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文化助推地質事業高質量發展研究

全國能源信息平台 2024-05-16 14:11:36

當前,地質事業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受到社會的關注。地質文化作爲地質事業的組成部分,在整個地質事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勘單位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地質文化建設,但是依然存在地質文化建設機制不夠健全、內容不夠明晰、隊伍戰鬥力不強、文化精品力作匮乏、陣地不夠強大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會影響地質文化建設的效果,也會影響地質事業持續發展。新時代地質事業高質量發展,呼喚高質量的地質文化建設。如何更紮實有效地推動地質文化建設?筆者有五個方面的思考。

一、完善地質文化建設的體制機制

一是要認識地質文化建設在地質事業全局中的意義。地質文化作爲一種行業的軟實力,與地質找礦、地災防治、地質遺迹保護等同等重要,地質文化不僅僅是展示行業形象、凝聚精神,其本身也是新質生産力。地質文化建設不能可有可無,不能僅在會議上、口頭上重視,要把這項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和其他工作一同謀劃、一起推動。

二是要科學制定地質文化建設的規劃。地質文化建設不能想起來就幹,不能率性隨意,而是要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地質工作的重點要點,做好規劃和“路線圖”。地質文化建設的規劃不能畫“大餅”,否則規劃僅僅停留在紙上,難以落地。地質文化建設的規劃制定,既要有階段性的目標,也要有年度性的具體目標。地質文化建設要“挂圖”作戰,這樣才能更精准。

三是要統籌地質文化建設的合力。地質文化建設涉及地質工作的主管行政部門、業務部門和培育地質人才的高等院校等。地質文化建設需要加強與各部門、各單位的聯動互動,尤其要鼓勵高校從事地質文化研究與創作的專家學者參與其中,爲地質文化高質量建設、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

二、優化地質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一是在精神層面加強地質文化建設。文化在本質上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價值觀念。當前,地質文化建設要把精神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以地質報國作爲文化建設的精神動力。精神是文化之魂,也是文化建設的最終方向。當前,地勘單位在地質文化建設中,要深入挖掘“三光榮”精神的時代內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這一時代命題,不斷築牢地質事業的精神高地。當前,地勘單位要深入挖掘各自的地質工作特色,開展形象標識系統設計,讓地質文化精神“看得見”。

二是在行爲層面加強地質文化建設。人的言行舉止,展現出人的獨有氣質和文化修養。地質工作者在長期的野外工作中,形成了有別于其他群體的行爲習慣和處世方式。地勘單位在地質文化建設中,要充分重視日常行爲對于人的深遠影響。如,在各種節日活動中,地勘單位可以開展群衆性的文藝彙演,把身邊地質故事,用舞台劇的方式演出來;在各種會議中,唱響地質主題的歌曲,激發幹部職工對地質事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是在物質層面加強地質文化建設。物質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是任何工作得以持續進行的保障。地勘單位在地質文化建設中,要劃撥專門的經費,確保地質文化建設之需的場地和設備。目前,一些地勘單位擁有地質博物館和陳列館等地質文化普及場所,但是有的藏品展品不全,展陳設施落後陳舊。因此,地勘單位要加強設備的改造升級,充分運用聲光電等先進技術手段,運用交互體驗的方式,讓沉默的礦物和標本“開口說話”。

三、強化地質文化建設的人才隊伍

一是成立地質文化建設的組織機構。當前,一些地勘單位開展地質文化建設,有的是“順帶”進行,沒有專門的執行機構,如果長期這樣,必然會影響地質文化建設的持久進行。地勘單位要根據文化建設的規律和趨勢,成立不同類別的文藝組織協會,如地質文學協會、地質美術協會、地質攝影協會等,充分發揮幹部職工的文化特長,在地質文化建設中展現才幹。

二是培養地質文化建設的人才。人才是地質文化建設的關鍵要素,決定著地質文化建設的高度。地勘單位要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地質文化人才,並給予寬松的工作環境。主動邀請地質文化名家“傳經送寶”,不斷提升地質文化隊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地勘單位要創造條件,鼓勵地質文化建設人才到野外地質工作現場體驗生活,到文化機構進行調研,到高等院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深造。

