,艇上的信號兵在上午11點00分發出了劃時代的信號:“我艇正在使用核動力航行。”從此水下力量進入核能時代!

在這之前,美國海軍在二戰中還有一艘同名潛艇,頂著這個名字的注定不是泛泛之輩。

相對于當時的戰略轟炸機隊和航母戰鬥群,潛艇在美軍中不那麽顯眼,實際上,二戰中的美軍潛艇部隊戰績非常漂亮!美國潛艇損失52艘,損失率占總數的18%,犧牲艇員3505人,其中軍官374人。 而據統計,在整個二戰期間,美軍潛艇共擊沉日軍1113艘商船,總噸位共計超過532萬噸。如果不是二戰那坑爹的魚雷啞火率高,老美的潛艇戰績在往上漲漲很輕松的。

“鹦鹉螺”號(SS-168 Nautilus)屬于獨角鯨級艦隊潛艇,1930年服役。艇長113米,寬10.14米,水上排水量2770噸,水下排水量4050噸,在當時屬于很大的潛艇了。由于噸位大,艇上裝載的武器很多:6具魚雷發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26條備用魚雷,甲板上還有2門巡洋艦等級的152毫米艦炮!當時的潛艇主要在水面航行,重炮是護身利器。其水面續航力更是高達25000海裏/5.7節,能在舊金山和東京灣之間跑個來回,橫穿太平洋兩次!但過大的艇體,也使它成爲二戰時美軍航速最慢的潛艇,操作也很不靈活。

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鹦鹉螺號總共擊沉日軍驅逐艦1艘,貨船5艘,擊傷貨船4艘、油船1艘和驅逐艦1艘,獲得14顆戰鬥之星,在美國海軍中排名第21名。不是鹦鹉螺不努力,奈何時運不濟,太平洋戰場強手如雲,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時也命也!

SS-168“鹦鹉螺”號

在著名的中途島戰役中,鹦鹉螺號自然不甘寂寞。1941年夏至1942年4月,“鹦鹉螺”號(SS-168)進入船塢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增加了四具魚雷發射管,備雷也增加到40條,離開船廠後,該艇于1942年5月28日抵達珍珠港。

1942年6月份,美國和日本的海軍在中途島上即將開展決戰。日本海軍在大將南雲忠一的指揮下,帶領著一支由兩艘戰列艦、四艘航空母艦、兩艘重型巡洋艦、十二艘驅逐艦、一艘輕型巡洋艦和五艘補給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在浩瀚無邊的太平洋上尋找美國海軍的主力。

而美軍在破譯日本的電文後,尼米茲下了一個簡單而偉大的決斷:伏擊山本五十六。他作出決定:等南雲忠一的航空母艦從西北方開來的時候,他把自己的航空母艦全部布置在中途島的東北方。戰鬥的勝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誰先看見誰。從中途島上起飛的飛機可以搜索1000公裏的半徑,而日軍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最多只能巡邏500公裏。這樣美國人已處于戒備狀態,而日本人則慢騰騰地闖進射程,什麽也沒看見。

1942年5月28日,尼米茲命令斯普魯恩斯少將指揮的第16特混艦隊以及弗萊切將軍指揮的第17特混艦隊從珍珠港出發,前往伏擊地點。

在這次作戰中,老美在戰略上得到先手,部署上更有針對性,例如美軍潛艇編組與部署行動分爲第七特遣艦隊由羅伯特‧亨利‧英格利許(Robert Henry English)少將指揮,劃分成3個潛艇任務區隊:

第一區隊12艘潛艇,主要任務爲防禦中途島及珍珠港,並對來犯之日艦實施攻擊。烏賊號部署于中途島西方700 海裏海域,其任務爲情報搜集、先期掌握日軍動態。該艦于5月30日就位完畢,31日1845時偵獲日軍攻略部隊並回報指揮部,爲美軍有效提供預警情報信息;其余11 艘潛艇部署于中途島西北方海域(美軍分析此爲日軍航空母艦及攻略部隊可能航經海域),以中途島方位240°T至000°T采弧狀扇形區域布勢(長度約200海裏),其運用爲偵察、監視與襲擊,于6月3日就位完畢,任務爲防禦中途島,並對來犯之日艦實施攻擊。

第二區隊3艘潛艇部署于中途島方位075°T,距離約425海裏處海域,由東北向西南部署巡邏線,用于偵察、監視與襲擊,于5月24日就位完畢(其中潛水者號因裝備維修因素,于6月9日就位),任務爲支持第一區隊,掩護美軍航空母艦駛返珍珠港,並防止日軍進犯珍珠港。

