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崩盤,一邊是大危機,一邊是大繁榮

荊棘阿 2024-04-24 03:09:27

⎡軍事的反擊之後,科技的反擊也開啓了,相比于軍事反擊的轟轟烈烈,科技的反擊銜枚疾進,半導體突破了,對美國的包圍圈也合成了,不投降就是屠殺⎦

⎡躲避所有美元資産,美國科技體系的崩盤,會導致美元金融體系的崩盤,全球資本會湧入中國科技領域的核心資産避險,那些能夠走向世界的科技企業值得擁有⎦

大概從2014年開始,國內對美國的表態開始變得強硬,2015年九三閱兵我們的口號是: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當時喊出這個口號,主要是我們受到了美國的軍事威脅,中美在南海激烈對抗,差點擦槍走火,在沒有055,殲20還沒列裝,航母沒有形成有效戰鬥力的情況下,這個對抗確實需要勇氣。我們喊出三個必勝,其實是中美軍事實力有差距的背景下的自我鼓舞。

後來中美貿易戰,美國代表團的囂張氣焰就快沖出地球,唾沫星子都要啐到我們臉上,全世界靜靜地看著這場鬥爭會走向何方。

要感謝中國制造業2億産業工人的奮戰,讓美國人學會了閉嘴,2017年山東艦下水海試,2018年第一艘055艦南昌艦下水海試,同年殲20列裝部隊,後來還有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

5年時間,我們對美國人說的話從三個必勝,變成了“美國沒有資格說從實力的角度出發”。這些都得益于中國制造的強大。

這幾年,美國人越來越沉默,我想起2018年做黃金的那會兒,有時候下午6點黃金和人民幣彙率忽然波動,我就知道特朗普又在作妖了,但是現在,拜登發表講話,鮑威爾發表講話,市場仿佛沒有聽到一般,巋然不動。

時代變了,美國人講話不好用了。

在特朗普時期,美國就已經無法在軍事上取勝,到了拜登時期,連科技也無法取勝了。

軍事上誰強誰弱,只要不打起來,美國紙老虎般的軍事實力還不被戳破,但是科技上的誰強誰弱,就太容易看明白了。

2018年美國制裁中興,讓中興瞬間休眠,2019年美國制裁華爲,華爲舉步維艱,這都是美國科技強大的表象。

強大是強大,但是領先幾年呢?

20年?10年?還是5年?

去年8月,華爲用mate60向全世界宣布了美國制裁的無效,也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制造的進步速度,從2019年被制裁算起,4年時間完成了突破。又用了半年時間讓美國絕望,因爲這個月發布了pura70。

華爲沒有發布會,靜悄悄的上線新産品,美國什麽話也不用說了,說越多,打臉就越多,現在對美國來說,是怎麽投降的問題。

在耶倫來華的同時,美國貿易代表戴琦去了歐洲,她對歐洲人說:“在中國非常高效的經濟制度面前,我們的經濟體正艱難生存。”

兜兜轉轉,藏藏掖掖,美國人總算把這句話講出來了,歐美國家在中國面前,就是不行,以前還找各種借口,各種抹黑,現在直接承認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美國已經無法打贏科技戰了,是投降,還是團結盟友搞自我保護?

⎡包圍美國⎦

戴琦去歐洲,說中國的經濟體制非常高效,嚇唬歐洲人,要歐洲人跟隨美國,對我們實行高關稅的貿易保護政策。

爲什麽一定要想辦法鼓動歐洲人加入美國的制裁計劃呢?

這裏涉及到一個誰包圍誰的問題。是我們包圍美國,還是被美國包圍?

