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下棋!馬斯克公司披露首位腦機芯片植入者近況

今日商訊 2024-03-22 14:53:09

意念操作從科幻變爲現實的進程似乎又進了一步。

當地時間3月20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旗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披露了首位腦機芯片植入受試者的最新情況。 在Neuralink 當日發布的直播中,受試者病人Noland Arbaugh通過意念使用電腦鼠標不亦樂乎地重溫在線國際象棋和殺時間大作遊戲《文明 6》。

“如果你們都能看到光標移動,沒錯,那就是我,這很酷吧?”Noland Arbaugh在直播中一邊移動象棋棋子一邊得意地說。

Neuralink發布“心靈感應”

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是神經科學、生物醫學、物理學和技術的結合産物,是在大腦和外部設備(通常是計算機)之間建立的不依賴于常規大腦信息輸出通路(外周神經和肌肉組織)的一種全新通訊和控制技術。腦機接口能夠收集、分析大腦傳遞的電信號並將其轉換爲外部設備可以理解和執行的命令,從而實現“意念操作”。同時它也可以反向用外部信號調節大腦活動。

事實上,腦機交互並不是什麽新鮮事。早在1924年,德國精神病學家漢斯伯格利用放置在病人頭骨上的電極記錄腦電活動,發明了腦電圖技術。70年代,雅克·維達爾正式提出“腦機接口”的概念,並演示了通過思想控制外部設備的方案,即佩戴了腦電圖交互設備的受試者只通過思想來移動電腦屏幕上顯示的光標,可視作腦機交互的雛形。

本次涉及到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成立于2016年,其主要研究方向就是通過研發一種能夠植入大腦的設備,來實現“人腦與機器交互”。馬斯克曾表示,該公司的初步目標是讓癱瘓者只用意念就能控制光標或鍵盤。在今年1月份,馬斯克向公衆公布了Neuralink的首個腦機接口産品——“心靈感應”(Telepathy),稱産品的受衆將是那些失去肢體功能的人。而很快,這款産品就迎來了他的第一個受試者。

今年1月底,馬斯克在X上宣布,“心靈感應”已經植入了一個患者的大腦,這是該設備進行的第一批臨床試驗。患者名爲Arbaugh,是一位國際象棋退役選手,八年前曾在一次潛水事故中脊髓受傷,導致肩部以下無法活動。在進行Neuralink手術後的第二天他就出院了,並表示手術進展十分順利。“我想沒什麽好害怕的,手術非常簡單。”他向公衆表達了參與腦機交互手術的體驗,並在之後還強調術後沒有産生認知障礙。

芯片入腦,隔空下棋

根據通信技術路徑,腦機接口技術主要歸爲“非侵入式(腦外)”“侵入式”和“半侵入式”三類,而“心靈感應”采用的正是侵入式技術,即通過手術等方式直接將電極植入到大腦皮層,以獲得高質量的神經信號。

根據Neuralink腦機接口項目操作流程,腦機接入的手術重點就在于讓手術機器人“R1”將植入物“N1”植入大腦區域。其中,“N1”由生物相容性外殼、電池、芯片與電子器件以及附有電極的60多枚絲線組成,但卻只有一枚硬幣大小。Neuralink介紹其稱:“完全可植入,在外觀上看不見,可以讓你隨時隨地控制電腦或移動設備。”

總體上看,“N1”的植入需要約15分鍾,待完成後“N1”內的芯片將用于記錄大腦信號並將其無線傳輸到解碼運動意圖應用程序。應用程序接收並解碼大腦信號後,通過藍牙連接來控制外部設備,患者則使用該應用程序並通過藍牙連接來控制外部鼠標和鍵盤,從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2月20日,馬斯克在X上曾預先透露,Neuralink的首位人類受試者“似乎已完全康複,沒有出現我們所知的不良反應。”並補充道“他(受試者Arbaugh)僅僅靠思考就可以在屏幕上移動鼠標。直到3月20日,馬斯克終于在萬衆期待下通過直播的方式首次公開展示了Arbaugh術後的情況。直播中,Arbaugh“重操舊業”,通過腦機接口展示如何使用意念下國際象棋。

“我會嘗試移動我的右手,向左、向右、向前、向後,然後,從那裏開始想象光標在移動”。面向直播間上百萬的觀衆,Arbaugh稱,他所做的一切全靠意念控制,“只要盯著屏幕的某個地方,它(光標)就會移動到我想移動的地方。”他還表示,成爲Neuralink首位測試者很幸運,甚至無法形容能夠做到這一點有多酷。

