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人口數據,藏著重大信息

黃埔圈圈 2024-04-13 20:52:36

廣州2023年人口數據已公布幾天了。

大家討論比較多的是三個人口大區番禺、白雲、天河,黃埔區貌似沒什麽存在感。

圖表來源/廣州房産

看常住人口總量,白雲、番禺、天河等三個區,分別以366.68萬人、282.29萬人、223.8萬人,繼續蟬聯廣州人口前三。

黃埔區2023年常住人口122.21萬人,同比2022年增加3.03萬人,漲幅2.54%。但相比2020年高峰期的126.44萬人,還少了4.23萬人,降幅3.3%。

當然,簡單以人口總量,來判斷黃埔人口吸引力不行,未免過于武斷。

其實,細究下來,黃埔的人口情況,並沒有想象的那麽糟糕。不少指標,還挺有意思的。

01

白雲番禺人口密碼

白雲、番禺常住人口多,並不奇怪,有幾個因素。

其一,行政區域廣,可開發範圍大。

白雲區面積795.79平方公裏,轄4鎮20街;番禺區面積約530平方公裏,轄5鎮11街。黃埔區面積484.17平方公裏,轄1鎮16街。

其二,番禺、白雲曆史悠久,開埠很早,原有人口基數龐大。

番禺是嶺南四大古縣之一(其余三縣:博羅、四會、龍川),繁盛幾百年。早在2012年,番禺劃出榄核、東湧、大崗三鎮給南沙,當年常住人口就有144.86萬人;而在2000年,番禺常住人口也有92.6萬人。

面積更大的白雲區不遑多讓。早在1975年,白雲區前身廣州市郊區,劃出原黃埔後,土地面積1295平方公裏(含原蘿崗),常住人口即有114.22萬人。

而黃埔區除沿江的魚珠-南崗設鎮早,中北部的蘿崗(科學城)、九佛(現知識城)區域曆史上一直是廣州遠郊農村,人口密度如青藏高原上的氧氣那樣稀薄。

廣州統計局數據顯示,早在2007年,原黃埔區常住人口僅30萬人、戶籍人口19.5萬人;剛成立僅2年的原蘿崗區,常住人口低至21.25萬人、戶籍人口17.16萬人。

兩區合並,常住人口僅51.28萬人、戶籍人口36.71萬人。

而同年的白雲區常住人口分別爲162.29萬人、戶籍人口分別爲77.65萬人;番禺常住人口149.58萬人(含榄核、東湧、大崗三鎮44.4萬人)、97.51萬人(含三鎮約25萬人)。

彼時,白雲、番禺常住人口分別是黃埔+蘿崗的約3倍、2倍;戶籍人口的2.1倍(扣除劃入南沙的番禺三鎮)。

這個差距到了2023年,經16年,有什麽變化呢?

常住人口方面,差距保持不變:白雲、番禺常住人口仍是黃埔的3倍和2倍。

但戶籍人口的差距,由2.1倍縮小至1.7倍。

其三,白雲、番禺常住人口能夠長期保持高增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城中村密布連片,成爲中小企業、個體戶創業,以及吸納外來人口的龐大容器。

有活力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直接催生了諸如白雲“淘寶村”大源村、望崗、蕭崗,番禺南村,海珠康樂布匹市場等城中村加工産業集聚區。

旺盛的煙火氣,湧動的外來人口,民營經濟活力充沛,個體老板規模龐大,藏富于民。這是白雲、番禺人口長盛不衰的“密碼”。

02

城建範圍人口密度相近

白雲、番禺雖然人口總量龐大,但若算人口密度,可能會有另一番發現。

顯然,白雲、番禺行政面積大,只是容納人口的基礎條件。關鍵還要看實際開發的城建面積。

就好比拿高度開發的老城荔灣或越秀,去跟大山連綿堪稱“山城”的從化,一概而論談人口密度,顯然是不客觀的。

打開衛星地圖,我們便會發現:白雲、番禺整體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城建面積廣。

其中白雲區除東邊的帽峰山-白雲山爲高山丘陵地區,人口較少,西邊大部分區域已開發成熟,爲密集的城中村所包圍,人口密度高。

粗略折算一下,扣除帽峰山-白雲山區域,白雲區開發成熟區域大概2/3,占地面積約525平方公裏。

相對而言,番禺區地勢更爲平坦,水網密布,大型山體更少,只有大夫山-滴水岩、蓮花山等零星幾處丘陵,其余東部區域的化龍、海傍、海鷗島農田較多,中部的鍾村-南村萬博-市橋一帶高度開發。

扣除山體、水域、農田,番禺開發成熟區域大概3/4吧,占地面積約400平方公裏。

再來看黃埔區,跟白雲、番禺是完全不一樣的地貌觀感:中北部的長嶺居、黃陂、知識城爲大片綠色覆蓋,占全區大概2/3。僅科學城和老黃埔開發相對成熟。

超過六成的面積,都是很難連片開發的丘陵大山,也正是黃埔區人口總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黃埔區若扣除山林農田,實際開發的城建區域,大概只有1/3,占地面積僅約160平方公裏。

