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機會,他卻沒有利用,崇祯究竟有多仁慈

熊貓哥說遊戲 2023-06-13 10:27:52

李自成攻進了北京。崇祯帝召見了文武百官,可是一個人都沒有到,崇祯帝道:“是你們害了我,我的國家已經被你們毀了,都是因爲你們的不忠。”崇祯最終以死謝罪,只有一位總督公公王承恩陪伴,令後世歎爲觀止,能走到這一步,已經是仁至義盡了。難不成,這崇祯皇帝,還能不能活下去?

到了這個時候,他已經徹底的絕望了,李自成大軍壓境,到頭來,他根本沒有任何辦法,甚至沒有任何逃跑的可能,所以,他甯願自殺,也不願意成爲俘虜,更不願意忍受屈辱。崇祯皇帝其實還有兩次逃脫的機會,可是他的猶豫不決,注定了他的結局。

第一次向南遷移

朱棣登基之後,英明神武,當機立斷,將首都遷移到了北京,但南京的行政區劃卻依舊保留著,依舊是一個陪都。只不過,到了明代後期,別說皇帝古怪了,就連大臣都古怪了。就拿“移宮案”來說,許多讀書人都說,東林黨鐵骨铮铮。但是,由此可見,外廷在朝堂上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連皇上都有些擔心。爲什麽在神宗“罷工”的時候,會有一群大臣對他進行“批評”,就算他有什麽新的想法,也會被以“不合祖制”爲由拒絕,這簡直就是一種恥辱。因此,崇祯皇帝對那些大臣也很“忌憚”,李明睿說南下才是唯一的辦法,可是崇祯皇帝心裏想的,就是怎麽讓大臣提出來。既然如此,他爲什麽不自己說出來?

歸根結底,還是因爲他缺乏一位真皇帝應有的“果敢”,用“怕擔責”這四個字,實在是太難聽了。他怕的是,一旦撤退到了南京,情況就會變得更糟,到時候,“罵名”就會落在他的頭上。這可不行,自己可是一代明君。這是什麽情況?這是一年的第一個月,距離大明滅亡還有兩個月。當時的崇祯皇帝哪裏想到,自己的皇位即將易手,他根本沒想過大明的未來,而是在想,到底是什麽人提議,無論是好是壞,他都能把責任推得一幹二淨。有些大臣在朝堂上呆得更久,又怎麽會不知道陛下的心思?因此,沒有一個人願意向南遷移。之前就是一個南宋的例子,他至少活了一百五十年。而且,大明開國之初,首都就在南京,最後才搬到了北京,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搬回來,也是有原因的。崇祯陛下何嘗不是如此,甚至還在朝堂上提過,可惜,群臣都像是聽不見似的。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們還特意的將南下的事情宣揚了出去,並且,對著聖上林慕白就是一頓臭罵,說聖上林慕白居心叵測。

歸根結底,還是爭權奪利。南京如果真的要遷移,必然會進行一些人事上的變動,畢竟沒有人願意損害自己的利益。而且,他在北京也買了不少房子,這些房子一時半會兒也賣不出去。說白了,就是君王爲自己考慮“聲譽”,大臣爲自己考慮“錢途”。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頭,所有人都只想著自己的“私利”。如此一個皇朝,能夠延續下去,才是怪事。崇祯皇帝的自尊心,本應是最強烈的,可偏偏,他管不住自己的部下。所以,這件事情也就暫時放了下來,一放下來,便徹底斷絕了一切可能。那時,李自成攻入北京,分成兩個方向,其中一個向山東進發,那時,崇祯皇帝就算想離開北京,也無從可退。

第二次李自成給的“機會”

這個機緣與後世“割地賠款”有些相似,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軍隊已經逼近複興門,但他卻在次日,以“和談”爲代價,要一份西北的土地,以及一百萬兩銀子作爲交換。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事實上,在這一點上,他並沒有慈禧那麽有遠見。他手下的官員,也都很有趣,一個個信誓旦旦,說什麽甯死不屈,可最後的結局,又有多少人跟他一起犧牲了呢?幾乎所有人都是如此。崇祯皇帝本打算冒險一試,看能不能沖出北京,但他找遍了所有的城池,都沒有打開城門。

到了那個時候,他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煤山。這就是以一己之私,置天下于不顧的結果。滿朝文武,根本就沒有一個是真的對這個國家感興趣的。難道是體制出了問題?或者說,這個人太小氣了?體制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掌控者。任何一位君王,都會聚集一批有見識的人,而那些沒有見識的人,只會聚集一群無關緊要的人。但凡有本事的,他都是看不上的。事實上,並不只是這兩個,十七年的時間,他能幹的事情太多了。難道他還能節衣縮食,成爲一個國家的一部分?同樣樸素的朱元璋,都能把大臣給砍了,崇祯還能把內閣給砍了?大明是朱家江山的天下,如果連他自己都拿不定主意,那麽,又有誰能爲他著想呢?

崇祯臨死之前,在青衣上寫下了一行字:“自十七年來,我雖薄德匪躬,上應蒼天之命,但都是群臣錯怪我,使叛軍攻入京城。我若死了,在九泉之下,我無顔面對列祖列宗,所以,我要摘下我的王冠,戴上我的頭發,遮住我的臉。叛徒可以將我的身體分開,但不能傷害任何一個平民。”“無地自容,無地自容”,這才是崇祯皇帝真正的想法,而“不要傷害任何一個平民”,更像是一種仁慈。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