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爾瓦戰役俄軍戰敗後查理十二世未乘勝追擊使沙俄得以扭轉局勢

史海撷英 2024-02-27 18:14:46

沙皇俄國是在1480年獲得獨立的莫斯科公國的基礎上,通過不斷蠶食、兼並鄰邦而逐步建設、發展起來的國家。

十六世紀中葉,沙俄占據了東北歐大陸內部的一隅。之後的歲月裏,曆代統治者接連向外擴張,不斷拓寬俄國的疆域。

隨著整個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的大片土地都納入沙俄的版圖,遼闊的西伯利亞也成了它的統治區域,沙皇俄國由一個歐洲國家變成了一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龐大國家。地域雖然夠大的了,但俄國仍然是一個沒有出海口的、落後的農奴制內陸國家。

爲了進一步掠奪土地,爲了發展對外貿易,俄國的貴族地主、大商人們強烈要求國家開辟對外水上通道。這時的最高統治者彼得一世也強烈地意識到,俄國需要“水域”,需要入海通道,需要真正的“通向歐洲的門戶”。

于是,彼得一世爲了亞速海、黑海,發動了對土耳其的戰爭;爲了裏海,對波斯進行“欺詐性的幹涉”。但是,要想把俄國與歐洲直接連通在一起,只有奪取波羅的海才能做到。爲此,彼得一世于1700年秋發動了對阻礙他掌控波羅的海的瑞典的戰爭。

當時的瑞典,是歐洲的強國之一,社會經濟發達,而且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強大軍隊。故而,大戰前,彼得一世主動與波羅的海南岸的丹麥、波蘭這兩個和瑞典存在著領土爭執和商業沖突等利益問題的國家,結成“軍事聯盟”,共同對陣瑞典。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

戰爭伊始,彼得一世親自統帥三萬五千人的大軍,包圍了位于波羅的海南岸的、瑞典的納爾瓦城堡。

面對俄國、丹麥、波蘭的聯合進攻,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認爲,俄國、丹麥的進攻算不了什麽,他的主要對手是南邊的波蘭。于是,根本沒把彼得一世放在眼裏的查理十二世,先發兵打敗丹麥軍隊,然後,調派一萬精兵救援納爾瓦。裝備差、戰鬥力弱的俄軍無法抵擋瑞典大軍的攻勢。兩軍接戰不久,俄軍就漸漸難以招架,隨之潰敗。

這時,查理十二世沒有命令瑞典大軍乘勝追擊狼狽逃竄的俄軍,而是揮師南下,去重點對付波蘭人了。

查理十二世這一“仁義之舉”,給了彼得一世和他的國家喘息的機會,也爲瑞典埋下了禍端。

納爾瓦戰役的慘敗,使得俄軍主力部隊遭受重創——幾乎喪失殆盡,導致國家瀕臨毀滅的邊緣。但是,這並沒有讓彼得一世氣餒、退縮。

率領殘兵敗將回國後,彼得一世置瑞典和波蘭打得難解難分于不顧,厲兵秣馬,全力以赴地發展、充實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

彼得一世是一位富有理想、勤奮努力、辦事果斷而又性情殘暴粗野的帝王。慘敗于瑞典的事實,促使他迅速地、大刀闊斧地改革國政。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

爲了能讓改革按照自己的意志順利進行,他實行君主獨裁,不許大貴族杜馬(領主會議)幹預他的權力。

爲了能讓改革成功,他打破世襲舊制,整治官吏隊伍——棄用纨绔無能之輩,提拔、重用有真才實學的人。他還積極興辦學校,強令貴族進校學習等等。尤其是,他不顧貴族和教士的反對,多渠道、多方位地提振國家軍事。他命令全國每二十五戶農家出一名終身服役的士兵。于是,一支比在納爾瓦戰役中被擊潰的三萬余俄軍多五倍的、二十余萬人的大軍建立起來了。

他诏令全國每三座教堂提供一口大鍾。一年後,比在納爾瓦戰役中損失的多一倍的三百多門大炮鑄造完成了。他調集全國的工匠,日夜不停地建造船只。不久,四十多艘大船和二百多只小船下水了。隨之,俄國的第一支海軍艦隊——波羅的海艦隊誕生了。他爲了鼓勵商人們興辦軍需工廠,以確保戰爭的需要,爲他們提供發展商貿的便利條件,並盡量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

爲了使軍工廠勞動力充足,多産、增産,以滿足國家和工廠主的利益需求,彼得一世允許工廠主整村的整村地買進農奴。對此,斯大林曾評價說:“彼得爲建立並鞏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國家是做了許多事情的。同時也應該說,提高地主階級、幫助新興商人階級和鞏固這兩個階級的民族國家都是靠殘酷地剝削農奴來進行的。”

另外,爲了保證持久不斷的戰爭所需的一切費用,彼得一世把國家賦稅增加了四倍。這對老百姓來說,幾乎沒有什麽可以不納稅的物品了。婦女的洗衣服用的盆子、人死亡用的棺椁、各種各樣的房屋上豎立著的煙囪等等,都要課稅。甚至,當某些人的眼珠不是藍色而是黑色或灰色等其它顔色時,也要繳稅。

對于反對、阻撓他改革的人,不管是誰,一律嚴懲不貸。彼得一世的兒子阿列克塞不支持他的改革事業,而且在反對派貴族的煽動下,背叛祖國,逃往奧地利。彼得一世得知後,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的兒子阿曆克塞引渡回國,然後將其判處死刑。

如此強勁、暴烈的改革,使得俄國迅速發展、壯大著。

在大力改革,整軍參戰過程中的1703年,彼得一世命人在奪占的芬蘭灣涅瓦河口的土地上建造了一所小木屋。之後,這所小木屋成了彼得一世發布號令、指揮俄軍作戰的重要場所。同時,他親自指導該地的基礎建設,使之向著城堡的方向發展。後來,小木屋所在地變成了城堡。彼得一世將其命名爲“彼得堡”,並使之成爲了俄國的首都。

1709年6月,俄軍以突襲的方式繳獲了瑞典人送往前線的食品、軍備等物資,導致正圍攻俄國人的波爾塔瓦要塞的瑞典大軍亂了陣腳。

當親臨前線的彼得一世了解了雙方軍情後,果斷指揮俄軍反擊瑞典軍隊。不久,因軍需物資短缺、城池堅固難攻而鬥志下降的瑞典人大敗而去。俄軍乘勢追擊,一路占領了瑞典的多處城鎮。1714年8月,俄軍又在海戰中摧毀了瑞典的艦隊。從此,瑞典在陸地和海洋上都失去了絕對的軍事優勢。

後來的多次交戰中,瑞典軍隊一再敗北。就在俄軍要兵臨斯德哥爾摩之際,瑞典決定向沙皇俄國求和。1721年8月,兩國簽訂了《尼斯塔德條約》。

這樣,俄國最終戰勝了瑞典,奪得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擁有了自己的入海口,打開了通往歐洲的通道,成了波羅的海沿岸乃至東歐的霸主。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

自1700年的納爾瓦戰役,到1721年,經過這二十一年的軍政改革、堅持不懈地奮力作戰,彼得一世這個俄國霸權主義的鼻祖,把沙皇俄國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

因此,恩格斯說:“納爾瓦會戰是一個正在興起的民族所遭到的第一次嚴重的失敗。……它甚至在失敗中學習如何取得勝利。”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