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志願軍先後投入240萬兵力,那朝鮮人民軍投入了多少?

追夢的年 2024-05-01 22:05:27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後投入超過兩百萬的軍隊、付出近二十萬人的犧牲、無償支援難以計算的物資、還欠下蘇聯30億的軍火債。

綜合了這麽多不容易,才艱難地將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推回三八線,保障了我國的戰略領土安全。

在國人的印象中,志願軍入朝後,仗基本就是我們打的,朝鮮人民軍的存在感很低。

但這畢竟是在朝鮮本土發生的戰爭,他們究竟出動了多少兵力呢?

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是不對等的,從數量上來說,敵人有17個國家,這邊只有中朝和少量蘇聯的空中支援;

從綜合國力上來說,17國中有許多是老牌歐洲列強,還有美國這樣的龐然大物,整體的工業水平都很高。而中朝都是剛剛把侵略者趕走,經濟方面一窮二白,工業方面幾乎沒有。

所以,要想打贏這場仗,我們只能通過人數來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志願軍在跟美軍發生戰鬥的前期,也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

缺乏重武器的我們,往往會被敵人強大的火力壓制,好幾次明明圍住對方,卻吃不下。如果這樣的光頭,手裏能多出一支部隊相助,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因此,在中央的統籌下,志願軍的兵力持續增加,先後有240萬人入朝。

這240萬人是由第3、第9、13、19、20、23這六個兵團,加上幾大特殊兵種,另還有50萬補充兵員組成,基本上國家的精銳主力都被抽調過來了。

當然,這麽多人也不是同時在朝鮮,志願軍采取了輪戰的方式,讓前線部隊能夠休整,國內部隊也有鍛煉的機會。

我國情況大致如此,那朝鮮呢?由于戰爭是朝鮮准備並發起、曾遭遇美國重大打擊、志願軍參戰後又緩過一口氣,所以朝鮮人民軍的人數也有一個波動的曲線。

1945年日本投降後,金日成在蘇聯的幫助下返回半島,開始著實組建武裝力量。

194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朝鮮人民軍正式成立,這時人民軍僅僅下轄一個中央邊防營、一個獨立混合旅和兩個陸軍師。

按照這個軍事力量,自保都難以做到,一心想要統一半島的金日成不甘現狀,開始努力擴軍備戰。但朝鮮人口總共就兩千多萬,建設生産都需要勞動力,部隊擴充談何容易。

正當金日成發愁時,中國的解放戰爭已將近尾聲,他瞬間想到,解放軍中還有很多朝鮮籍指戰員我,這些都是無需訓練的優質兵源。

隨即他親至北京,希望能讓解放軍中的朝鮮籍士兵移交過去。毛主席想到國內解放已成定局,便點頭同意。

于是,解放軍四野164師和166師成建制回到朝鮮,編爲人民軍第五師團、第六師團;另分散于四野139師、140師、141師、156師中的朝鮮籍士兵也被抽調出來,合編爲人民軍的第七師團。

其他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部隊,加起來解放軍共移交了近5萬人過去,這些可都是精銳,僅156師移交的4500人中就有100多人獲得野戰軍總部授予的個人“英雄”稱號,戰鬥經驗都很豐富,是極其優秀的戰士。

有了這次大補充,金日成南下的底氣更足,到戰爭爆發前,人民軍總數達到了13.7萬,還組建了少量的空軍、海軍、坦克部隊、摩托化部隊。

反觀同時期的南朝鮮,總兵力只有9.8萬人,武器裝備也不如擁有大量蘇械的人民軍,因此,金日成在1950年6月發動了統一戰爭。

一開始人民軍打得非常順利,3天拿下漢城、20天打到大田、3個月將美韓勢力壓至釜山一線。此時朝鮮控制了半島90%的領土和92%的人口,看起來統一指日可待。

可惜,這也僅僅是看起來而已,背後隱藏了重大的危機。連月征戰未得休整,人民軍已非常疲憊,打到釜山防禦圈時,其實就打不動了。

他們南下之路目標就是錯誤的,主要是在推進奪城,並非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就使得美韓一方還有足夠的底子和時間來布置應對。

在包圍圈內,美韓的兵力超過了人民軍,但他們沒有發起反擊,就是用釜山做吸鐵石,引得人民軍不斷來攻,從而配合麥克阿瑟的仁川登陸。

我國和蘇聯都多次向金日成提出警告,讓他提防美軍可能會在後方登陸。然而已被勝利沖昏頭腦的金日成沒聽進去,依然持續從北面調來預備的生力軍。

這種死挺的結果就是挺死,金日成在仁川只安排了3000多人防守,美國卻一次調動7萬余人進攻,此地很快易手。

緊接著戰場引起連鎖反應,朝鮮人民軍被攔腰斬斷,最終成建制逃回朝鮮的人只剩下3萬多(後面還有陸陸續續逃回的),損失極其慘重。

這時局勢逆轉,成了南邊要統一北邊,“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向剩余的朝鮮部隊發起進攻。如果沒有外力,人民軍的人數恐怕就要歸于零了。

關鍵時刻,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參戰,既是爲保護我國東北領土免受轟炸,也是爲支援同一個陣營內的同志。

此時金日成對中國是千恩萬謝,因爲他麾下的人民軍實在是頂不住了,看似還有個幾萬人,但老戰士大多都被留在南方,這些新兵基本沒有戰鬥力。

志願軍來了以後,他終于可以安下心來。此後的幾個月,人民軍都在緊鑼密鼓地訓練,直到第三次戰役才算恢複點元氣,重新擁有13萬人。

只是這時他們的戰鬥力也還不足,大部分只能執行次要地區的作戰任務。直到1951年6月,第五次戰役結束,人民軍通過實戰洗禮,才磨煉成一支能承擔主攻的隊伍。

這個節點,人民軍也已經擴充到了25萬人,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遠勝戰爭初期。到1953年雙方簽署停戰協定,朝鮮正規軍的人員規模已經增至45萬人。

總的來說,這場發生在朝鮮的戰爭,志願軍更像是主角,本土的人民軍反而大多時候在輔助配合。兩國之間,是鮮血灌溉出來的友誼啊。

5 阅读:3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