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塵地變成美家園——河北邯鄲開展生態修複行動小記

經濟日報 2024-03-02 06:40:21

新年初雪後,河北邯鄲紫山生態公園銀裝素裹,被積雪覆蓋的青山湖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的生態畫卷。

紫山坐落于邯鄲市叢台區西北部,是太行山余脈的主峰,礦産資源豐富。曾經的粗放開采使山體千瘡百孔,地下資源遭到掠奪性開發。近年來,邯鄲市通過政府主導、資源整合、市場運作等舉措,使廢棄礦山變身爲城市後花園,也撐起了周邊農民的錢袋子。修複紫山廢棄礦山的做法還入選了《國土空間生態修複典型案例集》名單。

“過去,煤灰四處飛揚,家裏一年四季不敢開窗。現在推窗見綠、出門見景,讓我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生態紅利。”家住紫山附近的邯鄲市叢台區三陵鄉西陶莊村村民劉榮說。

上世紀80年代初,紫山核心區內先後有40余家煤礦,長期無序開采致使山林損毀、地表沉陷、生態惡化。設施落後的煤礦企業粗放經營,還帶來粉塵飛揚、車輛遺撒等二次汙染,紫山逐漸淪爲城市脊背上的巨大“瘡疤”。

2014年起,邯鄲市拉開紫山礦山生態環境修複的序幕,打破自然資源、林業、環保、水利、交通等行業壁壘,統籌推進水域保護、礦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複、周邊環境提升五大工程。通過市場化運作,政府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累計投入財政資金3.2億元,把紫山核心區內修複的土地全部流轉,讓紫山礦區這個數十年高強度開采遺留的環境“包袱”變成新的發展資源。

“開展整治以來,我們累計修複礦坑面積6000余畝,修複治理率達到100%。”邯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湧說,在整治工礦廢棄地過程中,對區域內煤礦和石料廠依法關停取締,共清除小煤礦、煤場、石料廠200余家。

邯鄲市還將滏陽河水引入紫山,開展大規模植綠造綠,植樹逾80萬株,增綠6500多畝,森林覆蓋率從16%提升到96%。在紫山內建成水域面積近400畝的紫雲湖,激活整個生態涵養區。

礦山綠了,生態好了,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邯鄲市利用紫山緊鄰市區的區位優勢,發展綠色文旅、鄉村旅遊等産業,打造區域發展新引擎。

“我們在景區入口處建成總面積300畝的梯田花海景觀地,現在已成爲網紅打卡點,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這裏會變成花的海洋,好多遊客來此觀光休閑。”李湧說,紫山生態公園內還修建了約30公裏自行車道、觀光車道、遊步道等,道路兩側栽種行道樹,輔以月季、薔薇、迎春等景觀花卉,初步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錯落有致、色彩多變的生態效果。

邯鄲通過政策激勵,實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推進生態産業發展。在紫山建設萬畝高粱、萬畝油菜花示範基地,建立集特色農産品推廣種植、特色物産展示銷售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農商園,崛起一大批現代農場、網紅民宿、房車露營地等生態産業。

邯鄲市還加大對紫山曆史文化的系統考證和深度發掘,將紫山書院、馬氏宗祠等具有文化特色的項目融入紫山規劃建設,豐富紫山的文化肌理和文化內涵,促進優質文化和生態旅遊資源向優質文旅産品轉化。“我們統籌紫山周邊資源,目前已規劃10余塊建設用地,擬打造集文藝演出、遊樂、研學、康養、餐飲、主題酒店、露營、直播等新業態于一體的特色文旅項目。”李湧表示。

生態好了,百姓腰包也鼓了。附近的許多村民在景區找到了工作,有的將閑置房屋改成特色民宿,端上生態旅遊飯碗。數據顯示,2023年紫山景區接待遊客80萬人次,直接帶動周邊9個村1500余戶村民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周邊25個村集體收入全部超過10萬元。

“紫山改善礦山生態環境取得的顯著成效,是河北省開展大規模生態修複行動的一個縮影。”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生態修複處處長黃景寶表示,截至2023年底,河北已完成曆史遺留礦山修複5700余處,總面積達40余萬畝。同時,將礦山生態修複與特色産業有機結合,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養殖、生態旅遊等産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經濟日報記者 王勝強)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