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博物館有“看頭”|人面紋瓦當:千余年前的“表情包”

揚眼 2024-04-20 19:30:13

在中國傳統土木建築的屋頂,屋檐邊緣連接筒瓦頭部的下垂部分被稱爲“瓦當”,它既能保護木質椽頭免遭風雨侵蝕,還具有裝飾美化的功能。瓦當上圖案千變萬化,是今人探究古代社會習俗、審美風尚的重要實物資料。在南京六朝博物館,就展出了南京本地出土的各類型六朝瓦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人面紋瓦當,六朝博物館還以人面紋瓦當作爲該館的官方標志。

瓦當在先秦時代就已出現。縱觀六朝時期南京本地出土的瓦當,其主流紋飾圖案先後經曆了雲紋、人面紋、獸面紋、蓮花紋四種演變。今天爲大家介紹的人面紋瓦當,主要流行于孫吳中後期至東晉早期,具有時代跨度小、地域特色鮮明的特點。

從六朝博物館展出的人面紋瓦當可以看出,該類型瓦當直徑大多在13-15厘米之間。當面的主體是一個凸起的人面圖案,刻畫了人的眉、眼、鼻、頰、口、舌等,而且以兩頰鼓突的圓形或橢圓形腮幫最具特點。而且有的人面圖案有胡須,有的則沒有,可能是區分男性和女性兩種形象。有趣的是,這些人面瓦當的五官、胡須及神態很難找到一模一樣的:有的開口大笑,有的抿嘴微笑、故作沉思,還有的或滿臉愁苦、慈祥和藹、流涕似哭、含舌欲語,形象生動逼真。近年來,隨著文博熱的不斷高漲,六朝博物館展出表情各異的人面紋瓦當也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被稱爲來自1000多年前的“表情包”。

人面紋瓦當的紋飾圖案是如何起源的?長期從事南京地區六朝考古工作的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志高在《論南京大行宮出土的孫吳雲紋瓦當和人面紋瓦當》一文中指出,人面紋瓦當最早見于戰國時期臨淄城遺址,但其風格與南京地區六朝人面紋瓦當相去甚遠。而史料記載,公元247年,孫權爲表節儉愛民,下诏將武昌舊宮的瓦材運送至建業,用以修繕太初宮。此時正是人面紋瓦當開始流行、逐步取代兩漢的雲紋瓦當的時間。湖北鄂州也曾在孫吳時期的水井中出土與南京極爲相似的人面紋瓦當。王志高認爲,人面紋瓦當的出現或許與這段曆史有關。

王志高在文中還提出,孫吳時期,都城建業屢次發生大火,損失慘重。使用人面紋瓦當還可能是當時人們爲了建築防火所采取的“驅邪之術”。特別是這些人面形象中被誇張突出的面頰,可能是當時一類神靈形象。

在六朝時期的南京,人面紋瓦當流行時間很短。兩晉之間衣冠南渡,隨著東晉政權在南京建立,建築所使用的瓦當很快被具有強烈中原文化特征的獸面紋瓦當所取代。然而正因爲出現時間短、地域特色鮮明,人面紋瓦當就成爲展現南京六朝文化最典型的符號之一。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可

校對 陶善工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