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爲何見死不救

小遇說曆史 2024-04-11 15:08:23

1860年,英法聯軍如狼似虎地席卷京城,而此刻,遠在安慶的曾國藩,手握重兵,卻未曾揮師北上。這一舉動,如同一塊投入曆史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爲何在如此關鍵的時刻,他選擇了沉默?是無力回天,還是另有考量?

曾國藩,這位晚清時期的傑出政治家和軍事家,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堅定的意志,在平定太平天國起義中嶄露頭角。他所創建的湘軍,以鐵的紀律和強大的戰鬥力贏得了世人的贊譽。然而,正是這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軍隊,在英法聯軍進攻京城時,卻按兵不動,這究竟是何緣故?

在1860年的那個春天,英法聯軍以強大的武力向京城逼近。鹹豐皇帝焦急萬分,他深知清朝的軍隊無法抵擋這股強大的侵略力量,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了遠在安慶的曾國藩身上。一紙急令,傳到了曾國藩的手中,命令他立即帶領湘軍北上勤王。然而,曾國藩卻遲遲未動。

曾國藩之所以沒有立即響應鹹豐皇帝的命令,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深知湘軍雖勇,但並非朝廷的正規軍,而是他曆經艱辛才創建起來的私人武裝。他對這支軍隊有著深厚的感情,也深知其重要性。如果貿然北上,一旦戰敗,不僅湘軍會損失慘重,他自己也可能成爲朝廷的替罪羊。這種風險,是他無法承受的。

其次,當時湘軍正在全力圍剿安慶的太平軍。這是撲滅太平天國起義的關鍵一役,對于穩定清朝的統治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如果此時分兵北上,很可能會功虧一篑,讓太平軍得到喘息的機會。這樣的後果,是曾國藩無法接受的。

再者,鹹豐皇帝的命令中,還要求曾國藩將精銳部隊交由戰績不佳的勝保指揮。這無疑是對曾國藩軍事才能的極大不信任。他怎能將自己辛苦培養的精銳之師交給一個無能之輩呢?這不僅是對他的侮辱,更是對湘軍的侮辱。因此,他選擇了拖延戰術,以各種理由搪塞鹹豐皇帝的命令。

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曾國藩對時局的深刻洞察。他明白,即使湘軍北上,也難以改變英法聯軍裝備先進、清軍難以匹敵的現狀。與其讓湘軍去送死,不如保存實力,爲未來可能的持久戰作准備。同時,他也擔憂一旦英法聯軍得逞後繼續南下,湘軍或將成爲唯一的有力抵抗力量。因此,他必須保全這支軍隊的實力,以應對未來可能的危機。

如今,我們回望曆史長河中的這一事件,不能簡單地以“見死不救”來評價曾國藩的行爲。他的選擇是權衡利弊後的戰略決策,體現了他作爲一位傑出戰略家的遠見卓識。正是憑借這份智慧和決斷力,他成功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爲清朝的穩定立下赫赫戰功。

曾國藩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清朝的統治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他在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時選擇了按兵不動,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爲一位偉大的曆史人物。他的品格、才智和貢獻仍然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至于“千古第一完人”的評價,或許有些言過其實。然而,曾國藩的確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和堅定意志的曆史人物。他在關鍵時刻的決策和行動展現了一位偉大領袖的智慧和擔當。我們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待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從中汲取智慧和啓示,爲今天和未來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