第三區隊4艘潛艇部署于歐胡島(Oahu Island) 正北方300浬處海域,由東向西部署巡邏線,用以偵察、監視與襲擊,于5月24日就位完畢,其任務爲防止日軍阿留申攻略部隊,由北向南進犯珍珠港。

1943年6月4日淩晨4點半,友永丈市大尉指揮108架飛機轟炸中途島。南雲忠一此時不知道有美國的航空母艦在附近,同時他也不認爲真的會有,因此派出飛機去偵察時不太重視,只派出了7架偵察機單向偵察,而且,在利根號巡洋艦上起飛的偵察機因爲彈射器故障推遲起飛半小時,在築摩號巡洋艦上的起飛的偵察機也因故晚起飛,並提前返航,因此沒有發現美國的航空母艦。

而在6月4日0700時烏賊號偵獲日軍補給油輪(中途島方位260°T,距離約600浬)並回報指揮部。

0720時美軍派遣偵察機前往搜索,並偵獲日軍航空母艦部隊,隨即派遣鹦鹉螺號等9艘前往攻擊。0825時鹦鹉螺號偵獲日軍目標,這是剛剛改裝的鹦鹉螺號是在執行自己第一次戰鬥巡邏任務,鹦鹉螺號艇長布羅克曼少校下令升起潛望鏡,一支龐大的日本艦隊映入眼簾,這是日本海軍的第一航空艦隊,這支龐大的日本艦隊包括航空母艦4艘(艦載機266架),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1艘,驅逐艦12艘,補給艦5艘,正在茫茫大海上尋找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隨時准備用己方的優勢航空兵給對手以致命一擊。

加賀號

布羅克曼少校藝高人膽大,在四周都是敵人的情況下不計生死果斷出擊,向霧島號主力艦發射2枚魚雷攻擊後深潛回避(一說是向加賀打了一發,另一發卡發射管),然而,美軍裝備的Mk14魚雷不負衆望,如約啞了!

Mk14魚雷無疑是美國海軍史上的一朵嬌豔的奇葩,據相關統計,在美國參戰的最初18個月中,MK14型魚雷的啞彈率竟然高達70%!1941年12月,美軍潛艇這個月一共發射出了96枚MK-14魚雷,但是僅僅擊沉3艘日本商船。整個1942年,整個美軍潛艇部隊一共發射出了1142枚Mk14魚雷,但僅擊沉109艘42000噸位船只,而同一年的德國海軍潛艇部隊,他們的戰績是擊沉1160艘600萬噸位船只。而在1943年7月,一艘美軍“黑鯵”號潛艇伏擊日本最大油船“南都丸”號時創造過15發只響一發的“光輝記錄”。

日本決戰思想的體現--重雷巡洋艦

啞火了不算啥,重要的是自己暴露了,潛艇兵沒空吐槽腐敗的軍械局和不幹人事的紐波特魚雷站,南雲忠一就下令擔負艦隊護衛任務的「長良」號輕巡洋艦和「岚」號驅逐艦單獨出列,去捕殺這個膽大包天的水下幽靈。而這兩艘日艦瞎晃悠了一圈扔了一批深水炸彈後,摸魚完成,于0855時迅速追趕主力艦隊去了。

0920,麥克拉斯基海軍少校率領著從「企業」號起飛的2個轟炸機中隊30架無畏式俯沖轟炸機感到了預定的攔截點,少校舉目四望,啥也沒有。這時候少校看看油表,心裏算計了起來,0935時,他選擇了“箱型搜索”(box search)方式尋找敵人,他把飛機做了個90度的轉向,並打手勢要求兩個中隊都跟上。 他計劃沿著這個方向飛行大約50英裏到10點鍾,然後再把飛行方向改爲東北方,再進行短距離飛行後就返回母艦。

沒過多久,第6轟炸機中隊的迪克·貝斯特上尉(LT Dick Best)舉起他的氧氣面罩,示意他飛機的氧氣出了問題,他往下指了指,他們中隊的其中一位飛行員,中尉艾德溫·克勒格爾(LTJG Edwin Kroeger)已經沒有氧氣可用了。本著“不抛棄,不放棄”的原則,爲了使飛行員能正常吸氧,整個中隊不得不下降高度。因此,第6轟炸機中隊的15架飛機下降到15000英尺的高度,這樣飛行員們就能呼吸到正常的空氣了。第6偵察中隊和第6轟炸機中隊就這樣分開了,這似乎也意味著,機群將不會對日軍艦隊展開集中打擊了。

0955時,眼看著燃料肉眼可見的往下掉,飛行員們小心髒都開始打鼓了,這時從20000英尺的高度,距離機群前方15英裏處,在一片廣闊湛藍的海面上,出現了一道白色的痕迹,這正是“岚”驅逐艦。決定命運的時候到了,飛行員發現該艦一路直線狂奔,判斷它的航向一定是指向了日軍航母的方向。麥克拉斯基帶領機隊與那艘驅逐艦同向飛行。三分鍾後,日軍特混艦隊出現在視野裏,那時的老美可不慫,就算飛不回去也要幹他娘的!

