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都督府真的是唐朝的疆域範圍嗎?譚其骧地圖開疆過分了

奇趣城市 2024-03-09 11:45:30
波斯都督府的設立背景

薩珊王朝,一度輝煌的波斯帝國,到了7世紀中葉,其光芒已大不如前。內部的貪腐、宗派矛盾、貴族間的爭鬥不斷削弱著國家的根基,正如俗語所言:“內憂外患,國之大敵。”

而外部勢力,尤其是新興的阿拉伯帝國,正憑借著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堅定的宗教信仰,如烈火燎原般迅速擴張。

公元651年,薩珊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耶茲德格爾德三世,被阿拉伯軍隊擊敗,薩珊王朝正式宣告滅亡,這標志著伊斯蘭教的勢力正式鋪展至波斯地區。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這就是波斯的王子,他是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名爲遜波二世。

面對家族的沒落和國家的覆滅,遜波二世並未放棄抵抗的意志,而是開始尋找機會東山再起。他的目光最終轉向了當時的東方大國——唐朝。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以開放包容著稱,其疆域寬廣,經濟繁榮,文化燦爛,被稱爲“天下文明,海內獨尊”。

遜波二世認爲,如果能獲得這樣一個強大國家的支持,自己複國的夢想或許就能實現。因此,他派遣使者遠赴長安,請求唐朝的援助。

唐朝的皇帝對這位波斯王子的請求給予了回應。盡管唐朝的實際支援有限,但皇帝賦予了遜波二世以“波斯都督”之名,這是一種政治上的承認和名義上的支持。

唐朝的這一行爲,不僅體現了其“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胸懷,也表明唐朝在國際政治舞台上願意扮演重要角色。

遜波二世獲得的這個頭銜,雖然沒有帶來充足的軍事援助,卻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在波斯流亡政府中的地位,爲他今後的行動增添了一份正當性。

波斯都督府真的是唐朝的疆域範圍嗎?

“疆界,不僅是地圖上的線條,也是曆史的見證。” 當我們展開譚其骧繪制的669年的唐朝全圖,會發現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波斯都督府被大膽地劃入了唐朝的疆域內。

這一劃分,雖顯得唐朝疆土遼闊,但實際上與曆史的真相有著顯著的出入。諺語說得好,“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地圖上的波斯都督府,就如同只畫了皮毛的虎,缺乏了骨骼的支撐。

譚其骧的地圖可能出于對唐朝強盛的民族自豪感,希望通過地圖表現唐朝的宏大。但曆史事實是,盡管唐朝在曆史上是一個軍事和政治強權,其勢力和影響力遠及周邊諸多國家和地區,但唐朝的控制力並未真正延伸到伊朗高原。

唐朝與波斯的關系,更多的是建立在政治聯姻、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等軟實力上。唐朝的寬容和開放政策,使得許多波斯商人、學者和藝術家能夠在長安等地安居樂業,但這並不等同于唐朝對波斯地區擁有實際的統治權。

實際上,波斯都督府的設立,更多的是一種對流亡波斯王室的政治支持和人文關懷,一種名譽上的冊封,用以維護王朝的顔面和尊嚴。

正如俗語所言,“名不正則言不順”,唐朝雖然給予了波斯王子以封號,卻並未給予實質性的軍事援助或領土控制。在唐朝的版圖中,波斯都督府存在于名義之中,而非現實之中。

波斯與唐朝的文化交融

曆史上的流沙,總會留下文明的痕迹。在唐朝,這樣的痕迹尤其深刻。波斯王子卑路斯和他的兒子泥涅師在唐朝的避難,不僅是兩個國家間政治關系的寫照,更是文化交流的生動縮影。

就如同俗語所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在唐朝,這個群分跨越了萬裏,波斯人在這裏找到了新的歸屬。

李珣,這位波斯血統的文人,在唐朝不僅創作了《海藥本草》這樣的醫學巨著,還有意韻悠長的《花間詞》,這些作品如同涓涓細流,彙入了漢文化的浩瀚大海。

波斯人在唐朝的融合並非一朝一夕,而是“滴水穿石”,無聲的力量改變了中華文明的面貌。他們帶來的醫學知識、文學創作,乃至于服飾、飲食、音樂,都在中華文明的園地裏生根發芽。

如同“春江水暖鴨先知”,波斯人的貢獻讓唐朝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也讓後世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曆史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在唐朝,波斯與漢的文化交融,正是那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最好诠釋。它不僅展現了唐朝的開放包容,也爲我們今天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