▶如果美國對我們制裁,搞貿易保護,但是世界其他地方不跟隨,最後中國商品占領世界,取代美國高端産業的市場份額,那就是我們包圍美國。

▶如果歐日韓,還有亞非拉不少國家加入美國陣營,我們的商品在世界各地都賣不出去,這就是美國包圍我們。

以前美國制裁我們,它覺得是孤立我們,結果自己被孤立,這不是尴尬不尴尬的問題,而是成本高企的問題。

很多人說紡錘形的社會是最好的社會,這其實不對,紡錘形的社會很容易崩盤,只有金字塔型的社會才穩定。

歐美紡錘形社會之所以穩定,是建立在亞非拉這個大底座的基礎之上,一旦作爲底座的亞非拉不和西方人玩了,整個西方就坍塌。

現在中國帶領亞非拉單幹,對世界其他地方來說,有些是機會,有些是危險。對歐洲人來說,陷入了搖擺。

戴琦對歐洲人說中國的經濟制度高效,言下之意就是歐洲人以後會給中國打工。所以現在的情況對歐洲人來說,既害怕,又猶豫。

害怕是因爲中國崛起勢不可擋,萬一真讓歐洲徹底貧困化怎麽辦;猶豫是因爲加入美國陣營估計很難贏,搞不好輸得更慘,反而現在就投降中國,還不會徹底輸。荷蘭的阿斯麥就是加入了美國制裁中國的陣營,結果現在快玩不下去了,找個理由要搬去法國。

要擺脫變成世界底層的命運,戴琦給出的藥方是加入美國陣營,一起制裁孤立我們。戴琦是4號去歐洲發表演說的,9號,歐盟宣布依據《外國補貼條例》(FSR)對中國在歐盟五國的風力渦輪機供應商發起調查,這是近2個月內歐方利用FSR對中國企業發起的第4起調查案件。

與制裁中國風電相對的是傳統合作較深的領域開展了新的合作,比如說大衆接入華爲智能駕駛體系,德國車企在中國有太大的利益,一時還無法割裂,與其被快速抛棄,還不如攀上華爲,以求穩定一下市場占有率。

新領域類似新能源這種,歐美在華占有率幾乎忽略不計的行業,歐盟會追隨美國對華采取措施,一旦在華有巨大的利益關系,就要保守得多,這個也是上個月的文章《歐洲在投降美國的關口》所闡述的意思。

不管歐洲人是害怕還是猶豫,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多了。

歐洲人也清楚,現在中國已經徹底的包圍了美國,如果不投降,等待的結果就是屠殺。這也是促成舒爾茨這次來訪的一個原因,投降輸一半。

⎡我們代表世界最先進生産力⎦

歐美的生産力跟不上我們,再這麽下去,歐美就變成了19世紀的清末。就算我們不賣鴉片,只是賣工業品給他們,也讓他們徹底完蛋。

我們不是傾銷,我們是正常價格,甚至更貴,比如說比亞迪,在國內賣的最便宜,跑到歐美價格漲30%以上,有部分車型甚至翻倍,這能叫傾銷嗎?

工廠自動化程度非常高,工人都沒幾個了,美國都不好抨擊用工制度和工作環境。以前美國抨擊人權,現在好了,自動化以後總不能說機器也要有人權吧。

環保?那對不起,更不好攻擊。綠水青山工程以後,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發布PM2.5濃度就成了無人問津的數據了。

既不能抨擊人權,又沒辦法抨擊環保,還不能拿傾銷當借口,幾乎沒有可以攻擊的理由。

美國搞貿易壁壘,加稅阻止中國商品進入,但是其他國家不能這麽搞,畢竟沒那個實力和我們叫板。

美國和歐盟的這種發自內心對華制裁其實也是他們被逼無奈的結果,因爲歐美的文化低劣導致他們在生産力上永遠落後于我們。

人類生産力的發展方向是什麽?

不會是某個人的奇思妙想,比如馬斯克或者喬布斯這樣;只能是更加龐大的組織協調能力,比如說中國以及同爲儒家文化圈的國家。

我們以日本爲例,在1995年,日本GDP是美國的71%,可是當年日本人口只有美國的47%,面積更是只有美國的4%。

1萬個日本人在1萬個單位面積上創造的價值,就可以抵上2萬個美國人在25萬個單位面積上創造的價值。

日本成功的秘訣歸根到底就是儒家文化爲底層邏輯,讓整個日本社會凝聚起來。

日本相比于美國,沒有自主權,很多貨幣政策和貿易政策都被美國操控,但是即便如此,日本的人均GDP和美國的差別都不大,直到2000年以後美國利用互聯網開始收割世界,特別是2008年經濟危機以後,日本和美國的差距才逐漸拉開。

民主+儒家,發達國家,比如說日本;

專制+儒家,發達國家,比如說新加坡;

請問:究竟民主是富強的主因,還是儒家是富強的主因?

