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江西龍虎山,還有3個地方被稱爲“道教祖庭”,你知道幾個?

子明感感 2024-05-11 12:10:45

文 | 空紙

編輯 | 空紙

前言

作爲我國唯一本土宗教,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上,書寫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道教便是由東漢張道陵創立,因此張道陵被後世尊稱爲“祖天師”,而作爲道教文化發源地的江西龍虎山,也被稱作“道教祖庭”。

因此在之前小編做關于“道教名山”的盤點時,將有些名山也稱作“道教祖庭”,遭到了許多讀者的反駁,認爲小編說錯了,只有龍虎山才是道教祖庭。

所謂的“道教祖庭”,指的是道教宗派祖師常住、弘法或歸葬的地方。

龍虎山當然是“道教祖庭”,畢竟從第四代天師開始,張道陵這一派的天師,就全部居住在此地。

但如果說龍虎山是唯一的道教祖庭,那就有失偏頗了,因爲如今的道教,並非全部傳承自張道陵一派。

根據宗派派別劃分,在華夏土地上薪火相傳了上千年的道教,可以劃分爲兩個大派系,也就是丹鼎派和符箓派。

其中符箓派就是由張道陵創立的正一道,而丹鼎派則是由金代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

其余的道教派系,在元代之後,全都合流進了這兩大派系門下,成爲了旁支。如果單說張道陵創立的正一道,那麽龍虎山自然就是唯一的道教祖庭,但如果說的是中國整個道教體系,那麽全真道也有著屬于自己的道教祖庭。

並且全真道的道教祖庭,竟然有著三個地方。

全真道祖庭——北京白雲觀

北京白雲觀坐落于北京西城區,建立于唐朝唐玄宗時期。

曆史上唐朝皇帝身上流有“胡人血統”,所以爲了讓自己的帝位坐得更穩當,從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開始,便根據老子“化胡爲佛”的說法,尊本名李耳的老子爲祖先。

而白雲觀的前身名爲“天長觀”,正是唐玄宗爲了供奉道祖老子的場所。

等到了元朝時期,天長觀又經曆了數次重修、擴建,最終更名爲長春宮。

後來道教全真派掌教尹志平,在長春宮旁邊又修建了一座道院,也就是白雲觀。

沒錯,就是跟金庸筆下,《神雕俠侶》中玷汙了小龍女清白的道士尹志平同名同姓,全真派當年還因此找過金庸的麻煩,以至于如今影視化的《神雕俠侶》,尹志平全部改了名字。

元代末年,原本的長春宮毀于戰亂,只剩了旁邊的白雲觀。

等到明代洪武年間,才在長春宮的舊址上,以白雲觀爲主體,進行了重建,才有了如今的全真道祖庭之一,被譽爲“全真第一叢林”的白雲觀。

全真道祖庭——山西永樂宮

山西永樂宮坐落于山西省芮城縣境內,起初聽到這個名字,還以爲跟明朝永樂大帝朱棣有關,後來才知道,壓根就沒有一點關系。

因爲山西永樂宮建立于元代時期,比永樂大帝早了幾百年,而永樂宮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只是因爲最初所在地的小鎮名爲永樂鎮,所以才取名爲“永樂宮”。

而永樂宮的作用,是爲了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因爲此地正是純陽真人呂洞賓的出生地。

其實永樂宮起初的地址並非是在芮城縣內,只是因爲後來原址地興修水利,所以才遷移到此。

而永樂宮的前身,同樣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也就是唐代供奉呂洞賓的“呂公祠”。

後來等到宋朝時,呂公祠才迎來了擴建,成爲了道觀,而等到元代時期,全真道丘處機得到朝廷重用,奉命執掌天下道教,道觀又再次得到了擴建,成爲了如今的永樂宮。

全真道祖庭——陝西重陽宮

陝西重陽宮,又名“大重陽萬壽宮”,坐落于陝西西安市境內。

因爲此地是全真道創立祖師王重陽早年間的修道之地,同時也是他的歸葬之所。

所以陝西重陽宮,也有著“天下祖庭”之稱,不僅是全真道教衆心目當中的無上聖地,更是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

大衆對于王重陽的認知,大多都應該來自金庸的小說《射雕英雄傳》,其中被譽爲“中神通”的正是武功天下第一的王重陽。

很多人都以爲王重陽是金庸自創的人物,但實際上人家正是道教全真道的創始人。

也得虧小說中王重陽的經曆與現實中全真道的祖師爺差不多,也沒有刻意抹黑,所以全真道教衆並沒有找金庸的麻煩,直到《神雕俠侶》中的尹志平出現,金庸這才惹上了禍端。

正一道祖庭——龍虎山天師府

說完道教全真道一脈的三大祖庭,接下來要說的自然就是正一道一脈的祖庭,也就是位于江西龍虎山上,最廣爲人知的天師府。

因爲一部由國産漫畫改編而成的動漫《一人之下》火爆網絡,如今龍虎山天師府簡直成爲了道教各大聖地當中的“網紅打卡點”。

甚至就連龍虎山天師府官方,爲了宣傳旅遊文化,也跟《一人之下》搞起了聯動,使得無數遊客趨之若鹜。

看過動漫《一人之下》的觀衆,想必都對動漫裏龍虎山天師府一脈的《金光咒》非常感興趣。

值得一提的是,《金光咒》以及動漫中的“口訣”,並非是漫畫原作者創作出來的,而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

所謂的《金光咒》,是道教早晚功課時必須要誦讀的“八大神咒”之一,也被稱作“金光神咒”。

結語

諸天炁蕩蕩,我道日興隆。

作爲在我國土地上傳承了數千年的唯一本土宗教,道教文化不能用所謂的“封建迷信”一概而論。

畢竟道教中的風水、醫術等法門,都是有著科學論證的學術。

而道教時常舉行的供奉神明的活動,也是一種希望“諸天神明”保佑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景。

與其說這是封建迷信,倒不如說是一種精神寄托,同時也是保證內心底線的敬畏。

這種精神寄托和敬畏之心,不一定非要是教派,也可以是國家,是人民,是對未來的期望。

支柱可以改變,但不能沒有。

因爲當一個人既沒有精神寄托,也沒有敬畏之心時,這個人就離成爲禍端不遠了。

0 阅读:0

子明感感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