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副校長董志勇:目前我國經濟運行多項指標已呈現積極變化

北京知道 2024-03-05 21:20:39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2023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超過126萬億元,增長5.2%,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超額完成全年預期“增長5%”的發展目標。

報告提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産量1.3萬億斤以上;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如何評價中國經濟過去一年的成績?又如何看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主要預期目標?對此,新京報記者在開幕會後采訪了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董志勇教授。

董志勇表示,去年實現5.2%的經濟增速實屬來之不易,這彰顯了中國經濟巨大的韌性、潛力和活力,提振了市場預期和經營主體信心。談到當前的經濟形勢,董志勇表示,目前我國經濟運行的多個領域、多項指標已經呈現出積極變化。展望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長期向好的大勢不可逆轉。

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董志勇。鄭新洽 攝

⿻談去年工作

5.2%的經濟增速彰顯中國經濟巨大的韌性、潛力和活力

新京報:政府工作報告回顧了2023年工作,你如何評價2023年中國的“經濟答卷”?

董志勇: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實現平穩轉段後經濟恢複發展的一年。這一年,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經濟總體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從經濟規模來看,中國仍是全球增長的最大引擎。從經濟質效來看,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此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紮實推進,分配制度日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提高,現代化建設成果得以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人民幸福安康水平不斷提升,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了更爲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在國內周期性和結構性矛盾加速顯現、國際不利因素影響持續加大的背景下,實現5.2%的經濟增速實屬來之不易,這不僅充分彰顯了中國經濟巨大的韌性、潛力和活力,還有效提振了市場預期和經營主體信心。

新京報:你說經濟增速來之不易,那麽在你看來,2023年取得如此經濟成就的原因是什麽?

董志勇:過去一年,我國統籌穩增長和增後勁,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准施策,把握宏觀調控時、度、效,加強逆周期調節,圍繞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範化解風險,延續優化一批階段性政策,及時推出一批新政策,打出有力有效的政策組合拳。

具體說來,在擴大內需方面,我國圍繞穩定大宗消費、擴大服務消費、促進農村消費、拓展新型消費、完善消費設施、優化消費環境等六個方面,提出20條具體政策舉措,出台支持汽車、家居、電子産品、旅遊等消費的政策,大宗消費穩步回升,生活服務消費加快恢複。

說到提振信心,過去一年,我國財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強重點領域支出保障,全年新增稅費優惠超過2.2萬億元,同時,積極發揮政府投資的撬動作用,制定促進民間投資政策,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和制造業投資較快增長。爲引導經營主體強信心、穩定社會預期,我國打出“民營經濟31條”組合拳,各地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更多合力,民營企業市場預期與發展信心得以進一步提升。

2023年8月23日,重慶兩江新區,一汽車品牌的智慧工廠內,生産線上的新能源汽車正在等待出廠。圖/IC photo

⿻談今年工作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長期向好的大勢不可逆轉

新京報: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你怎麽看待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

董志勇:雖然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困難挑戰,但從長遠來看,經濟發展具有良好支撐和許多有利條件,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需求和完備的産業供給體系的優勢,這爲經濟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

此外,目前經濟運行的多個領域、多項指標已經呈現出積極變化。比如國內國際經濟循環不斷改善,在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合力支持下,我國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銜接更加通暢。

同時,科技創新正在催生新發展動能,2023年以來,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産業快速成長,以新能源汽車爲代表的綠色智能産品蓬勃發展,以及由衆多高素質勞動者構築的人才優勢,成爲産業升級、結構優化的重要驅動力。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長期向好的大勢不可逆轉。

新京報:你認爲,要想在今年保持經濟合理增長,政府應該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董志勇:要實現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産總值增長5%左右”,我認爲,應該在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大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及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這六個方面下功夫。

比如宏觀政策方面,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謹慎出台收縮性、抑制性舉措,清理和廢止有悖于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規定,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還要用好財政政策空間,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增強財政可持續性,把經濟發展穩在合理區間,鞏固回升向好態勢。

擴大內需方面,一方面要挖掘潛在需求,綜合施策擴大內需,激發有潛能的消費,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另一方面,也要培育壯大新型消費,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需求,加快消費提質升級。

2023年11月24日,中國北京,周五晚上,三裏屯商圈迎來大量享受假期的市民。圖/IC photo

⿻談新質生産力

加快科技創新,打通國內大循環的斷點堵點

新京報:在談到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時,報告提到的第一項重點任務就是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你認爲,應該如何提升新質生産力?

董志勇: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逐漸成爲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包括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幹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新質生産力”將成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在當前日益複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下,應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而要有效提升新質生産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爲提升基礎研究水平,應充分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教資源優勢和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成爲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同時,基礎研究必須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轉化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功效。要打通産學研創新鏈、價值鏈,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産業化連接的快車道,促進創新鏈和産業鏈精准對接,實現科研創新從樣品到産品再到商品的“三級跳”,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

同時,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企業在産學研深度融合中的作用,特別是重點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提升産業競爭力。

還要加快培育一流研究人才隊伍。加快科技創新、提升新質生産力,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要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推動實現科技人才“有能力創新”且“有動力創新”。

我們還要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科技創新,不斷拆除制約科技創新的“籬笆牆”,加快經濟“補短板”,打通國內大循環的斷點堵點,有效增強我國産業鏈和供應鏈韌性。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著力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

此外,我認爲,還要加快打造創新生態體系。一方面,暢通國內大循環,實現從科研到應用的跨越,需要不斷打通創新鏈上的斷點堵點,提升科技創新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持續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擴大科學研究等國際交流合作,整合好全球創新資源,發揮好創新網絡效應,實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

2023年10月25日,江西贛州,一家專精特新企業智能車間內,工人在自動化生産線上加工光伏玻璃。圖/IC photo

⿻談金融

加強風險源頭管控,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

新京報:在談到今年的政策取向時,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金融,提出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在你看來,金融應該如何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服務?

董志勇: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已經成爲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處理好實體經濟與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日益重要。

要讓金融更好地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須強化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能力。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健康高效運轉的保障,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結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在宏觀調節方面,增強政策的前瞻性,豐富工具箱,在必要時及時推出有效政策,加強對政策執行情況的跟蹤評估,以企業和群衆的滿意度爲重要標尺,及時進行調整和完善,增強資本市場的穩定性,維持人民幣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在體制機制方面,要以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爲牽引,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穩妥處置重點領域金融風險,高度關注地方債務、房地産市場、影子銀行等風險點,著力加強風險源頭管控,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

不斷發展和壯大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具體來說,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爲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奠定市場基礎,引導和支持各類金融機構開展科技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加大對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績的評價考核力度,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長期穩定的融資支持。

進一步健全普惠信貸體系,降低綜合融資成本,優化信貸投向,支持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及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鼓勵商業銀行爲健康養老服務産業提供更加便捷和便宜的貸款支持,提高老年人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滿意度。加大對數字金融的人才培養投入,全面推進金融領域數字化轉型,深化數字技術金融應用,健全安全與效率並重的科技成果應用體制機制,搭建業務、技術、數據融合聯動的一體化運營中台。

首席記者/吳爲

編輯/陳靜

校對/劉越

運營編輯/劉茜賢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