縱觀寰宇,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就沒幾個是落後的,數得過來的可能就一個朝鮮,可是朝鮮有衣有食,不用像大部分亞非拉國家那樣還要眼巴巴的指望聯合國糧農署的救助,而且朝鮮軍事在世界也是前列。朝鮮放在非洲和拉美,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文化的凝聚力讓中國的生産力永遠高于美國。

中國文化能夠團結更多的人,這就好像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而劉邦帶兵,到了一定規模就不行了。中國從秦漢時期就已經有60萬人的大兵團作戰能力,當然,這個60萬人裏面還包括民夫等非戰鬥人員。可是歐美很多年始終都是千人戰役,這就是文化跟不上。

當團隊的人數到達一定規模以後,歐美就必須要分裂,因爲人數越多,就越需要更廣泛,更有目標性,更加趨同的文化,要不然人心無法凝聚。

⎡重構全球工業分工⎦

現在美國已經無法重整制造業了,因爲制造業是一個鏈條比較長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紀律,需要配合,更需要付出,長時間得不到回報。而美國人精通的都是類似金融這種較爲孤立的行業,靠個體的能力,能在短時間內見到效果。

不管美國怎麽努力,最後都無法在制造業的競爭中獲勝。不是第一名,就沒有意義,這就是未來全球政治經濟框架下的的結果。

有人覺得,不是第一名可以當第二名,這個想法不對,只要美國不是第一名,就會分裂,沒有第二名可以坐。

未來的全球經濟格局,第一名是統治世界的,其他所有國家都會嵌入到第一名的工業體系中,如果美國還是現在這樣規模,我們不可能允許它嵌入我們體系之內。

以汽車爲例,生産同樣一輛特斯拉,在中國工廠的成本大幅低于美國工廠的成本,有數據說是低至65%,還有說法是下降65%,就算是低至65%,這個成本的鴻溝也是美國無法抹平的。

中國汽車占領世界,然後在歐洲放出部分市場給本地,美國也有部分市場給本地企業,其他地區會被一網打盡,全部是中國品牌,再過五年,國人去東南亞旅遊,會驚奇的發現日本車都換成了中國車。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汽車企業成本很高,同樣的一輛車,成本是中國兩倍,那美國汽車企業如何存活呢?

我的這個說法不是設想,而是已經在進行的事情,特斯拉裁員之後再裁員,3月漲價,可是4月馬上降價。

特斯拉早就扛不住中國車企的輪番打擊了,導致它的股價從高位下來跌了超過60%。

爲什麽歐洲可以有汽車企業存在,因爲未來歐洲企業會嵌入中國體系,剛剛說的大衆汽車采用華爲智能駕駛,這其實就是嵌入中國體系。

歐洲人可以這麽幹,但是美國人不行,福特要和中國企業合作,也磕磕碰碰,更何況接入中國的智能駕駛體系,更不可能。

奇瑞要在西班牙建廠,這種事情多了,歐洲未來想擺脫我們也不可能了。相反,中國企業不會去美國建廠,這其實就是在孤立美國。

現在中國制造業正在往外延伸布局,讓更多的國家嵌入到中國主導的全球制造業再分工體系之內,團結的國家越多,美國的危機越大,這才是美國的滅頂之災。

當一個産品,在中國14億人的市場內制造,成本是100塊,美國3億人的市場,生産成本是200塊。

一旦中國把東南亞整合,組成一個21億人口的制造和銷售體系,成本降到80塊,美國還是200。

這個競爭還怎麽玩下去,耶倫說中美是相互競爭的關系,她心裏估計也虛得很,根本就競爭不下去,但凡公平競爭有勝算,就不可能用下三濫的手段。

中國的文化強大,足以團結東盟,中東,俄羅斯以及非洲和拉美的大部分國家,然後在全球範圍進行制造業再分工,美國就徹底絕望了,就算美國人全員996也無法把成本做得更低,把效率提升更高。

美國生産力永遠落後我們,而且是大幅落後。

這個時候,要有人對美國說一句:“阿美,別玩了,這個遊戲你們贏不了。”

