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到看不清,1992年郵票刪除人民二字後,印刷有多差

泡椒雪梨 2024-02-16 14:56:17

集郵界有個戲言,編年號郵票之所以不好,是因爲少印了“人民”二字,即1992年開始,中國郵票的銘記從“中國人民郵政”改成了“中國郵政”。

雖然是戲言,但對于郵票的質量來說,確實不無道理。

1992年中國郵政將1974年啓用的“J”字頭紀念郵票和“T”字頭特種郵票統一改成了年份+當年第幾套的形式。

通過這種志號可以快速了解郵票的發行信息,是中國郵政非常好的創意之一。

同時期改變的,是票面加入了國際慣用的英文國名“CHINA”,還將沿用了43年的“中國人民郵政”改爲“中國郵政”,刪除了“人民”二字。

這些改變,其實對于郵票來說是進步的,能夠讓中國郵票在國際上擁有更高的辨識度。

但也因爲集郵市場的井噴式發展,這一年開始,郵政所發行的郵票,不再是爲了滿足使用,而是成了炒作的籌碼,整包整包地出現在二級市場,這一點從1992年郵票的發行量上就能看出端倪。

1991年最後一套JT郵票套票的發行量分別爲1891萬套和1759萬套。

到了1992年第一套《壬申年》,單枚郵票發行量就達到了驚人的2億枚,是十二年前80版猴票的40倍。

如此天量的印刷,必然的結果就是“蘿蔔快了不洗泥”。從《壬申年》郵票細節就能看出。

首先郵票志號非常模糊,放大了更是不清不楚,數字的筆畫甚至連成一片,兩個數字9已不能辨認。

影寫版套色不准是北京郵票廠的老問題,在這枚猴票上也是如此。

雕刻線條與圖案已經不能用偏移來形容,這枚猴票直接出現了分離,文字也是歪七扭八,加上粗糙的制版,可以說毫無美感。

如果說二輪猴票的問題只是印量太大導致的個例,那1992年其它發行量較少的郵票細節,就能反映出整個郵政的工作態度。

同系列郵票因其風格一致,前後又相差數年,向來是做對比的好素材。1992年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第三組郵票發行,對比四年前的第一組,可以說只剩形似。

先來看細節,第一組線條細膩,顔色套印准確,尤其是人物的眼睛,雖然整體都是黑色,但放大看人物的表情躍然紙上。

第三組放大後,只能用粗糙來形容,人物的細節完全輸給了印刷。

除此之外,一些郵票甚至連設計都省了,一張照片印上金額直接搞定,這樣0.2元1枚的郵票,印上10770萬枚就是2154萬元的收入,這樣的事情在1992年就出現了51次。

從設計到印刷再到出廠驗收,1992年都可以說是轉折點。

任何一個環節能夠做到認真負責,都不會出現如此多劣質的郵票。

自然,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集郵人數的暴增讓郵票炒作的需求量變大,另一方面則是郵政爲了圈錢不斷降低制作標准,讓郵票失去了最有魅力的一面。

時至今日郵政依然售賣著標價1888元的高端生肖商品冊,發行量多達7000萬的2024年龍郵票卻在郵局一張難求。

1992年改變最多的,其實是郵政的態度,編年號的出現和“人民”二字的消失,不過是替郵政擔了個虛名。

1992年雖已遠去,不過面對現在的郵票,郵政依然保留著當年的心態,郵票難出精品,集郵者更是難出郵票,這個循環下集郵者也只能靠情懷來支撐了。

2 阅读:1212
评论列表
  • 2024-02-17 16:01

    郵票那裏還能用?!!!

  • 2024-02-17 13:03

    早看出來了。[笑著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