但很顯然,馬斯克和Neuralink不想只是止步于此。馬斯克透露,Neuralink的下一步是讓受試者“通過意念盡可能多地按下鼠標按鈕”,包括上下移動光標並拖動屏幕上的框。“這算是單純移動鼠標的' 進階版'。”他爲此打了個比方。直播當天,他還在X上暗示,Neuralink正在開發可以恢複視力功能的腦機接口——Blindsight(盲視),其植入物已經在猴子身上産生效果。

內蘊隱患,相關實驗曾使動物死亡

腦機接口對人類生産生活方式無疑有巨大重塑作用,並且可應用領域極爲廣泛。譬如輔助殘疾人群體的日常生活和勞動、增強人類的認知和運動能力。在醫學領域,腦機接口可以用于恢複運動功能、幫助失憶的人找回記憶、治療癫痫、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症等大腦類疾病等。在娛樂方面,腦機接口技術可以用于強化遊戲體驗,例如通過想象移動手臂來控制遊戲中的角色。

但正如學者萊文森所說,技術既是包袱也是恩賜,是利弊同在的産物。這句話尤其適用于腦機接口這類尚處于萌芽階段的新事物。國內醫療器械注冊分析資深人士王菁指出,“從腦機接口設備的臨床試驗角度來看存在一些主要風險,這些風險涵蓋技術穩定性、生物相容性、設備安全性,以及倫理、法規等多個層面。”

在技術穩定性上,腦機接口的性能可能受到技術故障、信號幹擾、校准問題等的影響,導致設備操作不准確或失效。在生物相容性上,以Neuralink“心靈感應”爲代表的植入式腦機接口可能會引起腦部組織排斥、感染等情況,嚴重的情況可能導致使用者腦癱瘓甚至腦死亡。而且不正確的腦機接口使用還可能會導致患者身體或心理産生諸如頭痛、眩暈在內的一系列不良反應。此外,腦機接口潛在的數據隱私問題也值得注意,技術黑箱之下,使用者的大腦信號數據可能遭遇泄露,而腦活動數據對主體的重要性無需多言。

Neuralink自開展腦機接口研究以來也不止一次出現有據可考的問題。比如2022年,Neuralink在試驗中嘗試讓一只猴子玩電子遊戲,但猴子卻在實驗中死亡。一些神經科學家和倫理學家也頻頻批評 Neuralink 的試驗缺乏透明度,難以被公衆監管,無法保證實驗中的安全和倫理。而且直到目前,Neuralink 尚未在 ClinicalTrials.gov (一個包含涉及人類受試者的醫學研究信息的政府存儲庫)上注冊,研究的合法正規性也存疑。

商業化道路困難重重

近年來,腦機接口這一新賽道湧現了許多新興企業,而且一直以來成果不斷。比如最近我國清華大學洪波教授團隊等利用微創腦機接口技術首次成功幫助高位截癱患者實現意念控制光標移動。但是放眼世界,腦機接口商業化的前景似乎依舊很遠。

以Neuralink爲例,其所進行的人體試驗光是在監管審查的環節就耗費了6年時間,涉及問題包括腦機接口設備的锂電池和線纜植入大腦的成功概率,以及如何在不損害腦組織的情況下安全提取設備。而想要完全商用,在此之前,Neuralink還必須經過多輪密集的數據安全收集和測試,才能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據專家估計,即使腦機接口設備被證明可安全用于人體,Neuralink 仍可能需要十多年的時間才能獲得商業使用許可。

此外,腦機接口商業化的必要保障就是相關的倫理和法律的及時研究與跟進,否則腦機接口帶來的新型隱患足以讓公衆畏而遠之,從而影響今日腦機接口的行業發展。在這一方面,多面已經陸續展開行動,去年底我國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人工智能倫理分委員會便研究編制了《腦機接口研究倫理指引》,爲國內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發展提供了全面的倫理參考。但爲了促進各國腦機接口前沿技術的交流和商業交流,行之有效的國際性倫理和法規也要提上日程。

0 阅读:20
评论列表
  • 2024-03-22 22:26

    這種造假太容易了啊 馬斯克明顯有前科啊 收智商稅呀

  • 2024-03-22 16:23

    馬斯克旗下公司直播!首位腦機芯片植入受試者,可通過意念下棋

今日商訊

簡介:解讀商業世界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