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華裔AI教母——李飛飛的逆襲之路:從洗碗工到斯坦福教授

Meta元宇宙頭條 2024-03-21 18:26:06

自ChatGpt問世以來,人工智能的風潮席卷全球,而在這股浪潮中,一位名叫李飛飛的華人女科學家逐漸嶄露頭角,成爲衆人矚目的焦點。

然而,早在2009年,這位華裔女子便已涉足人工智能這片尚顯荒蕪的領地。那時,OPENAI尚未嶄露鋒芒,人工智能還是一個備受質疑、前景不明的領域。但李飛飛卻以其敏銳的眼光和堅定的信念,毅然選擇了這條道路。

在美國,李飛飛被譽爲“AI教母”,她不僅身兼美國三院院士、斯坦福終身教授、谷歌首席科學家等多重身份,更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和領導才能,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尊重。

李飛飛,這個名字或許並不常被人提起,但她所走過的道路,卻書寫了華裔女性不平凡的一生。從洗碗工到斯坦福教授,她的逆襲之路充滿了艱辛與奮鬥,也見證了她的智慧與勇氣,今天就來揭開這位傳奇女性的神秘面紗。

01高知家庭的美國夢

1976年,北京的一個四合院裏,李飛飛呱呱墜地。幼時的她,聰明伶俐,如明珠般被父母捧在手心。他們懷揣著望女成鳳的期許,誓要爲她鋪設一條通往光明未來的道路,給予她最優渥的生活與教育。

然而,生活的軌迹總是充滿了變數。小學時期,因父母工作的調動,李飛飛跟隨他們跨越千裏,來到了成都這片陌生的土地。她的父親,一名才華橫溢的工程師;母親,則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師。兩位知識分子雙親,不僅爲李飛飛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更以自身的勤奮與刻苦,爲她樹立了不懈追求的榜樣。

在父母的熏陶下,李飛飛自小便對學習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數學與科學,這兩門學科幾乎成了她展現天賦的舞台。每次考試,她總是以優異的成績獨占鳌頭,讓父母倍感欣慰。

然而,當時國內的教育環境終究有其局限性。爲了李飛飛的未來,父母在深思熟慮後,毅然決定帶著她遠赴重洋,前往美國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這個決定背後,卻隱藏著無數艱辛與挑戰。

赴美之路,並非坦途。首要解決的便是資金問題。一家三口在借遍親友之後,終于湊夠了前往美國的費用。新澤西州的一個小鎮,成了他們新的家園。李飛飛也在父母的安排下,踏入了帕西帕尼高中的校門。

然而,現實的殘酷遠超預期。初到美國,語言障礙成了他們面臨的第一大難題。盡管父母都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但在那個年代,英語教學並未受到足夠重視,導致他們在與美國人溝通時困難重重。一家人不得不依靠字典,艱難地學習著日常用語。

更令他們頭痛的是生計問題。即便擁有高學曆,李飛飛的父母在美國卻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爲了維持生計,父親不得不屈就于修理電子産品的工作,而母親則在超市裏擔任收銀員。

十六歲的李飛飛,深知家中的困境。除了上學,她便在餐館洗盤子、做清潔工,用辛勤的勞動爲家庭分擔經濟壓力。盡管生活艱辛,但她從未抱怨過一句,反而以更加堅定的步伐,追求著知識的光芒。

她的努力終于換來了回報。1995年,李飛飛以全期班第六名的優異成績從帕西帕尼高中畢業,並成功考取了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02人工智能的種子萌芽

盡管學習時間捉襟見肘,李飛飛卻以SAT 1250的高分和數學滿分的傲人成績,叩開了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專業的大門,並斬獲全額獎學金。自小對數學與科學情有獨鍾的她,在普林斯頓的校園裏選擇了物理作爲自己的學術追求,深信物理乃人類探索自然之基石。她懷揣著成爲像愛因斯坦那樣爲科學獻身的偉人的夢想,踏入了這片學術的殿堂。

四年後,她以優異的成績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獲得了物理學學士學位,爲自己的本科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然而,在她讀研期間,母親突然查出了癌症和中風,父親忙于工作,照顧生病母親的擔子就落到了李飛飛的身上。

回憶這段往事,李飛飛感慨道,“最現實的生存挑戰是如何全力以赴、如何身兼重任並誠實面對心中的夢想。”

這個消息讓李飛飛心急如焚,她立刻趕到醫院。醫生告訴她,母親因常年勞累,身體已不堪重負,需要住院治療。由于父親還需繼續工作,李飛飛便主動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在醫院的日子裏,她除了照顧母親,閑暇之余便翻閱醫院的書籍和雜志。

