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終結”艾滋病還有多遠?丨健康新觀察

揚眼 2024-03-15 11:36:04

又一名艾滋病患者被治愈了,這吸引了全球目光。

據《新英格蘭醫學雜志》2月15日報道,68歲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男子保羅·埃德蒙,在骨髓移植5年後宣布,他的急性髓性白血病已基本治愈,由此,他成爲全球第5個艾滋病被“治愈”的人。

自1981年人類曆史上首次出現艾滋病人,40多年來,征服艾滋病一直是人類的共同理想。

第一例宣布“治愈”的蒂莫西·雷·布朗,被命名“柏林病人”。他在2007年和2008年接受了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兩次骨髓幹細胞移植供體是同一人。研究發現,這名供體攜帶一種罕見的基因突變(CCR5Δ32缺失突變),可以阻止艾滋病病毒入侵人體免疫T細胞。

2020年,治療後4年,“倫敦病人”被宣布爲第二例“治愈”的艾滋病患者。2019年,一名德國男子也通過幹細胞移植治療艾滋病,但直到2023年,臨床醫生才確認他“被治愈”。一名紐約女性也在2022年從艾滋病和白血病中得到緩解,成爲第一個成功接受治療的女性。保羅·埃德蒙是第五名“希望之城病人”,也是5人當中攜帶艾滋病病毒時間最長的。

可以看出,上述5例被“治愈”的艾滋病人有個共同點:他們都是艾滋病+白血病的雙重患者。他們所接受的治療方式都是骨髓幹細胞移植(其中“紐約病人”接受的是臍帶血造血幹細胞),並且幹細胞均來自CCR5基因突變供者。所以,目前對于“治愈”艾滋病的機制猜測是,在治療白血病的同時,由于更換了人體的造血幹細胞,相當于過去被感染的免疫細胞也被更新了,而新的免疫細胞中含有CCR5Δ32變異,可以免于HIV病毒的攻擊感染。

五例幸運的“治愈者”猶如一束光,爲人類攻克HIV帶來了希望和溫暖。那麽,可以說治愈艾滋病的時機到了嗎?

南京市第二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胡志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極個別艾滋病案例通過移植CCR5Δ32缺失突變的骨髓幹細胞移植治愈,艾滋病目前仍被視爲一種不可治愈的疾病。首先具有這種抵禦HIV病毒突變基因的供體就是罕見群體。其次,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本身是一種高風險療法,僅適用于患有其他疾病需要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的患者,並不能大規模地推廣使用。

需要強調的是,所謂的“治愈”還得打上引號。這5名艾滋病“治愈”患者,要證明他們體內的艾滋病毒徹底消失,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

最新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數據顯示,全球累計約有8560萬人感染了HIV病毒,約4040萬人因此死亡。爲何艾滋病如此難攻克?很大的原因在于艾滋病毒具有極強的“隱身”能力。當艾滋病毒進入人體後,它會將自己整合到幾種細胞類型的宿主基因組中。在那裏,它們可以不斷複制,制造更多的“分身”,持續攻擊更多的細胞。雖然,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可以阻斷這一過程,但“狡猾”的病毒會“潛伏”起來,進入休眠狀態,從而可以躲過人體免疫系統和藥物。一旦停止治療,病毒又會卷土重來——艾滋病毒具有很強的突變能力,每一種突變都會讓免疫系統更難以識別,讓治療藥物一籌莫展。

但無論如何,上述被宣布“治愈”的艾滋病人,還是對于爲未來利用基因編輯治療艾滋病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啓示。

我國自1985年報告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來,艾滋病防控政策日益完善,防治工作取得積極進展,艾滋病已成爲可防、可控、可管理慢性疾病。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家疾控局局長王賀勝說,我國艾滋病經輸血和血制品傳播基本阻斷,母嬰傳播和注射吸毒傳播降至曆史最低水平,感染者抗病毒治療成功率達到95%以上。

這意味著,雖然艾滋病目前尚無法治愈,但感染者通過積極治療、規範用藥,已經可與病毒“和平相處”、擁有正常生活。在有效遏制艾滋病毒傳播的同時,繼續逐一攻克治療難點,我們有理由相信,消滅艾滋病的願景,將在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成爲現實。

揚子晚報/紫年新聞記者 于丹丹

校對 盛媛媛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