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號發現一“石塊群”!它共行駛1921米,但天問二號不去火星了

環球科學貓 2024-03-01 20:08:42

好久沒有看到“祝融號”的消息了,這不,我國“深空探測實驗室”再次發布了關于祝融號的新成成果,讓大家看到了中國祝融號的發射真的是太值得了。

而且,這一次的成果也讓大家更多了解了火星的狀態,爲未來我國進行火星采樣等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同時,未來我國還將走向火星,建設火星基地,移民火星等,這些都是重要的探測成果,那這一次祝融號又有什麽新發現呢?下面就來看看。

祝融號有新發現了:石塊群

祝融號是我國天問一號火星車,並且是我國首次進行火星探索的火星車,其高度有1米85,重量達到240公斤左右,按照初期的設計壽命來看,祝融號的設計壽命爲3個火星月,相當于約92個地球日。

不過,實際性的情況是遠超設計壽命,並且創造了中國火星“足迹的曆史”,其祝融號火星車共累計行駛了1921米。

所以,這1000多米是中國人留下的“火星足迹”,那祝融號已知情況,給我國帶來了什麽成果呢?我就先簡單說明一下,再來說新成果。

第一、祝融號探索,揭示了火星風沙與水活動對地質演化和環境變化的影響,爲火星烏托邦平原曾經存在海洋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第二、發現火星車著陸區表面約10米厚的風化層下,其形成或與大約35億—32億年以來的多期次水活動相關。

第三、首次發現“祝融號”著陸區的沙丘表面存在結殼、龜裂、團粒化、多邊形脊、帶狀水痕等特征。

除了這些之外,還發現了火星表面海洋沉積岩的岩石學證據,證明了火星北部曾經存在過海洋,證實風沙活動記錄了火星古環境隨火星自轉軸和冰川期的變化等。

所以,祝融號雖然是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火星車,但給我國帶來的火星成果還是不少,而這一次的發現,也是我國在祝融號數據支持之下的新成果。

根據報告顯示,研究人員基于祝融號火星車導航地形相機在巡視路徑拍攝的立體影像,利用自行開發的立體攝影測量軟件,在巡視路徑全程113個站點10米範圍內共識別出5983塊直徑大于10厘米的石塊,而這些火星石塊群提供了火星地質演化的重要證據。

同時,結合地質背景和祝融號火星車雷達探測的多層地下結構可以推斷,祝融號火星車著陸區的大部分地表石塊來源于亞馬遜紀頻繁的隕石撞擊,導致次表層的巨石被挖掘濺射並放置在地表,持續的風化作用造成了隨後的破碎、掩埋和搬運。

這就是祝融號之下的新發現。不得不說,再一次爲中國的火星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當然,這可能並不是祝融號發現成果的終點,我國可能還有更多的火星探測數據,還在進行相關性的研究,後續大家可以多多了解祝融號的成果就行。

很遺憾,祝融號“休眠未醒”

沒錯,雖然祝融號已經完成了我國設定的火星探索任務,但是祝融號進入“休眠”之後,再也沒有蘇醒過來,從時間節點上來說,也完全過了,所以,祝融號火星車共累計行駛了1921米,可能也成爲了祝融號的“生命終點”。

而爲什麽休眠沒有醒來,這是因爲祝融號火星車的太陽板被“火星灰塵”擋住了,沒有辦法進行發電。

要想祝融號醒來,産生電能是必不可少的,只需要在産生電能之後滿足兩個要求:

第一、艙內的溫度要高于-15℃。

第二、太陽能發電要滿足火星車當天最小的用電量,要達到140瓦。

只要這兩個條件同時滿足的時候,它會自動開機。

所以,祝融號休眠沒有醒來,這說明了要求沒有達到,此前中國行星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也公開說明過,那就是如果超過我國原來設計塵積的20%,發電能力是不夠的,如果沙塵累積超過了原來預想的30%,可能要到太陽光照最強的時候才具備這個發電能力。

如果塵積的程度超出承受能力的40%,火星車永遠喚不醒。實事求是講,我國也是想作爲一種嘗試的項目,火星車沒有醒過來,也是在我們的預料之中。

所以,只要完成任務了就行,而且最初也沒有想到,我國一次性就實現了火星任務。

只是很多人比較遺憾的是,祝融號火星車沒有醒來,無法創造更多的成就,這就是大概的情況。然而,在天問一號之後,我國天問二號不去火星,天問三號才去。

天問二號不去火星,天問三號去

沒錯,對于不少人來說,在天問一號火星任務執行之後,天問二號任務就是最爲關鍵的,也應該去火星才對,結果我國不去火星了。那要去哪兒呢?

