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無史據,可能只是個傳說?

笑語春秋 2024-04-20 20:22:10

明朝初期,由于元末的戰亂和長期動蕩,許多地方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爲了恢複農業生産和發展經濟,明朝政府采取了移民政策。明朝政府先後數次從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中經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辦理移民手續,領取“憑照川資”後,將移民分散至全國各地。

據傳說,當時的移民機構就設在洪洞縣的廣濟寺內,因寺有棵大槐樹,樹上有個喜鵲窩,移民臨行前在此傾訴離愁別緒,才有了流傳大江南北的民諺:“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裏叫什麽,大槐樹下老鸹窩。”

然而,經過衆多學者的深入研究和調查,他們查閱了大量的史、志、族譜等文獻,卻未能找到任何關于“洪洞縣大槐樹移民”的直接證據。傳說中的移民機構、地點等都沒有史料支撐,而且存在許多令人困惑的疑點。

1.曆史上,對于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

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趙世瑜在其著作《祖先記憶、家園象征與族群曆史——山西洪洞大槐樹傳說解析》中指出,現存最早的《洪洞縣志》是明朝萬曆年間所修,其中詳細記載了宋朝、元朝、明朝時期洪洞縣發生的諸多大事。然而,這本志書中卻沒有任何關于明朝洪武年間洪洞縣大移民的記載,更未提及大槐樹和老鸹窩。

令人費解的是,直到三百多年後的民國時期,《洪洞縣志》才開始出現關于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敘述。這引人思考:爲何洪武年間的這一重大移民事件在200年後的萬曆年間《洪洞縣志》中毫無記載,反而在500年後的民國《洪洞縣志》中才出現?這500年後才出現的記載是否僅僅是基于民間傳說或謠言?現在不得而知。

2.洪洞縣的地緣位置不適合作爲移民集合點。

關于山西移民的傳說中,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山西各地的移民會先到洪洞縣大槐樹集合並辦理手續,然後再前往各地。然而,這一說法在地緣邏輯上存在明顯的疑問。

明朝移民的出發地爲忻州、朔州、潞州(今長治)、澤州(今晉城)、廣靈(今大同)等,移民的目的地主要是河北和山東的平原地區,例如永平府(今河北唐山)、東昌府(山東聊城)、萊州府(今山東萊州)等地。我們可以看下地圖。

洪洞縣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臨汾市,如果出發地的移民都去洪洞縣大槐樹集合,那麽他們就需要先往南或往西走,這不僅增加了移民的路途,而且與往東遷移的方向背道而馳。

考慮到山西地處高原,地形複雜,崇山峻嶺、千溝萬壑,古代的交通條件又極爲不便,移民們主要依靠步行進行長途遷徙。因此,如果明朝政府真的安排移民們先到洪洞縣集合,再前往目的地,那麽無疑大大增加了移民難度。

我查了下,即便在現代交通條件下,從大同到臨汾的距離就有540公裏,開車走京昆高速不堵車的情況下都得6個多小時。

明朝政府安排這種攜家帶口、翻山越嶺、南轅北轍到先洪洞縣集合再出發去往河北、山東的可能性非常小。

如果洪洞縣作爲“填四川”集結地點,在地緣位置上說,還算合理。但需要注意的是,當時“填四川”的移民主要來源于湖廣地區,只有少部分來自山西。

3.洪洞縣不是當地的行政中心。

據《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記載,“遷山西澤(今晉城)、潞(今長治)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處閑曠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仍戶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山西沁州民張叢整等一百一十六廣告願應募屯田,戶部以聞,命賞從整等鈔錠”。明朝政府爲了推動移民政策,給予參加移民的貧民多項優惠政策,包括分配閑置土地、提供20錠鈔作爲路費,並免稅三年。

然而,據《洪洞縣志》記載,在洪武和萬曆年間,洪洞縣僅爲平陽府下轄的28個縣之一,既非府衙所在,也非州治中心。在這樣一個非政治、經濟、交通中心的小地方設立大型移民機構,並存放大量朝廷移民路費的可能性很小。