但如果扣除山林灘塗,只算已開發城建範圍內的人口密度,黃埔區並不差——

白雲區:約1.43萬人/平方公裏;

番禺區:約1.42萬人/平方公裏;

黃埔區:約1.31萬人/平方公裏。

整體來看,黃埔區城建範圍內的人口密度,和白雲、番禺接近。

另外也要看到,同樣對比2020年高峰期的常住人口數據,除黃埔區下降3.3%,白雲區、天河區也是下降的——

白雲區2020年常住人口374.3萬人,2023年366.68萬人,下降7.62萬人,降幅2%;

天河區2020年常住人口224.18萬人,2023年223.8萬人,下降0.38萬人,降幅0.2%。

03

戶籍人口增速連續10年第一

黃埔區近三年常住人口雖略有下降,但戶籍人口卻是大幅增長的。

2020年,黃埔區戶籍人口60.03萬人,2023年戶籍人口70.44萬人,增長10.41萬人,增幅高達17.34%。

番禺、白雲、天河、增城近三年戶籍人口表現爲:

番禺區:增長11.83萬人,增幅10.88%;

白雲區:增長10.17萬人,增幅9%;

天河區:增長8.31萬人,增幅8.22%;

增城區:增長9.79萬人,增幅9.6%。

對比而言,近三年黃埔區戶籍人口增長量僅次于番禺,居第二,而增幅則一騎絕塵大幅拉開。

實際上,2023年黃埔區常住人口、戶籍人口的增量和增速兩個指標,都表現優秀:

其中,常住人口以增量3.03萬人居第三、漲幅2.54%居第二,僅次于南沙(增加3.85萬人,漲幅4.14%)。增城以增加3.63萬人、漲幅2.34%居第三。

戶籍人口則以增量3.28萬人居第四、增幅4.88%居全市第一。

實際上,論戶籍人口增速,黃埔區已保持連續十年增速第一的好成績——

2014-2023年,黃埔區戶籍人口大幅增長36.4萬人,增幅高達82.7%。

遠遠高于第二的南沙(十年戶籍人口增長18萬人,增幅約47%)。

黃埔區戶籍人口之所以連年高速增長,大致有三個原因:

首要原因,是十年來在黃埔買房安家置業的人口大幅增長。這應該是黃埔區戶籍人口的主要來源。

過去十年來,特別廣州科學城、知識城等新城區的飛速發展,一大批優質中小企業發展壯大,企業中高層人才集聚,加上樓市的興盛,教育配套不斷完善,黃埔區承接廣州東進人口外溢,吃到了一波人口紅利。

比如,2023年黃埔區戶籍人口增長3.28萬人,按戶均人口3人粗略估算,則意味著去年有1萬個家庭落戶黃埔。這1萬戶當中,因買房落戶的按6折計算,則是6000戶。如按戶均購房面積100平計算,則是6000套、60萬平方米。

實際上,黃埔近年來商品住宅銷售常年保持在180萬平方米左右。這也是黃埔區吸納人口落戶的源頭活水。

其次,也與黃埔區近年來重金搶人才有關。近年來,黃埔區出台系列人才政策,吸納了一批企業中高層人才與專業技能人才落戶。

第三個原因,也與黃埔區的人口構成特點有關。黃埔區人口整體偏年輕化,受教育程度較高,且男性比例較高,年輕適婚群體龐大,結婚買房安家落戶的意願高。

黃埔區民政局統計數據顯示,疫情三年以來,黃埔區結婚登記持續攀高,2020年結婚登記4632對,2021年結婚登記5137對,較上年增長10.9%,2022年結婚登記5895對,較上年增長14.7%,遠高于廣州市的增長比例(6%-8%)。

高結婚率的結果,是高出生率。數據顯示, 近幾年黃埔戶籍人口出生率基本保持在21‰左右,也遠高于廣州平均水平(11‰)。

04

幾個結論

1、黃埔區的人口變化,與廣州市整體情況比較一致:常住人口總體平穩上漲,近兩年略有回落。但戶籍人口高歌猛進,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狀態。

從廣州各區人口的變化來看,也能看出“潮水”湧動的方向:

年輕人口、高學曆人口,正從中心區特別是老城區,向外圍近郊的潛力區域,如天河東、黃埔、番禺、南沙等地加速流入。城市外部人口流入如得不到大改觀,則城市內部各區域的現有存量人口,則會進一步分化、內卷。

過去兩年黃埔區常住人口減少,舊改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城中村拆遷導致部分低收入群體,或兩區交界的村民,搬離黃埔,流入增城和天河。

但也不能完全歸因于舊改對人口的擠出效應。只能說有影響,但非決定因素。主要原因恐怕與疫情有關。

疫情三年來,人口流動受限,特別是黃埔區外貿、加工制造業等産業受到沖擊,大量外地務工人員無法獲得穩定收入,選擇離穗觀望,造成常住人口出現階段性收縮。這一點也是廣州前兩年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但即便如此,過去兩年黃埔區戶籍人口增速,依然保持全市第一的水平。

