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科學”育兒後,我終于睡了個好覺

夏天陳小舒 2024-05-15 22:15:22

幾天前,我在公衆號發起了一個征集問題:

你買過最沒用的嬰兒用品是什麽?

除了票數奪得頭籌的“老公”/“孩子他爹”😒,正經的嬰兒用品裏,嬰兒床是被吐槽最多的,然後還有電動磨指甲器、哺乳枕、學習筷、腰凳、溫奶器、防摔頭盔、景觀車、提籃......

如果要我回答,我覺得我們家用下來,最費錢、沒用、還占地方的嬰兒産品,也是嬰兒床,浪費了三個。

其實也不算完全“浪費”,但是使用率遠低于預期。

我們家第一個嬰兒床用了最久——七個月,累到崩潰的七個月😫😫😫。

那時候我對權威機構科學育兒“同睡不同床”的建議深信不疑、支持、絕對地支持,每次餵奶哄睡後把妞放小床,剛放下去她就醒,然後我又重新哄,抱起來,放下,哭,抱起來,放下,哭,抱起來……無限循環。

小床上像長了刺,孩子一沾上就渾身刺撓,而我日複一日將她放在小床上,希望她能“脫敏”。

我也嘗試了很多睡眠位置的安排,比如我把她的嬰兒床的一邊欄杆拆了,拼在我的床邊。這個方式對我們也不太好使。因爲……她不是餵奶就願意睡了,她還是要哭啊哭,要豎著抱起來……我的床邊被堵,反而更不方便了。

在這場“比誰更能犟、更能堅持”的比賽中,我最終敗下陣,她可以一直哭,我不行,哄到最後我感覺不管我做什麽、不做什麽她都會哭,我也哭了。

最缺覺、最累的時候,我想象著,把孩子從樓梯間扔下去。然後家裏來了醫生,警察……幹脆我自己也不活了。

我抱著她,像抱著一顆炸彈,手酸到擡不起來,都沒想過要和她一起躺下、摟著她拍一拍,“新生兒猝死綜合征”像一把懸在頭頂的利劍,我太怕自己睡著後,萬一她發生了窒息的危險怎麽辦?

最後找到的解決方案是,鋪一個大地鋪,我餵奶哄睡她後,我不再把她放回嬰兒床,而是我離開她的地鋪,這比放進小床容易太多了,很少引爆。

△ 妞扶著她曾經的小床,身後是她的地鋪

從此妞就一直睡地鋪,睡到2歲多。包括旅行,她在賓館也都是睡地鋪——我在房間找一塊空地,用賓館的床單被子等給她鋪上地鋪。

△ 一歲以後分房睡,妞還是在她的房間睡“地鋪”

到老二時,我不死心,換個娃說不定能行呢?科學育兒的建議怎麽可能不適用于大部分娃呢? 一開始我也試圖讓小酒睡嬰兒床。

經曆過姐姐無論如何都要哭的混亂崩潰,小酒的睡眠可以說是非常天使,但每次放小床,仍然需要抱起放下兩到三次,也不算容易。

好在小酒哪怕中途醒來、擡起頭,只要看到我在身邊,他就能接著倒頭睡覺,一起睡簡直不要太合適。

此時,我已經堅定地意識到我自己的睡眠也很重要,我不想再爲了約等于0的風險折騰自己——

新生兒猝死綜合征(SIDS)的概率大約是0.03% ,因爲一些生理方面的原因,它不可能被降低到0。

如果我們對危險因素足夠敏感,排除盡可能多的危險因素,我們能將SIDS的風險減少近90%。

我選擇偷偷放低“科學育兒”的門檻。

爲了方便餵奶,以及分床,我給他拼了一張沙發床在我的床邊。夜裏我滾到他身邊哄睡,再滾回我的大床睡覺。

我和寶寶不共用被子,寶寶穿睡衣、睡袋,並且我很小心壓住我的被子,算是預防睡著後造成危險的措施。

但拼沙發床也不是完全沒問題,沙發邊緣會下陷,某種程度上可能比大人的床更高風險。並且他在小床、我在大床奶睡他後,我有時挪動他也會醒,除非是他自己翻身。

等到酒酒一歲後,同睡幾乎不會有什麽風險了,我們就買了一張kingsize的大床,和他同床睡到兩歲兩個月斷奶(他分房出去後仍然會陪到睡著)。

輪到閃閃出生時,我竟然還不死心,又又又買了嬰兒床……

因爲三胎請了月嫂,我自己做不到讓哥哥姐姐睡嬰兒床,我以爲月嫂來了我們會有辦法,結果還是敗給了現實——母乳餵養夜裏還是要把媽媽弄醒,我還是要起來餵奶,哪怕有月嫂也減輕不了多少負擔。

