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鄧小平視察廈門,項南卻不敢彙報工作,王震:你這個死腦筋

帝哥說史 2024-03-24 08:43:38

1980年10月,中央決定在廈門西北部的湖裏劃分出2.5平方公裏興辦經濟特區。1981年10月15日,廈門經濟特區正式破土動工。

湖裏,位于廈門島西北角,東、西、北三面臨海,港區開闊,水深不淤,海岸線長,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是建設經濟特區的理想之地。但在80年代,進行經濟特區的建設不僅困難重重,而且精神壓力很大,盡管湖裏在被確立爲經濟特區後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也迎來了各種各樣的質疑,比如有人說“經濟特區就是資産階級、資本主義的東西”,還有人說特區是“在搞舊上海的租界”……

面對這些質疑,當時全黨、全國人民都在思考特區還要不要繼續辦下去。1984年初,鄧小平帶著這個問題,開始了著名的南方之行。

鄧小平

2月7日,鄧小平在國務院副總理王震的陪同,乘專列來到了廈門。鄧小平一到廈門,就給福建省委書記項南打招呼,說自己這次是來休息的,不談工作。項南本來對廈門經濟特區的建設有很多想法,但爲了不影響鄧小平休息,就沒有馬上彙報。

當天晚上,王震請項南一起吃廈門線面,席間他問項南:“你跟小平同志彙報過沒有?”

項南說:“他是來休息的呀!我不好打擾。”

王震聽後大笑:“你這死腦筋,小平同志腦子裏天天想的都是國家大事,什麽時候休息過?大概是你沒有什麽問題要向他彙報吧?”

項南聽後急了,他說:“要彙報的問題太多了。最主要的是,廈門特區太小,只有2.5平方公裏,即使搞成功了,意義也不大。”

項南

王震問道:“那你有什麽想法?”

項南說:“我們省委所有同志都認爲廈門全島都應開放。廈門全島131平方公裏,比香港本島大了近一倍。廈門四面環海,辦特區,是天然的屏障。再者,廈門與台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距金門最近處只有1000多米,開放廈門,有利于與台灣‘三通’,就對台工作而言,任何一個特區都沒有這樣的優勢。”

王震聽後大喜:“那等明天小平同志到外面視察的時候,你找機會向他彙報,到時候我給你幫腔!”

第二天,項南陪著鄧小平和王震一起參觀了廈門東渡港碼頭,他在參觀時向鄧小平彙報說,幾年前省裏向科威特爭取到了低息貸款,修建了廈門高崎國際機場。鄧小平聽後稱贊不已:“利用國際低息貸款,這個辦法好。我們的開放政策,不是收的問題,而是開放得還不夠!”

鄧小平視察廈門

項南明白鄧小平的這番話是針對社會上的傳言“開放過頭了,要收了”說的,他感到心裏有底了。

鄧小平又問項南:“你們廈門的機場爲什麽要叫‘國際機場’呢?”

項南回答說:“搞經濟特區,就應當與海外建立聯系,叫‘國際機場’有利于對外開放。不但要讓人家飛進來,還要能飛出去,不但要與東南亞建立聯系,還要與日本、美國通航,將來還可以飛台灣,飛美國,只有飛出去才能打開局面。”

鄧小平十分贊賞項南的觀點,他當即拍板說:“就是應當飛出去嘛,就用‘國際機場’這個名字!”

隨後鄧小平一行人乘“鹭江”號遊艇遊覽鼓浪嶼,王震上船後,主動讓出了自己的位置,要項南坐在鄧小平的旁邊,項南本想推辭,王震卻笑著說:“是我向小平同志彙報工作,還是你向他彙報工作?小平同志耳朵背,你應該坐過去。”

項南便坐到鄧小平旁邊,拿出早已准備好的廈門市地圖,向他彙報了把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的設想。鄧小平聽後問王震:“王胡子,你說行不行?”

王震說:“我完全同意。”

王震

鄧小平也肯定地說:“我看可以,這沒得啥子問題嘛!等我回北京後,跟第一線的同志們一起研究。”

項南又說:“現在台胞到大陸,都不是直來直去,而要從香港或日本繞道來,這太麻煩了。如果把廈門的特區變成自由港,這對海峽兩岸人民的交往會起很大的促進作用。”

鄧小平聽後問項南:“自由港實行哪些政策?”

項南回答說:“可以參考香港,一是貨物自由進出,二是人員自由往來,三是貨幣自由兌換。”

鄧小平聽後想了一會,最後緩緩地說:“前兩條還可以,後一條不容易,但沒關系,在這個沒解決前,可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2月9日,鄧小平來到廈門經濟特區管委會大樓參觀,廈門市市長鄒爾均讓人拿出事先准備好的文房四寶,請他爲廈門經濟特區題詞。鄧小平欣然同意,他握筆沉思片刻,便俯身潑墨揮毫,寫下了13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

鄧小平爲廈門經濟特區題詞

2月24日,鄧小平回到北京後,和中央幾位領導同志談話時說:“廈門特區地方劃得太小,要把整個廈門島搞成特區。廈門特區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這在國際上是有先例的。只要資金可以自由出入,外商就會來投資。我看這不會失敗,肯定益處很大。”

1984年5月,中央正式決定,廈門經濟特區將由2.5平方公裏擴大到廈門全島。從此以後,有關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流言蜚語,頃刻間滌蕩得煙消雲散,鄧小平對此居功至偉!

5 阅读: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