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願軍首次出動喀秋莎炮擊美軍,李奇微大驚:蘇軍參戰了

榮軒談曆史 2024-05-05 04:48:05

本文內容均基于權威曆史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文獻引用來源

新中國成立初期,位于中國東北方向的朝鮮發生了內亂,美國爲從中得到好處憑空介入這場內亂,對朝鮮挑起了戰爭,爲保衛中國領土不被侵犯和社會主義政權的發展空間,蘇聯與中國商議迅速作出決定,中國率先派遣志願軍到達遼甯准備作戰。

當時,在中美兩國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中國志願軍無法對美軍産生任何威脅,就連時任美國第八集團軍軍長的李奇微也頗爲自信的表示戰爭形勢一片大好,要不了多久就可以拿下朝鮮、班師回朝。

天下事風雲變幻,戰場上局勢瞬息逆轉。彼時的李奇微對前線的變故毫不知情,一向自诩爲軍事強國的美軍正在無數火箭彈的轟擊下四散逃命,高地上堆滿了士兵屍體,炮火之外一片死寂。

突訪前線的李奇微不可置信的看著眼前一幕,剛才的自信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疑惑和恐懼,昔日訓練有素的王牌之師究竟遭遇了什麽?印象中的中國軍隊實力微弱,武器發展水平更是不及工業化完全的美國,當時唯一與美國有抗衡之力的只有蘇聯,難道蘇軍參戰了?

李奇微震驚之余更多的是不解與好奇,直到看到美軍24師師長丘奇將軍,他才得知了現場的具體情況。

一、“喀秋莎”的首次亮相

“喀秋莎”在萬衆期待中悄無聲息的來到中國志願軍陣營中,此時的美軍什麽都不清楚,依舊不把中朝部隊放在眼裏。在1951年一個平常的夜晚,美軍部隊正在營地休憩,“喀秋莎”火箭炮此時已全部就位,將目標對准了酣睡中的美軍,只等一聲令下,數百顆炮彈將順勢而發。

這是“喀秋莎”這一武器在朝鮮戰場上的第一次應用,中國志願軍此時內心無比緊張,隨著一聲“點火”指令下發,數台火箭彈裝甲車裝彈發射一氣呵成,數百顆炮彈淩空而起,在天際劃過一條優美的弧線之後精准降落到美軍營地。

刹那間,天空亮如白晝,隨著一陣反複的轟擊聲過後,美軍如草木一般在“喀秋莎”的余燼中凋零,剩下的殘兵弱將也喪失了戰鬥能力。

作爲“喀秋莎”的首次亮相,卻在戰場上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在美軍毫無防備時給了他們當頭一棒,無數美國將士在震驚與不甘中失去了生命。

中國志願軍毫不松懈,在“喀秋莎”火箭彈余威還未散盡之時乘勝追擊,殲滅了大量敵軍,一向自負的美軍遭遇了史上最大的滑鐵盧。

在數天的激烈角逐中,中朝志願軍將盤踞在朝鮮西部的美韓軍隊消滅殆盡,位于韓國漢城中心地區的美韓聯軍中堅力量失去了最重要的一層屏障,暴露于志願軍的炮火之下,隨時面臨著瓦解的風險,中朝軍隊開始有了占據上風的苗頭。

中國經曆了數年戰爭的洗禮,國力微弱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憑借著多次交手的印象,這次凶猛的火力進攻完全不像中國志願軍的手筆。

誠然,以中國當時的國力完全無法制造任何尖端的武器,在以往的對戰中仍是使用過時的山炮與敵人進行肉搏,無數戰士用生命爲新中國搭建起一道以血肉築成的防護牆,更遑論與發展迅速的美國相提並論。

可以說,這次抗美援朝中的志願軍猶如“錦柯刺秦”般,帶著必死的決心與美軍抗衡,即便“蚍蜉撼樹”,也斷不放棄!作爲朝鮮戰爭的主要掌舵人之一,李奇微憑借著對國際局勢的敏銳洞察力,可以肯定這次襲擊美軍營地的火箭彈與中國無關,更像是老對頭蘇聯的風格。

二戰結束後,蘇聯同美國一樣國力迅速攀升,工業迅速發展,在亂世中拔地而起,成爲軍事實力雄厚的兩大政權,屹立在大洋兩端分庭抗禮。想到此處,李奇微不由心驚:“難道蘇軍也參戰了?”