4.先輩流傳下來的族譜、方志等資料真實性存疑

山東大學民俗學教授劉德增在著作《山東移民史》和《大遷徙》時,通過深入的民間走訪,收集了大量的族譜、墓碑、方志等實物資料。然而,在對這些資料進行研究時,他發現大多數內容難以驗證真僞,甚至存在自相矛盾的情況。

例如,河南濟源市南水屯的張家祠堂的牌位上寫著:“始祖于明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濟源南水屯,創作于洪熙元年二月。”而墓志上則寫著張姓先祖是當地土著。最終,根本無法確認到底哪個才是對的。

再比如,濮陽市胡村有明弘治十五年的《細城崗任氏先隴記》,與和後世所修的濮陽市西郭寨《任氏族譜序》相對照,後者的遷移時間和洪洞地名,明顯是後來修訂時豐富上去的細節。

古代社會,由于經濟條件有限和戰亂頻繁,許多家庭無法修撰家譜,即使修了也容易遺失。因此,現存的大多數家譜都是經過缺失數世乃至十數世後重修的。在這些家族譜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相傳”、“傳聞”等字眼,描述先祖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內容,但這些傳說的真實性根本無法考究。

更有趣的是,有些家譜甚至記載來自四川大槐樹、雲南大槐樹。還有的記載中提到了洪洞老鸹窩某某村、老鸹窩某某莊,這更是讓人哭笑不得,因爲老鸹窩實際上是指鳥窩,並不是鄉鎮的名字。

5.很多關于明朝移民的傳說,並不符合曆史事實,實際上是謠言。

例如,老一輩的人會說“解手”一詞是源于明代移民。傳說當時移民時被迫幫著雙手,需要方便時喊“解開手”,時間長了就變成了“解手”。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剛前文提到,《明太祖實錄》記載,明朝政府給參加移民的貧民閑置土地和銀兩,並免稅三年。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明太祖實錄》明確記載,明朝政府爲參加移民的貧民提供了閑置土地、銀兩,並免稅三年,這表明移民是自願的,而非被迫。此外,“解手”一詞在元代作品中《錯斬崔甯》已有提及,早于明代移民時期。

另一個例子是關于明朝洪武二年,大淹山東,當地人基本滅絕,隨後朱元璋從山西進行移民的傳說。在山東膠東一帶,這個傳說尤爲盛行。甚至我的老家山東高密小河崖村也有傳說:當時山東發生大海嘯時,整個山東半島都被淹沒,只有我們村裏的一顆千年銀杏樹存活下來,矗立在大海中央。難道海嘯時,有人親眼看見了嗎,這傳言也是夠離譜的。

實際上,在明史及各種縣志、府志中,都未找到關于洪武二年超級大海嘯的確切記載。只有在雍正七年重修的《山東通志》中提到明洪武年間膠東半島發生過一次海嘯事件,但並未詳細描述其規模和時間。事實上,元末明初山東地區確實遭受了多次洪澇災害,但由于當時民間缺乏文字記載,水災的具體時間和程度在一代代的口頭流傳中逐漸失真,才有了洪武二年的洪水滔天、大淹山東的傳說。

雖然“洪洞縣大槐樹移民”的疑點重重,但是不妨礙天南海北的人們熱衷于尋求大槐樹移民後裔的身份。

1957年洪洞縣政府所作的《大槐樹遷民紀略》中曾寫道,移民背井離鄉後,因大槐樹容易記憶,久而久之,就說“祖先是從大槐樹遷來的”。自此,大槐樹就成了移民惜別家鄉的標志,也成了移民們懷祖的寄托。洪洞大槐樹,是移民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是遠方遊子尋根的路標,也是中國曆史故事中最生動的章節。

真想到底如何,有那麽重要嗎?

3 阅读:8
评论列表
  • 2024-04-20 22:03

    我祖上就是洪桐縣來的

    笑語春秋 回覆:
    我們這都這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