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如何行道?什麽是知足之道?什麽是知止之道?

人之書 2024-03-22 09:34:37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是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原文。本章主要論述了得失之道,也可以叫存身之道,或者知足之道,知止之道。知足、知止,是行;所以也可以說本章講的是如何行道。

知道、行道,就是知行合一。

什麽是知道?什麽是行道?

知,是思想認知、內心感知;行,是身體行動、現實行爲。

聞道、明道,是知;

進道、夷道,是行。

關于道的一切,都可以劃分爲知和行兩部分。這樣才不至于迷茫與迷惑。

老子說:“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這是聞道。不同的人聞聽大道、探聞大道之後會有不同的反應。

進道、夷道,都是行道。

行道需懷德。無德即失道。心中無德,便會失去真正的道。本章主要論述如何行道和得道,也就是得失之道。

人如何才能得道,而非失道呢?

人若想得道,就必須知足、知止。

也就是說,要想得道,就必須明白自己應該向哪個方向努力?應該往哪個方向前進?並且還需要明白什麽時候應該停止?什麽時候應該停下?

萬事萬物都是在不斷轉化的,假如不知道停止、停下,只知埋頭向一個方向前進,不知道擡頭重新確定一下方向,則很有可能會走進死胡同。

所以,行道就必須知足、知止。也就是所謂的知進、知退。

人的一切認知最終都是要爲現實服務,爲現實行動服務。也就是“知”道要爲行道服務。

人若想真正行道,一方面需要知足、知止,一方面需要心中懷德。這兩個方面都可以看成是一個人真正行道前的准備。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意思是說:對于一個人來說,與自己最密切最親密的東西是什麽?自己最爲貴重的東西是什麽?自己最應該害怕的東西又是什麽?

自己最親密的東西是名與身;

自己最貴重的東西是身與貨;

自己最擔憂的東西是得與亡。

名與身相比,更應該親近哪一個呢?身與貨相比,更應該增益哪一個呢?得與亡相比,更應該擔憂哪一個呢?

人更應該愛惜自己的名聲,還是更應該愛惜自己的身體?

人應該追求讓自己的身體更強健,還是讓自己的貨物更多?

人更應該考慮取之有道、獲取新的,還是更應該防止亡失已有?

“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

意思是說:名與身相比,身與貨相較,得與亡相衡,無論選擇哪一個,都一定是“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

也就是說,過度在意名聲不好,過度愛惜羽毛也不好;貪得無厭不好,吝啬、一毛不拔也不好;

只要過度追求某一方面,都必然會帶來巨大的損耗和遠超平常的消耗。

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弊,厚藏必多亡,甚愛必大費,其實它們都是一個意思。都是要辯證地看待問題,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相生相克。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得與失,利與弊,藏與亡,愛與費,都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知足與知止,也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

知足,是前行;知止,是停下。

假如人生都能明白自己應該往哪個方向努力,也明白應該什麽時候停下,那麽還能有什麽樣的人生,可以比這更精彩呢?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所以,知足,知道自己應該往什麽方向努力,就不會再有人可以對你指手畫腳,也不會再有人可以對你羞辱。

懂得什麽時候應該適可而止,懂得什麽時候應該停下,就不會遇見真正的危險。自然也就可以長長久久、平平安安。

後世之人常說: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的意思,其實已經與老子所說的知足的意思略有不同。

知足常樂的意思更傾向于懂得滿足、懂得放下,從而讓自己變得更輕松、更愉快。它的涵義反而更接近于知止的意思。

其實,只要初心不改,停下原來也是要向前。如此一來,知足就把知止的意思也包含了進去。

道德經本章主要是告訴我們如何行道。行道必然要:知所前進、知所停止,知所選擇、知所輕重、知所得失。

行道需懷德,需有知——知足、知止、知親、知多、知病、知愛、知費、知藏、知亡。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遵道而行。

甚愛必大費,有利必有弊,過猶不及。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