而2023年常住人口同比增長3.03萬人,一方面與去年部分舊改回遷房(火村、暹崗、長安、茅崗)陸續收樓有關:部分村民回遷,同時也吸納了部分租客;另一方面,來源于大壯名城、城市之光、品秀星樾、中央城、星彙城等新盤收樓入住。

火村舊改首期回遷區宏祥花園。

2、過去十年來,論城建範圍內的人口密度、人口增速,黃埔都表現優秀,但人口總量仍相對較少,也是不爭事實。

黃埔區山體、水域以及大型工業、文保、部隊設施(如廣石化、黃埔港、黃埔軍校)占地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流入。這是黃埔區的天然劣勢。

但通過中心區、地鐵沿線、重點産業園區等片區城中村改造,以及知識城、長嶺居等新城區開發,戰略新興産業的加快落地,東部中心規劃對地鐵等資源要素的傾斜,還有很大的人口增量空間。

當中,黃埔區城中村改造,以擁有全市最大的舊改體量、最快的拆遷速度,同時通過舊改導入優質教育資源,重塑片區城市界面,優化路網結構和公園綠地,爲未來吸引人口,承接規模增量人口創造了條件。

黃埔區舊改項目能承接多少人口?

粗略算了一下,黃埔海絲城、科學城、知識城中心區及地鐵沿線,已批在建或有開發主體堅守推動的重點舊改項目,大概30個,提供商品房預估18萬套,按戶/套均2人計算,可容納36萬增量人口。

還有部分純宅地項目,如保利中央公館(1442套)、文船改造、雙崗停車場地塊(約2500套)、將軍山地塊(約1萬套)、長嶺居四子約9000套,知識城中心區大概貨量1萬套左右。這部分合計約3.6萬套,可容納7.2萬人。

還有蘿崗和苑、科學城保障房項目、知識城配售型保障房項目,以及各住宅項目中的政府回購房。

如果算上舊改項目用于出租的回遷房,大概也能容納16萬人左右。也就是說,以上四類産品合計能容納80萬人左右。

四個片區中,老黃埔和科學城是主要承接地,且兩個片區項目多(老黃埔舊改+純住宅16個,商品房大概10萬套;科學城舊改9個,貨量約4萬套),銷售去化速度也相對快一些。

總體而言,用10-15年消化四大片區內的重點項目,實現黃埔區常住人口破200萬,是可以期待的。

短期五六年內,現有在建項目,尤其是老黃埔和科學城中心區新盤開發入住,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預計也會有明顯提升。

3、黃埔區通過舊改轉化商品房吸引人口,人口總體質量相對高一些,這是黃埔區人口區別于其他區的一大特征。

但同時也要看到,黃埔區是制造業大區,這種産業結構也決定了産業人口總體購買力不會太高,仍有相當規模的中低産業工人選擇城中村租房的需求。

因此,黃埔區一些邊緣區域的城中村,特別是緊鄰工業區的村莊,比如黃陂二期、班嶺、火村二期、黃登黃麻,以及知識城山邊村莊,實在沒必要搞舊改。

實際上,這些地方搞舊改,成本高,賣不起價,也非常難賣。特別是一些未批未拆的村莊,不如順勢而爲保留下來,給底層低薪打工人一處容身之所,某種意義上也是地方治理人文關懷的體現。

因地適宜保留部分城中村,也是一座城市競爭力與活力的體現。特別是緊鄰工業區的城中村,可以大大減少産業工人的通勤時間,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業人工成本。

城中村更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機遇的地方,我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一種活躍的“城市性”的存在。城中村的廉價成本,讓大量的小商販、小作坊和小企業在此集聚,業態接地氣,形成了獨特的經濟活力。

事實上,城中村也是一些王牌企業的夢想起航之地。比如,網易丁磊創業初始的地方就是天河石牌村;再如,番禺南村,走出了目前風頭正勁的5000億世界獨角獸企業希音。

希音總部誕生于番禺南村鎮城中村

4、說到底,有人才有未來,人口才是一座城市(樓市)健康發展的不竭源泉。

我們不僅僅要通過人才引進、高端産業項目落地、新盤開發等手段,吸引高學曆人口,更要廣開大門,不拘一格吸納各類人口。

要看到,白雲、番禺常住人口、流動人口數倍于戶籍人口的背後,一定不乏一批來自城中村創業成功的個體戶老板,所謂藏富于村、藏富于民,也爲當地樓市培育了強大的購買力。

如果說,戶籍人口可能更多涉及人口質量、城鎮化率,而龐大的流動人口、常住人口,則代表了一座城市的人口活力,也是戶籍人口的一個重要來源,是人口質量的源頭活水。

只有做大了人口基數,人口質量,以及産業創新,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1 阅读:241
评论列表
  • 2024-04-14 15:36

    小編觀點[點贊]。廣州比其他一線一大特點是能容納三教九流的人。房租低廉生活成本低,低層人員才會來之打拼,何況目前廣州工資中位數才5K多。中位數6K多的深圳將城中村收歸統一管理.裝修提高租金的試驗,一下子趕跑了幾十萬打工人而被迫叫停項目就是教訓。綜觀一些發達國家的一線城市,房租貴,中低端打工人剩不下錢,使一些潤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道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