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馬面裙,中華服飾緣何美了幾千年?

湖北日報視頻 2024-05-14 07:40:26

穿衣、吃飯,人類生活的兩大要事。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和技藝,在生産實踐和社會生活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獨具特色的服飾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傳統服飾文化精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新的面貌大放異彩,成爲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石。

(報道詳見:5月12日人文版)

怎樣的制衣方式,讓沈從文在書中贊歎?

《春秋左傳正義》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我國自古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美譽,崇尚仁德、信奉禮樂的古人,藏禮于器、服以旌禮,將宇宙秩序、家國倫理、民族精神,點點滴滴融入衣冠。

(明代衍聖公朝服)

“縱觀中國傳統服飾數千年的發展曆程,對物的珍惜和對人的關懷盡顯。”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呂钊介紹,以傳統服飾的剪裁爲例,或一刀不剪,或適當剪裁,又或是裁剪後重組,塑造了豐富的服飾結構的同時,有效減少了材料的浪費。

《淮南子》中記載:“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爲制。”當時布帛一匹可裁制一件標准的“深衣”,說明古時人們已意識到服裝款式的制定要適應當時的織物規格。

古人制衣倡導“物盡其用”的節約工藝理念,湖北江陵馬山戰國時期一座墓中出土的一件單衣,由織幅約50厘米的獨幅方形織物制成,采用“一片式”T字形結構。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稱這一制作方式“材料的利用極其充分”。

(馬山一號楚墓出土戰國鳳紋繡絹䋺衣)

(左:衣片剪裁示意圖 右:縫合示意圖)

有形的服飾背後,是無形的精神力量。中華傳統服飾觀普遍強調人的內在精神,並賦予其道德、人格的內涵,成爲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華服文化愛好者們互稱“同袍”。“同袍”一詞來自《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寄予著征戰沙場的戰士們團結奮戰的家國情懷。

如今,華服文化愛好者借用這樣的稱呼,強調了團結友愛的精神,不僅是對共同興趣愛好的認同,更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

(浙江嘉興,第十一屆西塘漢服文化周開幕。陸欣攝)

30人,7個月,才完成一件衣服的複原

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服飾文化研究院院長蔣玉秋,曾帶領團隊完成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服飾及刺繡複原、明代典型服裝形制複原等專題研究。

“2009年,我到湖南博物院參觀,站在2000年前真實的織繡服裝前時,被深深震撼了。”這些文物的精美程度,讓蔣玉秋歎爲觀止,“四經絞羅朱砂染,乘雲信期長壽繡,實在是太美了。但遺憾的是,墓主蠟像所穿的服裝非常簡陋,我就想,能不能複原一件馬王堆漢墓的織繡服裝。”

(馬王堆漢墓出土織物。受訪者供圖)

複原難度極大,需要結合考古發現和相關資料,詳細研究衣服材料、紋飾等。返回北京後,蔣玉秋帶領30名學生,在刺繡老師徐美玉的指導下,開始了這項漢代服裝複原工作,耗時7個月,才完成了一整件服裝的複原。

(蔣玉秋團隊根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織物複原的服飾。受訪者供圖)

“複原過程的艱難,也讓我們歎服古人制衣技藝的精湛。其中一種叫‘四經絞羅’的織法,我們團隊的技術至今無法複制。”蔣玉秋介紹,區別于一般織物,四經絞羅因工藝複雜,一度失傳。

好在這一技藝在周家明手中“複活”。今年70歲的周家明是四經絞羅織造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8歲起跟隨父親學習缂絲、宋錦等織造工藝。

一厘米的羅裏有多少根經線、多少根緯線,是衡量四經絞羅精細程度的標准。因爲細密度高,極易産生斷線和瑕疵,只能純手工織造。一個技藝娴熟的織工,一天也只能織出5—10厘米的長度。

(左:二經絞羅結構 右:四經絞羅結構。受訪者供圖)

史料裏關于四經絞羅織造工藝的記載極少,周家明參照當時已知的二經絞羅織造工藝,試圖尋找四經絞羅經緯線相絞的紡織結構,在織機上研究了一年,終于成功複原。此後,在周家明的手中,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耳杯菱紋羅、江陵馬山墓出土的四經絞羅得以再現。

(周家明複原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耳杯菱紋羅。方雲攝)

東方美學喚起當代人的“血脈覺醒”

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舞蹈演員身著“水天碧”長裙,伴隨優雅的旋律在千裏江山的水墨畫卷中翩翩起舞,給中外觀衆留下深刻印象。

長裙的設計師、北京服裝學院新時代中國美研究院院長楚豔介紹,長裙衣領采用了中式服裝典型的交領右衽的形式,裝飾刺繡梅花紋;裙擺制作上,紗料裁剪成山峰的輪廓,一針一線縫綴在隆起的拖尾上,恰似連綿起伏的山巒;色彩使用石綠、春新、綠珠、缥碧等青綠交織的色彩,表現江南碧淨之美……

長裙整體造型采用了西式大禮服的廓形,上衣收腰、束身更便于展現演員的舞姿,而裙體中還點綴有3D複合工藝制作的亭台樓閣和樹木紋樣。“以中國傳統文化爲內核,以時代創新精神爲風貌,傳統美學融入當代時尚的方式,讓藝術呈現有更寬廣的可能性。”楚豔說。

(杭州亞運會開幕式,舞蹈演員身著“水天碧”長裙起舞。新華社記者宋彥桦攝)

服飾是鮮活的文化元素,也記錄著流動的人文曆史。從人類早期穿著草葉、獸皮,到葛、麻、絲、棉豐富了制作服裝的材料。如今,各類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融合,不斷滿足人們的各類生活所需,也爲服裝設計注入了更多的想象力與可能性。

“服裝不是擺著看的,還需要把握當代生活特點,並落實到具體的服飾設計細節之中。”呂钊說,馬面裙成爲當下受歡迎的傳統服飾,在于能融入日常生活中。

如今上班、旅行、逛街等各種場合,都能見到馬面裙。誕生于遼宋時期的馬面裙,如今不論是搭配襯衫、T恤還是西裝外套,都能完美適配。

(“新中式”穿搭在社交平台上成爲熱議話題)

傳統服飾文化走進普通人的生活、走上世界的舞台,折射出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強。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已形成廣泛共識,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正在迸發屬于這個時代的光彩。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爲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