李奇微有這樣的擔憂很正常,若蘇軍攪入戰局,那麽小小的朝鮮半島將會承載遠超其荷載的軍事戰力,美國想要殖民奴役朝鮮的希望將徹底落空,況且蘇聯作爲軍事大國,他們並沒有信心能夠抵禦蘇聯的還擊,朝鮮戰爭也有可能演變爲世界大戰,屆時各方勢力重新洗牌,這對美國是非常不利的。

惴惴不安的李奇微經過多方打探,發現這次突襲中並未存在蘇軍的影子,而是由中國志願軍旗下的一支炮兵部隊引入了蘇聯武器。

雖然排除了蘇聯參戰的可能性,但仍讓人擔心的是,這批武器的威力如此巨大,其背後共有多少存量,不管如何,這意味著美軍在之後的戰略裏將會忌憚志願軍背後的武器,美軍的戰鬥力會大打折扣。

隨後李奇微發現,這次志願軍突襲所使用的火箭彈屬于一種多軌道輪式火箭炮,是蘇聯新生産的一種BM-13型裝甲車火箭炮,它的另一個名字“喀秋莎”流傳更爲廣泛。

起先,BM-13型火箭炮並未以現名而被知曉,彼時它被蘇聯列爲絕密武器,除了設計者無人能夠探明它的真身,僅有的識別標志位于箭身上碩大的“K”字。隨著愛國歌曲《喀秋莎》在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中廣泛流傳,蘇軍開始用“喀秋莎”命名它。

這是一種可以一次性快速裝載16發炮彈的裝甲車,射程可以達到8.5公裏,在戰場上投入使用時,憑借著其自身移動便攜、射程遠、發射快、轟擊範圍廣等優點成爲了蘇聯的一張底牌,爲蘇聯創下不敗神話。

這次它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首次亮相給美軍造成了巨大傷亡損失,然而,追溯到幾年前,它的威力已經初見端倪。

在蘇聯的衛國戰爭裏,“喀秋莎”已經被用來對付德軍,財大氣粗的蘇軍一口氣投入了上百輛火箭彈裝甲車,幾千枚炮彈萬箭齊發,雨點一般落在德軍頭上,天空如血染就、一片赤紅,蘇聯的勝利也隨之而來。

在之後多個大小戰役中,“喀秋莎”一次又一次爲蘇聯創下了輝煌戰績,在對敵軍的殲滅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喀秋莎”火箭炮的加入無疑爲中國志願軍增添了一副有力翅膀,軍事力量得到了質的飛躍,美軍對中朝人民的武器壓制被打破,志願軍開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逐步獲得主動權,抗美援朝勝利指日可待。

在此後與美軍的多次交鋒中,“喀秋莎”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中國志願軍擊潰美軍的關鍵。

二、“喀秋莎”在抗美援朝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1949年,剛成立的新中國經過抗日戰爭與十年內戰的摧殘洗禮,猶如一個初生的孩童開始屹立在神秘的東方大地上,但時逢戰亂年代,各地無休止的戰爭無法給新中國足夠的成長時間,偉人說過:“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1950年,朝鮮戰爭突然爆發,僅僅在半個月之後,美國借由幫助韓國捍衛領土主權介入到了這場朝鮮內鬥之中,朝鮮作爲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被美軍惦記,而美國想要滅掉社會主義政權之心人人皆知。

美軍對朝鮮的侵害不僅是對朝鮮人民生命的踐踏,更是對我國邊防的巨大威脅,爲保衛新中國不再重演那段屈辱的曆史,中國志願軍迅速做出決定,在1950年6月率領一支先驅部隊到達中國東北隨時待命,誓死守衛“三八線”,至此,抗美援朝戰爭開始。