三是抓好地質文化工作室建設。地勘單位開展地質文化建設,要重點扶持責任心強和專業能力紮實的人才,並讓他們脫穎而出,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在地質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爲此,地勘單位要重點扶持地質文化團隊,鼓勵他們開展特色鮮明的地質文化工作室建設,讓真正有擔當、敢作爲的地質文化人才,充分發揮專長、施展才能。當前,無論是在地勘行業還是其他領域都在紛紛探索工作室的運行模式。事實表明,這不僅給予人才施展拳腳的空間,還能讓人才在地質文化建設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和成就感,從而推動地質文化建設。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中心《地球印記》廊道

四、推出地質文化建設的時代精品

一是爲地質工作進行整體“畫像”。各地勘單位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爲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社會公衆對地質工作的認知和了解還十分有限。在此情況下,地勘單位要積極主動地把地質故事講出來,比如地勘單位的發展曆程和成就,或是組織專人編寫工作年鑒、大事記、地質工作紀事、區域地質資源“一本通”等,這不僅是對地質工作進行梳理存檔,還對當下和今後地勘單位的地質文化建設,留下了寶貴的文獻資料。

二是推出地質文化精品力作。在地質文化建設的全鏈條中,有溫度、有深度和有內涵的文化藝術作品,最能吸引人、感染人和激勵人。地勘單位進行地質文化建設要圍繞地質主題,把砥砺人心的地質找礦故事寫出來,把礦産勘探的場景畫出來,把地質災害防治的過程拍出來,把礦山修複的情景演出來。精品力作是檢驗地質文化建設的試金石,地勘單位要善于運用文學、美術、音樂、舞台劇、影視等多種文藝形式,精益求精地創作出一批高水准的地質文化作品。

三是培育地質文化先進典型。在任何一個行業中,先進典型的力量是無窮的。比如李四光、王進喜,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等等,影響了一代代地質工作者。地勘單位開展地質文化藝術作品創作,要善于發掘、培育和塑造身邊的先進典型。先進典型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者一個集體。講好了先進典型奮發勵志的故事,也就擦亮了地勘單位的文化名片。在講述先進典型故事時,既不要刻意拔高,也不要面面俱到,而是以真實客觀的態度,讓先進典型的閃光點更加鮮明。

五、築牢地質文化建設的傳播陣地

一是整合地質文化傳播陣地。地質文化建設不僅要會“幹”,還要會“說”。當然,“說”本身也是地質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地勘單位在文化建設中,要邊“幹”邊“說”。這裏的“說”,就是加強全方位的新聞宣傳。很多地勘單位擁有網站、內刊、櫥窗等宣傳陣地,地勘單位對于階段性的重點工作,各宣傳陣地要聯動展示工作進展、成效和影響。不同的宣傳陣地在講好地質故事時不能各自爲政,要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這樣宣傳效果才會大增。無論是哪一種宣傳陣地,講好地質故事都要突出真實性、准確性,在此基礎上強化快捷性、生動性和鮮活性。此外,講好地質故事也要充分發揮圖像視覺敘事的功能,設計版式,突出地質文化的獨有特色。

二是積極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當前,微信、微博、抖音等網絡新媒體,在文化建設和傳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勘單位要善于用好新媒體、用活新媒體,讓新媒體在地質文化建設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新媒體在講述地質故事時,視頻內容要把最精彩、最感人、最溫暖、最砥砺人心的片段展示出來,把地質工作者跋涉山河、爲國找礦、服務地質事業的豪邁經典場景傳播開來,讓更多的社會公衆認識地質事業無上光榮。

三是拓展地質文化傳播的“朋友圈”。在地質文化建設中,地勘單位除了守好、用好自身的傳播陣地,還要善于“借力”,主動和行業主流媒體、地方主流媒體以及有廣泛影響力的網絡自媒體加強合作,邀請資深的媒體從業人員,深度參與地質文化建設與傳播,邀請作家、畫家、影視導演等文藝名家,圍繞地質文化開展不同類型的文藝創作。只有統籌好內外兩種力量和兩種資源,地質文化建設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宣傳部、藝術與傳媒學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有色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