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段氏雖未必源自段部鮮卑,但也有可能與之有一定關系

史海撷英 2024-02-19 18:10:47

段部鮮卑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五胡”中鮮卑的重要一部,強盛時能與慕容等部相抗衡。

追溯到“五胡亂華”開始時,段部首領段務目塵稱臣于西晉。此時的段部鮮卑占據遼西之地,受到當時的西晉幽州刺史王浚的結交,王浚把自己女兒嫁給了段務目塵。

當時西晉朝廷還把遼西封給了段務目塵,段務目塵被封爲遼西公,都城在令支。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段部鮮卑雖然並沒有如慕容部、拓跋部那樣,建立被人熟知的政權,但據遼西的段部鮮卑,其實也已經成爲了一個獨立于晉室的政權,後世也稱其爲“遼西公國”。

段部鮮卑強盛一時,甚至還逼得慕容部遷徙,史稱“其所統三萬余家,控弦上馬四五萬騎”,足見當時段部鮮卑的強盛。

等到石勒建立後趙政權後,段部鮮卑敗于後趙,于是歸附後趙政權。後來,王浚聯合段部鮮卑卑段疾陸眷、段匹磾、段文鴦、段末丕等部,一起攻打後趙襄國。結果被石勒大敗。

待到王浚被石勒消滅之後,段部鮮卑的段匹磾占據薊城,當時的段部首領是段疾陸眷,依然以都城令支爲根基發展。段部占據薊城、令支之時,實力最爲強盛,但危機也潛伏在兩個中心之間。

段匹磾

數年之後,段部鮮卑首領段疾陸眷去世,其叔父段涉複辰代立。段匹磾從薊城前往令支奔喪,而當時段疾陸眷和段匹磾的從弟段末波,在令支將段涉複辰襲殺,並擊退了前來奔喪的段匹磾,于是段部鮮卑形成了分裂。

隨後,薊城的段匹磾殺了西晉名士劉琨,失去了幽州民心,加之北方段末波和西南石勒的夾擊,逃出薊城。很快,段匹磾兵敗被後趙俘虜,這一支段部鮮卑隨後覆滅。

又過了數年,令支的段部首領段末波去世,其子段牙即位。而此時的形勢,遼西的段部不僅要面對西南的後趙威脅,而且還要面對從遼東崛起的鮮卑慕容部。等到段遼繼位段部首領時,段部鮮卑被後趙攻破都城,段遼被殺。

段蘭被殺後,段部鮮卑名義上趨于覆滅,其結局也與大多部族興衰的經過一般,逐漸與其他各部族融合消弭。但段遼死後,後趙讓其弟段蘭繼續鎮守段部舊都令支,等到段蘭死後,其子段龛繼續統領段部。

等到後趙末期中原大亂,段龛趁機占據廣固稱齊王,強盛一時。另外,段末波的兒子段勤也曾經占據繹幕稱帝。但段龛和段勤這兩個段部後裔,最終也被崛起的慕容部前燕政權覆滅。

段部鮮卑示意圖

于是,段部鮮卑的曆史終結,段部鮮卑走向滅亡。

大理段氏的發源

了解了段部鮮卑的發展和終結過程之後,不難看出段部鮮卑在發展過程中其實很難找到遷徙到西南的力證。但爲了確切,還是從大理段氏的發源來看一下,大理段氏源于鮮卑段部的可能性。

在今天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由白蠻貴族段思平建立的大理王朝,存在于唐宋時期,一直持續了317年,比之鮮卑段部的存續時間長久太多。

而至于大理段氏的起源,在《南诏野史》當中記載:“段氏,河西四郡之武威郡人。祖段儉魏爲閣羅鳳將,唐天寶中大敗唐兵,功升清平官,賜名忠國,拜相,六傳而生思平”。

段思平

從中可以看出,大理段氏這一支源于河西武威,始祖段儉魏是南诏開國功臣。南诏段氏世代爲南诏武將,傳至六世時,段思平出任通海節度使。因爲受到大義甯國主楊幹貞迫害,段思平起義滅掉大義甯國,建立了大理國。隨後,便是大理段氏數百年在西南的興衰過程。

大理段氏的發源中,這支源于“河西四郡之武威郡”的段氏部族,與數百年前的鮮卑段部有關系嗎?這場相隔數百年、從東北到西南的數千裏遷徙,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呢?