⎡崩盤進行時⎦

中國科技突破以後,蘋果,微軟,特斯拉,英偉達等美國科技巨頭的股價會一路下跌,每一次的反彈都是逃跑的機會,反過來,中國科技企業出海,開始征服世界的旅程,每一次的下跌調整都是加倉的機會。

就好比汽車,特斯拉股價3.2萬億人民幣,比亞迪6000億,比亞迪銷量還反超了,未來特斯拉每一次反彈都是逃命機會,比亞迪每一輪調整都是加倉機會。不要聽馬斯克任何的宣傳,那只會誤導大衆視聽。

以前爲什麽認爲核心部件外購的特斯拉市值會是比亞迪的七八倍呢?難以理解。

蘋果去年賣了2.36億部手機,市值高峰期到了3萬億,未來鴻蒙系統成熟以後華爲再次進軍世界,蘋果還能賣多少部手機,市值會跌到2萬億,還是1萬億呢?

蘋果的每一次反彈都是資本逃命的機會。

不管是特斯拉,還是蘋果,或者英偉達,其實已經不是科技的爭奪,在幾年前就已經是信仰的爭奪,很多人對蘋果,特斯拉這類美國科技企業有謎一樣的信仰。他們做的任何産品,都是歡呼雀躍,給予掌聲,一段時間以後,發現是個大忽悠。蘋果的頭顯是這樣,特斯拉的皮卡是這樣,mata的元宇宙也是這樣,再過一段時間,等我們登月以後,馬斯克的火箭也會是這樣。

美國制造業的大衰退,一定會在10年左右導致科技的大衰退,再過一些年就會導致金融業的潰敗。

2000年以後,美國制造業外流,2011年喬布斯死後,蘋果就沒有研發能力了,2020年以後,美國金融業對全世界的掌控開始失效。

美國科技其實已經開始崩盤了,金融的崩盤即將到來。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金融是花朵,科技是主幹,而制造業是根本,制造業的這個根又要紮在文化的土壤中。文化土壤不好,樹難活,就算勉強活了,也長大不。

就好比富士康和印度,富士康去了印度,結果印度的文化不支持制造業發展,富士康勉強活了,也難長大。未來的富士康會逐步消退,紮根儒家文化的中國制造業不會給富士康機會了,讓富士康在印度教的吹捧中墮落沉淪吧。

一邊是大動蕩伊始,一邊是大繁榮的起點。在動蕩和繁榮的窗口期,大量資本會湧入中國,購買具有世界領導力的科技企業,在産業融入中國體系的同時,在金融領域也要嵌入中國體系,甚至是體育,娛樂等各行各業,未來中東土豪收購中超球隊也並非是不可能。

從此以後,世界格局以我們爲主。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統一,善于團結,善于共同發展的民族,秦始皇統一六國,雖然只維持了十幾年的大一統,但是後來兩千年多的曆史,無論華夷,都以統一四海爲目標。

現在,只要我們第一次領導世界,我們的後代,子子孫孫無窮盡,都將以寰宇爲目標,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再也不可能給美國機會了。

加油,我的國!

結束

往期文章

歐洲在投降美國的關口

(長文)歐洲要被中美俄聯手收割了

請關注並點贊+在看。你的每一次點贊都是我創作路上的動力來源。

34 阅读:3288
评论列表
  • 2024-04-25 09:28

    [點贊][點贊][點贊]

  • 2024-04-26 02:02

    建立歐亞大陸經濟圈,讓老美自個回北美玩跟巴西競爭就爽了

  • 2024-04-25 12:02

    保家衛國,殺光美國佬!

  • 2024-05-14 09:35

    我相信作者自己在寫這篇狂吹文章的時候嘴巴開心的都沒合攏過吧。

  • 2024-05-25 21:58

    你A股已經崩了

  • 2024-05-27 11:59

    美帝會坐以待斃麽?S3不可避免

  • 2024-05-27 10:39

    歐美心理咋這麽陰暗?既然承認我們經濟高效,那不就應該向我們學習嗎?你在那下拌也不能使你提高呀。

  • 2024-05-28 10:57

    說的好

荊棘阿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