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北宋頭痛不已的契丹,後來去了哪裏?如今是我國哪個民族?

一更曆史 2024-02-25 21:22:15

自從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之後,這個偏安一隅的政權便有著與生俱來的地緣劣勢。

在往後數百年間,馳騁于中國北方草原的契丹人(遼朝)多次南下襲擾大宋。爲此,湧現出了諸如楊家將、呼家將等波瀾壯闊的英雄凱歌。

但在今天華夏56個民族中,已不見“契丹族”的蹤影,那曾盛極一時的契丹族究竟去了哪裏?

通過DNA檢測技術配合考古發掘,如今基本可以確定契丹族部分後裔的流向……

契丹,繼中國北方的匈奴、鮮卑之後再一次統一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並建立了相對應的政權。

依據史書文獻記載,公元4世紀,契丹最初登上曆史舞台,至公元1218年徹底消失。這一民族與之建立的政權,活躍于中國北方長達800年,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現如今,華夏56個民族早已親如一家。但這個曾經在曆史舞台上活躍了八個多世紀,其輝煌業績彪炳青史的契丹族,卻不知去了哪裏,這也引起了大家的疑慮與深思。

其實,早在公元十三世紀契丹遼王朝滅亡之際,剩余的契丹人分別投奔了西遼、西夏、南宋等政權與周邊部族。

金朝對剩余契丹人采取遷徙、通婚等政策,用來削弱與同化。一些契丹貴族投靠金朝當官受到重用,絕大多數普通契丹人淪爲女真人的奴隸,甚至被分遷到各地,最終逐漸與漢族、女真等民族融爲一體。

這一時期,契丹人在姓氏和婚姻方面發生重大變化。客觀上,這一部分的契丹人已經沒有了原先的族群屬性,融入其他北方民族中。

後來的數百年,一部分契丹人再也無法忍受女真人的欺壓,試圖推翻女真政權,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耶律留哥的反金鬥爭和東遼地方政權的建立。

東遼政權始建于公元1213年,共留存五世,于公元1269年滅亡。此時已經來到金末元初,蒙古已經崛起,大量契丹人只好投奔蒙古,以擺脫女真人的奴役。

蒙元統治者對契丹人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第一步先拉攏契丹上層貴族,恢複他們的姓氏,並對其委以重任。

另將許多契丹平民遷往別處居住,使之失去與故土的聯系,以此加快契丹與其他民族的同化、融合。

這樣一來,剩余的契丹人逐漸融入漢族、蒙古族當中,甚至越來越多的契丹人放棄了原先的耶律和蕭姓,轉而改用劉、王、李、鄭等漢姓。

所以在蒙元時期,蒙古族高人一等,契丹在內的漢人與“南人”的社會地位低下,而此時的契丹族已經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

元朝滅亡後,明清兩代的中國南北民族融合到達頂峰,契丹族早已經淡出曆史舞台。

直至新中國成立後,相關部門重啓了對契丹族的探究工作。有學者經過長期的研究後發現今天生活在東北的達斡爾族,居然是契丹人後裔。

此外,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進行第一次民俗學大調查時,學者在雲南保山、施甸一帶,發現了一批約15萬人的“蒲滿人”。

“蒲滿人”又稱之爲“本人”,他們是以阿、莽等姓,自稱爲契丹人的後裔。這些“蒲滿人”至今還保留一些契丹民族的傳統習俗,當地也保存一些證明他們是契丹族身份的文物遺迹。

但這些,依舊無法直接證明達斡爾族和“蒲滿人”就是契丹族後裔。

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DNA檢測手段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考古發掘和探究民族起源的重大工作中。

經過數年的准備和充分調查,考古工作者把從許多契丹人的墓葬中提取出的頭骨、牙齒送往專門的DNA檢測實驗室,研究人員從中提取出大量DNA。

經過與雲南“蒲滿人”和東北達斡爾人的DNA比對,專家終于得出結論:曾經馳騁于中國北方草原800多年的契丹族,與如今的東北達斡爾人有相近的遺傳關系。

通俗點來說,生活于東北的達斡爾族就是契丹人的後裔,雲南的“蒲滿人”與達斡爾族有著相近的父系起源,理應屬于契丹人的後裔。

所以,令北宋頭疼不已的契丹族,在經曆了數千年的融合發展、遷徙之後,大部分族人已經融入漢族、蒙古族等56個民族當中;少部分契丹人後裔則是遷徙到東北、雲南保山等地居住。

經過發展,形成了如今的東北達斡爾族和雲南“蒲滿人”這兩個相對獨立的族群。

無論契丹也好,還是匈奴、鮮卑等曾經顯赫一時的北方部族也罷,他們早已經在漫長的血緣融合過程中分屬于漢族、彜族、布朗族、蒙古族等十多個民族,有力證明了華夏56個民族早已融爲一體的事實。

契丹族在波瀾壯闊的千年曆史中留下了璀璨輝煌的精彩華章,雖千年已過,且大部分族人已經消失,但影響猶存。能夠找到契丹族後裔的具體行蹤,也著實令人感到開心。

參考文獻:

[1]李強.遼太祖阿保機的耶律家族[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2]夏宇旭.論金代契丹人反金鬥爭及其特點[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

0 阅读: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