我國天問二號任務要進行小行星采樣任務,並且在2025年執行,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伴飛探測並取樣返回,這一顆小行星環繞太陽的軌道使得它持久地陪伴在地球附近,至少未來100年都將對地球不離不棄。

而我國這一次進行對小行星采樣,主要是針對2016 HO3形貌、表面物質組分、內部結構等相關性的研究,並且該小行星也是我國首次執行這樣的任務。

而最爲重要的就是——這一次是爲了驗證采樣技術,這也將成爲天問三號火星取樣返回重要環節的先期驗證。

所以,雖然天問二號任務不是去火星,但是也算是與火星任務息息相關的,只有在完美的技術儲備之下,我國才可能實現一次性的采樣。

而且,大家應該也看到了,我國其實在火星探測上,就只依靠了祝融號的探索,下一步就是采樣,也凸顯了我國在火星探索上的信心很強。那麽,這反而期待早點執行了。

所以,天問二號不去火星,但很關鍵。天問三號也是更關鍵,只有更多的了解了火星,未來我國實施火星基地建設,火星移民計劃等,才可能會更加地方便,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也期待祝融號在獲得的所有數據之中,能夠找到更多關鍵性的成果,來進一步推動火星的成就,爲天問三號提供支撐。

27 阅读:12944
评论列表
  • 2024-03-12 15:46

    加裝一塊核電池就能解決,只是這樣一來會增加重量,技術不是不行,只是現階段沒必要

  • 2024-05-03 20:27

    太陽能電池板,設計一個風動清潔車,一旦火星有風就會自動旋轉,即使清理掉表面灰塵沙礫。完全不要電。有風就能自動工作。

  • 2024-03-04 09:56

    移民到火星,真是胡說八道不腰痛。

  • 2024-05-17 11:25

    越是吹牛逼的人越啥不是

    種花家的兔子不吃素 回覆:
    人如其名,你的名字代表你這個人……
  • 2024-03-02 06:57

    就是加一把刷子的事,發射前就沒考慮灰塵覆蓋嗎,或者設定程序識別沙塵暴後自動折疊太陽板也行呀

    鵬彭 回覆:
    刷子不用電嗎?
    驚弓之鳥 回覆:
    手動擋還是自動擋?手動擋差不多2、30年,自動擋的話,它也要電啊[笑著哭]
  • 2024-03-05 16:16

    我國的核電池技術不行嗎

    用戶16xxx95 回覆: 凡塵
    那是俄羅斯的,只提供熱能,晚上抗凍的
    凡塵 回覆:
    據說早在嫦娥二號就用上核電池了,不是沒有,是不願意加。
  • 2024-05-08 11:36

    主要是壽命太長了沒任何意義,三個月就能完成全部任務,再長又如何,多拍幾張照片而已。上去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

  • 2024-05-19 09:03

    真是多余的話題

  • 2024-03-03 13:33

    派個機器人去給祝融號太陽板搞衛生,讓其蘇醒後繼續前行與工作。

    一陣風 回覆:
    哈哈哈[笑著哭]
  • 2024-05-02 00:32

    探測月球,探索火星,如果最後的結果是人類就是從哪裏逃亡的怎麽辦?會不會很絕望?

  • 2024-03-02 20:06

    土壤嚴重缺乏水分形成沙化,還有一個問題被氣流俺蓋土壤內部結構隔空化/空心化形成坍塌變形。

  • 2024-03-02 09:19

    爲什麽不放個電池作爲關鍵時刻第二動力?爲什麽不裝個小機械手專門掃灰塵?由此可見設計邏輯有問題!

    太陽 回覆:
    第一次去火星,之前連個探測器都沒有過,完全沒掌握火星真實環境信息。首發就實現繞落巡,這已經很厲害了
    鵬彭 回覆:
    全國的科學家都沒你聰明
  • 2024-03-03 21:31

    應該再加一個小型風力發電機,能夠活動太陽能板就行,或者搞一個飛輪儲能裝置,應急備用

  • 2024-03-30 23:25

    玩具車都搞不明白 錢都拿去買什麽好吃的了

  • 2024-03-02 01:25

    逃逸到太空了呗,咱地球的一直都在外泄逃逸,有一天也是一個樣

  • 2024-03-01 20:24

    爲什麽不放個電池作爲關鍵時刻第二動力?爲什麽不裝個小機械手專門掃灰塵?由此可見設計邏輯有問題!

  • 2024-03-02 20:37

    就是加一把刷子的事,發射前就沒考慮灰塵覆蓋嗎,或者設定程序識別沙塵暴後自動折疊太陽板也行呀

  • 2024-03-03 18:47

    月兔和祝融,已經完美完成任務,睡就睡吧,留下中國人的足迹,已經很感動了……

  • 2024-04-29 14:06

    下一步肯定是搞個風電,不管白天黑夜氣溫高低都可以發點!

環球科學貓

簡介: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原創內容禁止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