彼時的中美兩國實力相差懸殊,在大多數美國人看來,這場戰爭的結果不言而喻,美國的各種高科技軍事武器將毫無意外的取得戰爭的勝利,反觀中國,大多數人內心也十分清楚雙方實力的不對稱性,無數志願軍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縱使前方是萬丈深淵,他們也必須用自己的身軀爲身後的祖國和家人阻擋邊境的炮火彈藥,美國參戰如司馬昭之心,借抗擊朝鮮之由,意在打壓東方大地上正在複蘇的這個社會主義政權,中國志願軍必須出戰。

當然,這次行動並不是盲目的,在做出參戰決定之前,我軍已向蘇聯方聯系購買先進武器裝備,准備先派遣部分兵力支援朝鮮,所以第一批軍隊所用的武器大都是從抗日戰爭中繳獲的各種槍支榴彈,利用自身靈活的優勢,集中兵力逐步殲滅敵人。

但很快美軍發現志願軍遠程火力弱的缺點,將重型裝甲車、坦克、重炮等組成環形陣地完美地抵禦了志願軍的進攻,戰場上局勢風雲變幻,美軍勢如破竹,負責抵抗美軍的第九兵團傷亡慘重,最終只能跟隨陸軍一師逃出炮火重圍,就這樣,美軍僅用了三個月就把戰火打到了鴨綠江邊,對我國領土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

到了戰爭的第二階段,對火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志願軍苦苦盼來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終于到位,它們交給了志願軍第48炮兵21師。由于當時志願軍的並不認識這一新型武器,因此蘇聯專門派遣了專家教導我們的士兵使用喀秋莎火箭炮。

在長達半年的學習之後,我們的炮兵21師終于掌握使用方法,喀秋莎在萬衆期待中奔赴朝鮮戰場。對于這支新生的炮兵部隊,彭德懷向戰士們交代:“我們要伺機尋找戰機,將火箭炮的優勢發揮出來!出其不意、排山倒海一樣向敵人發起閃電襲擊。”

彭司令說的沒錯,喀秋莎屬于美國也沒有的武器,雖然威力巨大,但也有一個致命缺點,就是它的尾焰異常明顯,一經發射就會引起敵人注意、暴露裝備位置,因此在戰鬥中需要及時更換據點。在“喀秋莎”首次出戰時,其恢弘的場面給無數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幾百顆帶著赤紅尾焰的火箭彈將整個上甘嶺籠罩在死亡氣息之下,彈過之處,一切生機不複存在,只剩滿目瘡痍。更有甚者,有幸存士兵回憶說,“他們有原子彈”,由此可見“喀秋莎”的威力。

第一次出場僅有十幾分鍾,但卻給中國志願軍炸出了無盡的希望,並趁機收複了失地,爲最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喀秋莎”出現之前,中國志願軍受制于美軍強大的軍事實力,在戰場上處處捉襟見肘,只能用無數愛國戰士的血肉之軀去抵擋美軍強大的炮火,爲祖國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

隨著這一先進武器的進場,中國志願軍開始有了正面對抗美軍的底氣,據不完全統計,敵軍傷亡的70%都來自于“喀秋莎”火箭炮,它在首戰告捷後已成爲志願軍的制勝法寶。

至此,中國志願軍開始以更高的姿態面對美軍,昔日的絕對壓制早已蕩然無存,美軍經過“喀秋莎”的洗禮後頹勢盡顯,再無傲氣。志願軍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亮相後的新型武器已經引起了美軍的忌憚,在美軍中還存在一支舉世聞名的“王牌”,也就是美軍一師。

在以往的戰爭中,美軍一師所展現出來的軍事素養令人聞風喪膽,對上美軍一師就是十死一生。但是,就在1951年2月,中國志願軍202團一鼓作氣,攜“喀秋莎”對這支傳聞中的部隊下了通牒,這展現了對“喀秋莎”的絕對信任。

于是,“喀秋莎”在朝鮮戰場再一次出場。與首次亮相不同,這次美軍爲防禦火箭彈的射擊,盤踞在添木洞和正洞裏與中國志願軍迂回作戰,這讓“喀秋莎”難以發揮全部威力,爲此志願軍開始玩起了兵法,決定先誘敵出巢。