在這些書籍和雜志中,李飛飛發現許多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尤其是智能科技,在醫療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她意識到,如果能夠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無痛檢查等醫療手段,將能極大地減輕病人的痛苦。然而,現實卻是這一領域的研究尚顯匮乏,大部分醫院仍在使用傳統的檢查方法。

這一刻,人工智能的種子深深埋入了李飛飛的心中。她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一理念付諸實踐,爲人類的醫療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從此,她的人生軌迹悄然發生了改變,一個嶄新的科學領域在她面前緩緩展開。

03名聲響徹AI界

說起李飛飛最爲人稱道的成就,便是創建了ImageNet數據集,這一創舉在AI系統的訓練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009年,李飛飛以驚人的毅力與智慧,成功推出了她主持創立的ImageNet系統。該系統囊括了高達1500萬張經過精確分類的圖片,爲全球科研團隊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資源,用以評估和優化各自的AI算法。這不僅僅是一個圖像庫,更是一座可供視覺訓練的巍峨寶庫。

那麽,這個ImageNet系統究竟有何妙用?

在AI研究的熱潮中,衆多學者和團隊都在競相探索,但如何判斷誰的研究更爲出色,誰的技術更爲先進?這始終缺乏一個公認的衡量標准。

面對這一困境,李飛飛挺身而出,豪言壯語道:“我來建立一個標准!”她以非凡的膽識和遠見,創立了ImageNet系統,爲AI領域樹立了一個全新的評估標杆。這一創舉不僅解決了AI算法評估的難題,更爲整個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2000年,李飛飛踏入加州理工學院,懷揣著對人工智能的濃厚興趣,毅然選擇了這一新興領域作爲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

在冷門的人工智能領域,李飛飛專攻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堅信這兩大分支將引領未來的科技革命。

然而,她的選擇並未得到所有人的認可,甚至有人質疑其發展前景。面對質疑,李飛飛不爲所動,堅定地踏上了研究之路。

然而,現實遠比想象更爲殘酷。李飛飛的小組在研究過程中多次申請實驗經費無果,經費匮乏成爲阻礙研究進程的巨大難題。正當她陷入困境時,導師彼得羅得知情況,慷慨解囊,全力支持她的研究工作。彼得羅的慷慨相助讓李飛飛感激不已,也更加堅定了她攻克難題的決心。

獲得經費支持的李飛飛,迅速啓動了ImageNet項目。這是一個龐大的圖像識別數據庫項目,旨在讓計算機具備識別圖像的能力。爲了完成這一項目,李飛飛帶領團隊下載了上億張圖片,並借助亞馬遜平台,將圖片標注工作外包給全球的網絡工作者。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他們成功完成了1500萬幅圖片的標注工作,實現了ImageNet項目的目標。

當有人問及這一工作的艱辛時,李飛飛輕描淡寫地表示:“若僅靠一人之力,不吃不喝不睡,光是標注圖片就得耗費二十年光陰。”這番話語道出了她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和付出。

ImageNet項目的成功不僅爲人工智能領域樹立了一座裏程碑,更爲全球研究團隊提供了寶貴的圖像數據資源。借助這一數據庫,計算機圖像識別的錯誤率從28%降至3.6%,甚至超越了人眼的識別能力。

然而,李飛飛的胸懷並不僅止于此。她毅然決定公開整個ImageNet數據庫,免費提供給全球研究團隊使用。這一舉動無疑推動了人工智能領域的飛速發展,也讓李飛飛的名字在科技界熠熠生輝。

ImageNet數據庫對圖像識別的研究起到了顛覆性的推動作用,讓圖像識別領域到達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2005年,李飛飛順利從加州理工學院畢業,同時獲得了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04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自加州理工學院博士畢業後,李飛飛便踏上了傳奇人生的征程。

2009年,她踏入斯坦福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一職,以卓越的才華和不懈的努力,迅速在學術界嶄露頭角。僅僅三年後,年僅36歲的李飛飛便晉升爲斯坦福大學終身在職的副教授,肩負起指導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課程的重任。

自2012年起,李飛飛更是身兼數職,先後擔任斯坦福大學W.M.凱克學院學者、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及斯坦福大學人類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HAI)聯合主任等職位。她以非凡的領導力和深厚的學術造詣,引領著斯坦福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

李飛飛將大量心血傾注于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她在權威計算機期刊上發表了超過百篇學術論文,其論文的引用量高達44773次,這一數字足以彰顯她在該領域的卓越貢獻和深遠影響。