此時日軍航母的位置在30°05’N/181°45’W,據參加行動的美軍飛行員回憶,他們迅速且自然做出了決定:我們決定進攻,我們要進攻,我們必須取勝!

1020時,美軍向日艦發動決死突擊,麥克拉斯基手下的飛行員們頃刻間就把加賀號炸成了篩子,第6俯沖轟炸機中隊長百思特上尉用一記完美的俯沖投彈把「赤城」號變成了一座火山,而「蒼龍」號則成了來自「約克城」號航母的萊斯利海軍少校的獵物。

日本海軍的葬禮開始了!

12時50分到13時之間的某個時刻,身中四彈的“加賀”號徹底停滯不前了。

在航空兵建功之時,鹦鹉螺號也沒閑著,打得這麽熱鬧可不能沒自己事!鹦鹉螺號在逃脫攻擊以後,並沒有撤離戰場,而是繼續悄無聲息地尾行日軍艦隊,並追上了已被俯沖轟炸機炸得面目全非的日軍航母。1359時鹦鹉螺號逮住奄奄一息的加賀號進行補刀,4枚魚雷齊射,第一條魚雷根本就沒有離開過發射管,第二和第四條魚雷分別從船尾和船頭擦身而過,只有第三條魚雷准確地命中了靜止不動的航母中部,發出沉悶的金屬碰撞聲——魚雷沒有爆炸,反而在水中折成兩半,彈頭沉入海底,雷體和尾部在水面上漂浮著,成了一個船員意外的救生筏,一人騎在了雷體上,給殘酷的戰爭留下滑稽的一幕。

由深海探測機器人所拍攝的加賀號殘骸畫面

又啞火了!不過這時的布洛克曼少校可不知道這些細節,布洛克曼還不知道鐵棍魚雷又坑了自己一把,認爲是自己擊沉了“加賀”號,他終于心滿意足的放過了可憐的機動部隊。但是“鹦鹉螺”號第一次的戰鬥巡航還沒有結束,因爲航程巨大,備雷也還算充足,幹脆在中途島加油後直接遠程奔赴日本近海破交。

6月25日,“鹦鹉螺”號終于開胡獲得戰果,在橫須賀外海110公裏處擊沉了1700噸的白露級驅逐艦“山風”號,日艦上的226名水兵無人生還。這也是相當滑稽的一幕,在命中“山風”後,“鹦鹉螺”號還拍下了這條可憐的驅逐艦沉沒前的照片。三天後,“鹦鹉螺”號才啓程返航。

布洛克曼少校因爲第1次戰鬥巡航中的出色表現被授予優異服務十字勳章,他擊沉“山風”號的照片成爲美國銷售戰爭債券的絕佳注腳。

中途島海戰後因功授勳海軍十字勳章的艇長布洛克曼少校

實際上的加賀號故事還沒完!4日下午16時40分,加賀號棄艦令下達,幸存艦員撤到“荻風”、“舞風”號驅逐艦上。

“加賀”號掙紮到19時25分,在兩聲劇烈爆炸後消失在海面上,包括艦長以下800余名官兵隨艦同沉,沉沒地點在北緯30度20分、西經179度17分。“加賀”號于1942年8月10日除籍。

加賀號受創示意圖

後來鹦鹉螺號從日軍威脅下的布幹維爾疏散出的21名法國修女(這件事情後來拍成電影《粉紅色潛艇》),並在1942年8月8日這個黃道吉日,鹦鹉螺號開始了第二次戰鬥巡航,作爲運輸艇,把一支美國海軍陸戰隊送上馬金島,去突襲島上的日軍據點。在1943年11月的塔拉瓦戰役中,鹦鹉螺號又一次受命輸送小規模地面部隊。1945年6月30日,隨著一瓶香槟砸在鹦鹉螺號的6英寸主炮上,這艘低調而傳奇的潛艇收到了退役的命令,走完了自己15年的服役生涯。

岚號

題外話:在4日上午的海戰中,岚號驅逐艦打撈起了一名被日軍擊落的美軍魚雷機飛行員,在對其審訊並獲悉重要情報後,這名美軍戰俘被岚號驅逐艦艦長下令斬殺並將屍體投入大海。在1943年8月的維拉灣海戰中,美軍驅逐艦以一次完美的伏擊把衰種——岚號送進了海底。

5 阅读:1686
评论列表

穿過大海來摸魚

簡介:分享有趣的東西,開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