志願軍佯裝使用舊式武器對美軍發起“猛烈”進攻,讓其誤以爲上次的火箭彈只是昙花一現,隨著時間的推遲,美軍一師逐漸放松了警惕,在一陣短促而響亮的沖鋒號角聲之後,潛藏于洞中的美軍終于出擊,踩進了志願軍的圈套。

蟄伏多時的中國志願軍202團在敵人出來的瞬間發射了“喀秋莎”,美軍退無可退,在炮火中等待覆滅。在這次對戰中,中國志願軍殲敵800多,美軍再次受到了重創,之前奪去的添木洞陣地也重新物歸原主。

至此,“喀秋莎”名聲大噪,其威力已到達令每個美國人駭人聽聞的地步,且憑借著兩戰全勝的姿態,決定了喀秋莎在之後的戰役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喀秋莎”帶我們走向勝利

喀秋莎在朝鮮戰場中的使用讓中朝人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中國志願軍在喀秋莎的加持下已化身成爲戰無不勝的存在,以戰神之姿一步一步擊潰曾經傲視群雄的美軍。接二連三敗在“喀秋莎”身上的美國是不甘心的,他們的怒氣無處安放,一場大戰無可避免。

1952年10月,上甘嶺地帶集結了大量的軍事武力,這次他們的目標對准了中國志願軍炮兵團。黎明前的黑夜往往是最寒冷的,美國這次異常的舉動可以認爲這是最後一戰。

上甘嶺陣地上數百台重型裝甲設備、空中的戰鬥機緊鑼密布,無數炮火席卷了面前土地,強大的沖擊波甚至造成蹲守在地下甬道中的戰士被炸死。

前線指揮員秦基偉被突如其來的轟擊聲震醒,根據戰況他很快判斷了敵人的真實意圖,他知道這將是一場硬仗。很快,他向上級報告了前線情況,並申請調撥了所有的喀秋莎炮並于次日中午前全部到達。

蘇聯賣給我們的價格非常貴,一發火箭炮需要6輛黃金,在過去的大小戰役中一直節約使用,但到了此時千鈞一發的階段,志願軍不敢再省。

在之後的幾天裏,上甘嶺上空槍彈如林,炮火如雨,數萬發“喀秋莎”火箭彈穿梭其中,入眼皆是一幅末日之景,四國軍士在火光四射中拼殺,最終中朝志願軍在“喀秋莎”的加持下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之後的幾天,喀秋莎多次參戰,美韓兩軍死傷無數,而使用喀秋莎的志願軍炮團受到了全軍戰士的熱情歡迎,並獲得一面錦旗:“百發齊放,震破敵膽,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我們的先輩從無數血淋淋的曆史中走來,取得如此偉大勝利的原因除了戰士們勇敢頑強、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之外,還有武器的威力、射程等也是勝利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七十年前,喀秋莎帶領我們走向勝利,捍衛了國土完整,保衛了人民生命安全,但每一發炮彈都是我們真金白銀砸出來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沒有掌握核心的技術就始終受制于人。

在七十年後的今天,國防事業仍是重中之重,“喀秋莎”更向是一種精神符號,激勵我們去發展屬于自己的“火箭炮”!



參考文獻:

[1]張鴻宇.“炮兵之王”中看曆史軍博文物裏尋啓示——“喀秋莎”火箭炮背後的故事[J].軍事史林,2021,(05):44-48.

[2]曉榮.“喀秋莎”火箭炮一戰成名[J].中國軍轉民,2021,(02):72-73.

[3]陳光文.戰場神話——“喀秋莎”火箭炮[J].農村青少年科學探究,2015,(09):28.

[4]李奇微回憶錄[M].2013-11.

2 阅读:2871
评论列表
  • 2024-05-05 22:20

    這是AI寫的吧?邏輯完全不通,李奇微進朝鮮是替換敗下陣來的麥克阿瑟的。那時候美軍已經快被打崩潰了,麥克阿瑟都喊出用蘑菇彈來阻止志願.軍了。哪來的李奇微一開始輕視志願軍一說?

    大噴子 回覆:
    [哭笑不得]你也是半桶水,李奇微是接替撞車死了的沃克到的朝鮮後來才接替麥克阿瑟
    忘記過去 回覆:
    抗美援朝之戰,打得美軍換了三個元帥[笑著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