可以說,李飛飛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一時無兩,她的成就和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學術界,成爲了整個科技領域的矚目焦點。

然而,盡管光環加身,李飛飛始終銘記自己的華人身份。2017年,Google公司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期待她能加入並共同開創未來。李飛飛欣然接受邀請,擔任了Google副總裁及首席科學家的職務。這一年,她年僅41歲,便已經在全球科技巨頭中擔任要職,展現了她的非凡實力和廣闊視野。

然而,就在2018年9月,李飛飛突然卸任了Google副總裁一職。當時,Google公司被爆出參與軍事合同之事,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爭議。據媒體爆料,當年衆多員工簽寫請願書,要求Google立即停止軍事方面的合作。因此,衆多媒體猜測李飛飛是因爲與Google高層理念不合,才選擇離開。

在一次采訪中,李飛飛不可避免地面對了所有華裔科學家都會遇到的問題:“你認爲你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

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我當然是中國人,我熱愛我的祖國。如果有天獲得諾貝爾獎,我希望我是以中國人的身份去領獎的!”

這一回答不僅彰顯了她對祖國的深厚情感,也展現了她作爲一名華裔科學家的自豪和擔當。

05入選“全球100位AI人物”

不久前,《時代》雜志揭曉了備受矚目的TIME100AI名單,這份榜單集結了人工智能領域的佼佼者,其中女性占據了40席,男性占據60席。在這群傑出人物中,最年輕的是年僅18歲的才女斯內哈·雷瓦努爾,而最年長的是76歲高齡的學術泰鬥傑弗裏·辛頓。值得一提的是,這份名單上閃耀著13位華人的光芒,其中便包括了我們熟知的李飛飛教授,她赫然位列百大名單之中。

這份名單的構成豐富多彩,既有領導者、創新者、塑造者,亦有思考者等幾大類。名單上彙聚了衆多知名互聯網企業的創始人、知名研究機構的首席科學家,也不乏作家、音樂人、藝術家、電影制片人、漫畫家等文藝界翹楚。同時,歐盟委員會、美國衆議院、非洲聯盟等機構的負責人,以及各大名校的教授、認知科學家等也赫然在列。

在這份星光熠熠的名單中,李飛飛教授以斯坦福大學教授的身份位列“思考者”一席,與她並肩的是中國科學院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毅。曾毅教授的研究領域深邃而廣闊,主要聚焦于類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哲學與倫理等前沿領域,他的研究成果不僅爲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也爲人類思考人工智能的未來走向提供了深刻的洞見。

06AI教母的名頭從何而來?

李飛飛麾下,英才輩出,頂尖AI人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在斯坦福的計算機科學系,她身爲教授,兼任以人爲本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合主任,其研究領域橫跨認知啓發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尤以醫療保健中的環境智能系統見長。多年來,她的團隊孕育出無數AI領域的璀璨明星。

其中,王剛,前阿裏自動駕駛的領軍人物,便曾師從李飛飛,後投身工業界,將深度學習技術付諸實踐,開創自動駕駛新紀元。而今,他更是自立門戶,創立清潔機器人公司新生紀智能,吸引資本巨頭青睐。

另一位傑出代表盧策吾,上海交大教授,亦受李飛飛賞識。他不僅在學術界嶄露頭角,更在商業領域大展拳腳,與校友共創非夕機器人,致力于仿人化機器人的研發,公司估值已超10億美元。

此外,李飛飛的學子遍布特斯拉、微軟等科技巨頭,他們中的Andrej Karpathy、李佳等人,均是AI領域的佼佼者。而Pika創始人郭文景、前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等,亦曾受李飛飛指點,他們在ImageNet挑戰賽上奪冠,證明了李飛飛教育理念的成功。

李飛飛對學生要求嚴苛,既重技術,又重實踐。她的學子們不僅是研究者,更是産品經理、開發者和創業者。這種全面培養的模式,爲他們的創業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AI已成爲創業新風口,李飛飛門派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走出實驗室,將技術與産業結合,致力于創造真正造福人類的産品。在李飛飛的引領下,這股力量正日益壯大,成爲推動AI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今年的CES展會上,李飛飛分享了她對AI發展的深刻見解。她認爲,AI技術正成爲下一次數字革命的驅動力,將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

在這科幻且未知的一頁中,李飛飛和她的弟子們正攜手闖入,書寫新的傳奇。

1 阅读:33

Meta元宇宙頭條

簡介:每天更新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