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登上《人民日報》的泸州護士,如今年過八旬仍在續寫醫者仁心

四川健康 2024-05-07 22:20:24

“你是盛開的索瑪花,紮根彜族山鄉。你是盛開的索瑪花,溫暖金陽城鄉……”4月29日,在一曲悠揚婉轉的歌聲中,85歲的女醫師楊必純與68歲的王文輝在泸州市人民醫院握手、相擁。

30年前,時任《泸天化報》記者的王文輝,曾經采訪過楊必純。

此番再次相見,二人均百感交集。

一次偶然受訪

泸州護士隨《人民日報》享譽全國

當年,王文輝在泸天化宣傳部門工作。作爲一名文學愛好者,他的多篇作品發表在全國、省、市各級媒體上。

今年4月初,王文輝整理自己的作品,一張泛黃的《人民日報》勾起了他的回憶,“這是我第一次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30年過去,不知這篇文章的主角楊必純老人現在怎麽樣了。”

當年的采訪細節,王文輝仍記憶猶新——1994年12月,他接到四川省總工會安排的任務:采訪1985年四川省首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泸州市人民醫院副院長、護理部主任楊必純。

兩個多小時的采訪時間裏,對于自己的過往經曆,楊必純一邊“輕描淡寫”地介紹,王文輝一邊熱淚盈眶地聆聽、記錄。

1955年,16歲的楊必純成爲一名護理員。

兩年後,醫院要派人支援少數民族地區醫療事業,楊必純第一個報名。

但遠在涼山彜族自治州工作的丈夫得知後,卻來信勸阻:“千萬別來,你根本無法忍受山區的艱苦……”既然是自願,楊必純就沒有想過打退堂鼓,她不顧已有6個月身孕,一頭紮進涼山州,在金陽縣醫院從事護理工作。

“不能讓彜族鄉親再受病痛折磨!”風裏來雨裏去,送醫送藥到彜族同胞家,楊必純的足迹踏遍金陽縣的村村寨寨。

一位彜族鄉親生病後自殺,她連夜急行60多公裏的莽莽山路,第二天清晨趕到,立刻爲傷者縫合傷口,自己卻因勞累患上肺炎。

每當有患者需要輸血,血庫卻告急時,她總是第一個挽起袖子;遇到流浪患者和無人照顧的患者,打針吃藥、洗澡換衣,她“包幹到底”。

在丈夫罹患癌症晚期時,楊必純盡管滿口答應“我會抽時間多陪陪你”,可一旦有危重患者入院,她又“本能”地沖出去……

采訪結束後,王文輝的內心久久難以平靜,當即奮筆寫下2000多字的報告文學《愛是不竭的甘霖》,並向《人民日報》投稿。

1995年1月3日,《人民日報》10版刊發了這篇文章,隨後又被《黨員文摘》等多家報刊轉載。

很快,楊必純的事迹傳遍全國各地,成爲了全國醫療系統都熟知的楷模。

三十年過去

她還是那個熟悉的“南丁格爾”

今年4月29日,二人再次相見,當年的滿頭青絲已是華發叢生。

楊必純見到王文輝,親切地叫了一聲:“小王,你好!”

王文輝又喜又驚,喜的是老人依然耳聰目明、精神矍铄,驚的是老人依然身穿白大褂、頭戴醫師帽,“沒想到,老院長現在依然在‘上班’。”

老友喜重逢,暢聊之際,楊必純不忘“閑裏偷忙”——“你剛做完手術,受不得涼。”病房裏,楊必純幫一位老人蓋好被子。

“你剛抽了血,棉簽還要再多按一會,不要這麽快就丟了。”電梯間,楊必純提醒一位小夥兒。

“血脂正常,舒張壓偏高了些,飲食注意清淡一些。”在護士站,楊必純爲一位患者測量血壓。

“楊老這輩子,就是爲醫療事業而生的!”護士張雪梅介紹,楊老退休後,雖說名義上只是擔任醫院的“顧問”,幹的卻依舊是護士的活,只要沒出現身體不適或狂風暴雨的極端天氣,每天都和大家一起上下班。

“從16歲到85歲,我整整在醫院工作了69年。只要身體允許,我就還要做點事。即便不能再給患者看病了,也可以爲絕症患者作一些臨終關懷……”從醫一輩子,楊必純經曆過“束手無策”的痛苦、贏得過“醫者仁心”的贊譽,也遭遇過“有理講不清”的尴尬。

對此,她說:“對自己的選擇,我從沒後悔過。”

老一輩醫務工作者的言行,也深深感染著整個醫院。

同事們時時感歎:“看到楊老在身邊,我們就有了主心骨,就算工作再累、委屈再多,跟她相比,也根本不值一提”“她根本不像85歲的老人,倒像充滿朝氣的青年,永葆工作激情”“數十年如一日,盡心盡力服務患者,心中時刻裝著患者,深深感染著、影響著我們,要全心全意對待每一位患者”……

2019年5月,楊必純入選中央文明辦、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辦的全國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中國好醫生月度人物”稱號,她的事迹再次感動全國。

再次相見這天,除“當事人”王文輝外,泸州攝影家王偉也來看望楊必純,並爲老人准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由王偉作曲、孫孝蓮填詞的歌曲《泸州的南丁格爾》——

你是盛開的索瑪花,紮根彜族山鄉;你是盛開的索瑪花,溫暖金陽城鄉;你是酒城孕育的鮮花,千裏傳遞芬芳;美麗的白衣天使,恰似一縷陽光;純潔的鐵血巾帼,恰似一片馨香;在這紅色的土地,演繹大愛無疆……

來源:川江都市報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