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國內領先!青大醫療集團西海岸第二醫院完成兩例高難度保“手”治療

半島都市報 2024-04-05 10:10:28

半島全媒體記者 齊娟

日前,青島大學醫療集團西海岸第二醫院成功完成兩例高難度手部接回手術,也爲患者重塑了美好生活的希望。其中,一例工傷患者右手掌已損毀,常規救治方式爲截肢。只要有一絲希望,就絕不放棄。修複重建外科中心主任劉金海率領團隊爭分奪秒,曆時10個小時爲患者拼湊重接4個手指,用鋼針變成籠暫造手掌,連通血管和神經,實現了保“手”治療,該項手術國內罕見。

女子因産後抑郁割腕輕生

急診、手外接力7小時成功救回

“快通知劉金海主任做好准備!有一位手腕部嚴重割傷的患者需要做手術!”一通來自急診的緊急電話鈴聲在青島大學醫療集團西海岸第二醫院修複重建外科中心響起。與此同時,急診外科迅速開辟綠色通道,爭分奪秒救治患者。

患者是一位産後複出工作第一天的32歲女性,因産後抑郁在小區露台割腕。患者左手手腕的12根肌腱、3根神經、2根動脈、4根靜脈均已斷裂,手腕骨頭也出現輕微裂縫。患者失血過多,失血量達2500毫升,患者來院時已休克,無法測到血壓。情況緊急,急診科薛洪大主任迅速率團隊爲患者開通四個通道,爲病人輸血,並注入升壓藥。

薛洪大告訴記者:“病人來的時候全身慘白,手腕尺動脈桡動脈以及支配左手的神經全部斷裂,傷口已無血可流。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會造成病人肝腎的損傷,當務之急是讓病人血壓回升,不然也無法爲患者進行手腕手術。”

經過1個半小時的搶救,病人從休克狀態慢慢恢複,血壓達到104/64mmHg,隨後便由劉金海主任接手。“手腕部的血管、神經、肌腱較多,一旦處理不慎容易留下一系列的後遺症。”劉金海介紹。他一邊仔細地探查患者血管、神經、肌腱的損傷情況,一邊進行手術治療。劉金海根據豐富的臨床救治經驗對斷處予以吻合修補。這台手術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精准無誤。經過6小時的努力,這位女性患者終于轉危爲安,轉入病房進行後續的治療。目前患者恢複情況良好,手腕手指功能已恢複,外觀也與常人無異。這讓她的家人感到無比欣慰,也讓患者對康複後的生活充滿新的希望。

工傷導致右手掌碾碎

鋼針暫造手掌實現保“手”

49歲的工人楊師傅(化名)在工作時發生意外,110噸的壓力沖床把右手碾壓成1毫米的“肉餅”,手掌被碾碎,手指斷裂,僅找到4個手指。事發後,楊師傅被送往市區的一家醫院,因傷情嚴重被告知,手保不住了,只能截肢。此時,他的心裏已涼了一大截,只能“聽天由命。楊師傅的女兒是青島大學醫療集團西海岸第二醫院的護士,急忙向劉金海求助。

患者緊急被轉到青島大學醫療集團西海岸第二醫院,綠色通道迅速開啓,早已嚴陣以待的醫護人員立即開始各項工作。劉金海說:“患者的傷勢非常嚴重,右手手掌已碾碎,根據電話裏的描述和圖片,我們本來覺著希望不大,但患者抵達醫院後,我們發現他的四個指頭有拼起來的可能。但凡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竭盡全力,讓失去手掌的人也能像普通人一樣活動。”

在長達10個多小時的手術中,他們依次進行了清創、手指拼湊、肌腱吻合重建、手掌暫造、神經血管移植、骨折關節脫位複位固定……目前,患者已完成首次手術,待度過危險期後,將接受3D打印手掌替換和皮瓣修複等。

談及手術,劉金海記憶猶新,他說:“手指需要依附在手掌上,而患者的手掌已沒有了,怎麽辦?我們醫院目前還沒有3D打印手掌的設備和技術,再說患者病情也等不及。我們便只得用鋼針編了一個籠子,暫代手掌,讓手指暫時‘寄養’在籠子上。再從前臂抽取血管移植到手指和手腕間,爲手指恢複供血。這項手術在國內爲首例,此前通常會采取截肢的救治方式。預計全部手術完成後,患者手部功能可以恢複到70%。”

來源:半島都市報·半島新聞客戶端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