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綠色轉型步伐加快

經濟日報 2024-02-21 06:30:35

2023年,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可再生能源保持高速度發展、高比例利用、高質量消納良好態勢。與此同時,新型儲能裝機快速攀升,新技術不斷湧現,有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多層次電力市場建設有序推進,新能源消納水平有效提升。

風電光伏競爭優勢凸顯

海濱城市浙江台州風能充沛。2023年,浙東最大的海上風電場——玉環2號海上風電場正式開工。國網浙江台州供電公司發展部專項職責管理員陳一鳴介紹,該風電場將成爲世界首個220千伏柔性低頻技術輸電海上風電場,有效提升輸電線路的輸送容量、輸送距離及輸送效率。

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年內連續突破13億千瓦、14億千瓦大關,達到14.5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超過50%,曆史性超過火電裝機。風電光伏年新增裝機翻番,接近全球年新增裝機的60%。

風電光伏産業國際競爭優勢進一步凸顯。2023年,風電機組等關鍵零部件産量占到全球市場70%以上,光伏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産量占全球比重均超過80%。

在技術創新推動下,2023年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成功並網發電,國內首座離岸超100千米、水深超100米的深遠海漂浮式風電平台“海油觀瀾號”成功投運,中石化新疆庫車光伏規模化制氫、三峽集團庫布其沙漠光伏治沙等一批引領性示範項目建成投産。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表示,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保持高速發展,爲保障電力供應、促進能源轉型、擴大有效投資、增加外貿出口、降低全社會用電成本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型儲能成爲關鍵抓手

新能源具有間歇性、波動性、隨機性等特點,要實現高比例並網,必須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發展新型儲能成爲關鍵抓手。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6687萬千瓦時,平均儲能時長2.1小時。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表示,新型儲能正成爲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技術、培育新興産業的重要方向,以及推動能源生産消費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十四五”以來,新增新型儲能裝機直接推動經濟投資超1000億元。

規模增長的同時,新型儲能技術路線百花齊放。去年以來,多個300兆瓦等級壓縮空氣儲能項目、100兆瓦等級液流電池儲能項目、兆瓦級飛輪儲能項目開工建設,重力儲能、液態空氣儲能、二氧化碳儲能等新技術落地實施,總體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

新型儲能建設有力促進了新能源開發消納。近年來,安徽省新能源發電逐漸占據電力供應的“半壁江山”。國網淮北供電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主任朱嫔嫔說:“淮北地區儲能電站並網裝機容量16.16萬千瓦,去年中秋國慶假期,淮北地區儲能電站共參與區域電網調峰41次,消納新能源電量311.68萬千瓦時,爲關鍵時段新能源電量消納發揮了重要作用。”

邊廣琦表示,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開展促進新型儲能調度運用的相關舉措研究,引導新型儲能科學調用,進一步發揮系統支撐調節作用。

電力市場機制不斷完善

當前,新能源已進入大規模、高質量發展階段,亟需通過市場機制創新推動能源電力生産方式綠色轉型,促進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我國積極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市場化交易電量持續上升。國家能源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劉剛介紹,去年全國電力市場交易電量5.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9%,占全社會用電量比例61.4%,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

“電力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市場化交易電量占比從2016年不到17%上升到2023年超過61%,市場機制已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劉剛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電力中長期交易已在全國範圍內常態化運行,占市場化電量比重超90%,充分發揮了“壓艙石”作用,穩定了總體市場規模和交易價格。跨省跨區中長期市場平穩運行,省間現貨市場調劑余缺,對大範圍電力資源優化配置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迎峰度夏度冬電力保供關鍵時期,跨省跨區市場化交易機制對省間電力支援、互濟保供發揮了積極作用。電力輔助服務機制全年挖掘系統調節能力超1.17億千瓦,年均促進清潔能源增發電量超1200億千瓦時。 (經濟日報記者 王轶辰 )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