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幾萬元就能入職央企,不要相信中介的“神通”|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評論5 2024-05-15 20:30:41
就業服務市場出現的亂象也在給大學生就業添堵。

▲資料圖:某高校春季校園招聘會現場。圖/新華社

文 | 遲道華

眼下,正值2024屆高校大學生畢業季,找工作成爲即將畢業大學生們的頭等大事。與此同時,就業服務市場出現的亂象也在給大學生就業添堵。

近期,新京報記者接到多位讀者投訴稱,一家名爲“菜鳥無憂”的企業以幫求職者推薦進國企央企、優先錄取等名義,收取上萬元、甚至數萬元不等的費用,消費者購買服務後卻遭遇誇大承諾、後期服務差以及退費難等情況。新京報記者在黑貓投訴平台搜索關鍵詞“菜鳥無憂”,截至5月14日,共有100余條投訴信息,投訴問題主要涉及虛假宣傳、霸王條款等。

就業服務機構本是爲大學生找工作提供服務和便利的。這類機構可以助力大學生在就業市場及時獲得招聘信息、掌握應聘技巧、提高考試能力等。但個別企業在利益驅使下,把服務的“經”給念歪了。“菜鳥無憂”打出“推薦進國企央企、優先錄取”的噱頭,其實就是利用家長、學生的就業焦慮心理,把中介服務做成了崗位買賣的生意。

而這種買賣,又因崗位資源並不在中介手中,最終釀成了家長花錢卻沒辦成事的尴尬結果。對此,既需相關企業加強自律和規範管理,也需相關主管部門對其中可能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及時介入,爲高校畢業生就業保駕護航。

其實,如今的就業市場信息已足夠透明,尤其國企央企等大型企業招聘,都會在網上發布相關信息。求職者只要隨時關注,多方檢索,自然不乏應聘機會。“菜鳥無憂”一些銷售人員承諾的“能幫助孩子找到好工作”“報了30000多元的班就有98%的上岸率”“國網、煙草、軍工、石油offer”,其可信度本身就存疑。饒是如此,仍有不少家長意圖“花錢買路”,總相信中介會另有門路。

此前,“公司宣稱花30萬元就可以安排入職湖南某國企正式編制,交完錢後卻變成了勞務派遣”,“花幾萬元可‘內推’進中糧、頭條等名企入職?大學生們花了冤枉錢”等類似新聞屢屢爆出,已然說明一些就業服務機構聲稱的“內部資源”“綠色通道”壓根就不靠譜。

對此,教育部也提醒,“付費內推”涉嫌不正當競爭和欺詐,相關求職者難以主張自身權益。

但時至如今,一些就業服務機構依然通過各種話術,或明或暗展示自身的資源優勢,打著能進國企央企的名號,大肆斂財。在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家長們希望幫助孩子找到一份穩定工作,當然可以理解。但總想著花錢找內部資源,走所謂“內推”路徑入職,則很容易掉入一些就業服務機構的坑裏。

事實上,如“菜鳥無憂”這類就業服務機構,其涉嫌存在的寬大承諾、虛假宣傳等問題,也正是利用了一些家長、部分求職者心存僥幸,相信可以花錢走捷徑的心理。

高校畢業季,大學生可以應屆生身份求職,高校就業辦和各地人社局也都在積極行動,拓寬就業渠道,幫助畢業生盡早實現就業。

在此關鍵時期,家長和畢業生們尤其不能讓類似“花錢進國企”的話術給忽悠了,耽誤了寶貴的求職時間。對就業服務機構此類涉嫌違規違法行爲,監管部門也需及時亮劍,加大處罰力度,規範就業市場,讓“找工作”這事少些套路。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遲道華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張彥君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