大理段氏源于鮮卑段部的可能性分析

1、大理段氏“自己”的記載:源于共叔段

如果大理段氏自己的記載中,源于武威段氏的說法成立,那麽這支段氏的發源,據《後漢書》中記載,很明顯便是源于共叔段:“段颎字紀明,武威姑臧人也。其先出鄭共叔段,西域都護會宗之從曾孫也。”

共叔段

共叔段是春秋時期鄭國貴族,後來共叔段的子孫爲了避難,有一部分從潼關往西,經長安等地,到達武威、張掖、敦煌等地,其中到達武威的部分,成爲了武威段氏郡望。

這支郡望中,公認的第一世族被認爲是西漢的北地督段仰,後世朝代也多有出朝爲官之人。東漢司隸校尉段颎、北魏朔州刺史段嚴、隋朝禮部尚書段達、唐朝殷州刺史段玮、太尉段秀實等人,皆是出自武威段氏。《雲南通志》中也有記載:“段思平者,其先武威姑臧人,漢太尉段穎之後。”也同樣說明了大理段氏源自共叔段的來曆。由此來看,單就大理段氏出自武威段氏這個說法來看,大理段氏與鮮卑段部的關系其實並不大。

2、白蠻段氏的發源——武威段氏“沒蠻”

在清代張澍的《姓氏尋源》中記載,“雲南蠻段氏,魏末段延沒蠻代爲酋帥,裔孫憑入朝拜爲雲南刺史,本出武威。”“沒蠻”應爲被當時的鮮卑魏所俘虜,因此成爲鮮卑魏的酋帥。隨後,段延的孫輩也拜官入朝爲雲南刺史,成爲了雲南白蠻中段氏的起源。

“魏末”到底是曹魏還是北魏,沒有找到確切答案,但不影響這裏的推斷過程。

需要明白的是,大理段氏所記載始祖段儉魏成爲南诏開國武將時,距離北魏段延到達雲南時,已經過去了數百年之久。而段儉魏“白蠻貴族”的身份,起源于因“沒蠻”入朝爲官,出任雲南刺史的“段延孫輩”是極其可能的。

段延的記載如果屬實,那麽大理段氏始祖段儉魏出自武威段氏的說法便更加確切。而段延雖然“沒蠻”在鮮卑魏爲官,依然是出自武威段氏,與出自共叔段的推斷其實沒有很大差異。

3、民族互相融合下來自鮮卑段氏的可能性

前兩種推斷中,都得出了大理段氏並非來自鮮卑段部的結論。那麽,是不是說,大理段氏就真的跟鮮卑段部沒有關系了呢?

其實是有可能的,別忘了,自魏晉時期開始,一直到隋唐,正是民族大融合迅速推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所謂的武威段氏,其實也有可能跟鮮卑段氏有關系的。

在關于段延的記載中,有人提到過段延之後數代孫中,有北周的段永,段永之後數代傳到唐朝時期才到段儉魏。同樣的這個說法,並沒有看到確切的史料來源,但如果這個說法確鑿,那麽從段永的記載中便能得知大理段氏跟鮮卑段部的關系。“段永,字永賓,其先遼東石城人,晉幽州刺史匹磾之後也。曾祖愄,仕魏,黃龍鎮將,因徙高陸之河陽焉。”

段永聲稱自己是段匹磾之後,顯然便是源于鮮卑段部,而段永之後又是大理段氏始祖段儉魏,因此便有了大理段氏源自鮮卑段部的說法。

相對于前兩種大理段氏源自武威段氏的說法,這種源自鮮卑段部段匹磾部的說法其實有些牽強。但是,結合當時民族融合的情況來看,其實是很有可能的。

兩漢時期,武威段氏其實已經是北方頗有名望的望族,而當魏晉時期胡族內遷,武威段氏與胡族相互融合顯然是十分可能的。當段延“沒蠻爲酋帥”,經過數代之後,很可能便被同化爲鮮卑人。

而段永官曆光祿大夫、骠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職,死後更是獲贈柱國大將軍,由此可能段永在當時仕途光明。而在北魏、西魏、北周這樣的鮮卑政權當中爲官,聲稱自己出自鮮卑段部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這可比武威段氏更符合當時的處境。

當然了,從根源上講,武威段氏中有一部分,直接是由段部鮮卑融合而來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這樣來看,大理段氏源自段部鮮卑也是有可能的!

1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