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天皇稱號,竟然是抄襲的唐高宗李治?

民間傳奇人物 2024-03-20 21:48:21

日本天皇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日本的國家元首,雖然在《和平憲法》頒布後天皇由日本的國家元首變成了國家象征,但在日本天皇仍然有非常崇高的社會地位。不知道大家好奇過沒有,爲什麽日本曾經的最高統治者會被稱爲天皇?

日本天皇德仁

“天皇”一詞最初特指我國神話傳說中的天皇氏,相傳他是盤古開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之後的第一個人類君主,也是伏羲乃至炎黃二帝的先祖,華夏民族的血緣之源。因此“天皇”一詞在我國早期同樣有著非常神聖且崇高的地位

時間來到唐代,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武功赫赫,唐軍先後滅高句麗、西突厥、百濟等國,不僅平定漠北還用兵西域,使唐高宗總章年間唐朝版圖達到了驚人的1237萬平方公裏,爲漢人王朝之最

這段期間國家風調雨順、歌舞升平、萬國來朝,是名副其實的天朝上國;爲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麟德二年李治攜武則天封禅泰山。上元元年(674年)李治覺得“皇帝”這個稱號已經配不上自己,便下旨宣布自己晉位爲“天皇”,意思是與天齊平

唐朝總章二年版圖

天皇大帝李治

他還將皇後武則天晉封爲“天後”,自此國家進入了天皇天後二聖臨朝的局面,直到永淳二年李治駕崩,谥號“天皇大帝”。所以曆史上第一個天皇其實是我國的唐高宗李治

李治在位時期,恰逢中國和日本爆發了白江口之戰。這場戰爭唐軍以少數的兵力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不僅確立了唐朝東亞的霸主地位,也讓日本意識到了中國的強大。自此之後,日本先後十多次派遣遣唐使入華,學習唐朝的先進政治、文化和軍事

後來日本直接抄襲中國文化,除了文字、茶道和建築風格,日本還抄襲了中國的地名。京都在建設規劃時是東西兩個部分,東部取名“洛陽”,西部取名“長安”,由于西部地處沼澤不好修建,于是只修了東部,因此京都又被日本人稱爲“洛陽”

白江口之戰

日本遣唐使來華路線

之後日本的大名便將控制京都稱爲“上洛”,就是去“洛陽”的意思;不僅如此,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後將江戶改稱爲“東京”,抄襲的就是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

日本人在抄襲地名的同時也抄襲唐朝的官名和官僚體系,然後他們對天皇稱號也垂涎三尺,李治在位時日本不敢堂而皇之的挪用。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李治駕崩,第七子李顯繼位即唐中宗

爲了拍李治的馬屁,李顯決定不沿用天皇稱號,以彰顯李治的特殊性和神聖性。6年後也就是唐睿宗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日本統治者見中國皇帝真的沒有再稱天皇的意思後,頒布了《飛鳥淨禦原令》,日本統治者對內開始自稱天皇

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

《飛鳥淨禦原令》頒布者日本持統天皇

日本還一口氣將之前所有的統治者都追封爲天皇,比如推古女王追封爲推古天皇,天武大王追封爲天武天皇,一直追封到他們老祖先神武大王(神武天皇)。雖然日本統治者自稱天皇,但是不敢在中國皇帝面前賣弄

所有遣唐使和之後的日本使者在中國皇帝面前都稱他們的天皇爲大王或國王,中國王朝也不止一次敕封日本的實權統治者爲國王,比如足利義滿、豐臣秀吉;也就是說中國皇帝壓根不知道日本還有一個天皇存在

一直到清朝末年日本明治維新後,中國皇帝才知道日本統治者對內自稱天皇,而日本統治者對外自稱天皇,是在1936年侵華戰爭前後;這時中國早已進入了共和時代,也就難得管日本統治者是叫國王還是天皇了

日本遣唐使出海

綜上所述在中國有皇帝的時候,日本統治者自始至終沒有公開以天皇的身份自居,因爲他們這個“天皇”的稱號得來的名不正言不順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