況且,我相信,寶寶和媽媽睡,比和疲憊的月嫂睡更安全。

有時候晚上醒來去到寶寶房間,我發現月嫂並沒有把寶寶放到嬰兒床裏,而是一直抱著她睡。這其實是比母嬰同床更加高風險的做法。所以還是讓閃閃和我睡吧,我也懶得糾結放小床了,她睡我也睡。

不像頭胎二胎,餵完奶後我困得倒頭就睡,到了這把年紀半夜我餵完妹妹,還要花點時間再讓自己入睡,中年婦女的睡眠也很脆弱。

現在妹妹每晚都和我一起睡,母嬰同床、母乳奶睡,不用沖奶,什麽都不用,我和她都直接入眠。

母乳餵養會釋放一種助眠的激素,寶寶特別容易睡,有時候看著還精神,一含奶眼神就虛了,我懷疑對媽媽也有作用(也可能是我心態放松了)。

我和妹妹貼在一起,她把腿搭在我的肚皮上,她睡得很踏實,我也不用擔心半夜會有人來喊醒我,扯個衣服的事,餵著餵著,我倆又睡了,睡眠時長和睡眠質量相對之前哥哥姐姐分床睡、拼床睡好出N個量級。

以前寫到母嬰同床的話題我都非常謹慎,寫這個話題一定會有人抱著糾錯的心——如果寶寶因爲母嬰同床猝死怎麽辦?!

爲了避免這樣的紛爭,我從來不否認“不要和寶寶同床睡”是最安全的做法,但現在我覺得我已經不太在意這些爭論了,我終于可以說:

去他的母嬰同睡不同床,這一條在我家行不通!抛棄嬰兒床後,我和孩子才終于睡了好覺。

母乳餵養天然就是和寶寶同睡的!一定有哺乳媽媽能做到從來不在餵奶時睡著,但事實是,不同床而眠的只是極其少數。

現實生活中,幾乎不能有任何方案能比媽媽和寶寶睡在一起,睡得更好。

人類千百年來的進化形成的、嬰兒天然設定就是喝母乳時、貼著媽媽的懷抱入睡。

這幹預、那幹預,違背自然規律和天性,孩子才會更難帶。

有一次孩子們上課外班,我和一個媽媽聊天,她家是兩個小孩,年齡差很小,一次性累過。

我說我懷老三的時候很郁悶,因爲老大老二上小學了,終于可以稍微放手了,結果又要重頭再來。

但我們都發自內心地覺得:比起老大,還是老二/老三更好帶,老大小時候是最難帶的!

我說帶小妞時,其它問題都是小問題,睡眠真的太恐怖。爲了她能在小床上持續睡半小時,我可能要“放”一小時以上,睡下去沒多久又要餵奶,然後我再重新把她放回去睡……我的睡眠被切割成碎片,餵奶時看著娃都是重影的,非常非常疲憊。

△ 白天還想多和她相處,多享受親子時光。

那個媽媽也說她家大女兒小時候一直睡不好,很粘媽媽,所以她晚上都沒有陪小女兒睡,一直和大女兒睡一個房間。

我說我大女兒一歲過後就分房間睡了,夜裏她哭,我就從樓上下來,去她房間,每晚都要哄好幾次。養老二時,我實在是跑不動了,再愛也絕對不行了,就一起睡大床了。

說實話,現在再回想我當年是怎麽帶妞妞的,就覺得怎麽想怎麽奇怪,費了最多的精力,折騰自己也折騰孩子,結果有比帶小酒和閃閃時更好嗎?

我都想問我自己,爲什麽我一定要和她分開睡?爲什麽我要每晚來回跑?

包襁褓、趴著睡(雖然不安全)、枕頭壓著睡……這些讓寶寶睡得更好的措施,實際上都是在模擬懷抱。

我想起以前每次給小小妞以仰臥的方式入睡,睡到最後,她一個人滾著滾著,就變成了趴著睡,讓身體和床最大面積地接觸,其實也是想要有人貼著的感覺😭

爲什麽以前我給妞餵奶的時候感到煩躁、感覺自己是寶寶的安撫奶嘴?因爲我總是想要離開,我在心裏催促著:快一點餵好,快一點睡著,這樣我就能去幹我自己的事情。所以孩子醒來我也很焦躁,因爲我不得不把這磨人的流程再走一遍。

但我發現不管我多努力,我絕對做不到,讓她獨自、安穩地睡一個整覺,只有陪著她,在她身邊摟著她,她才不會手一抖、腳一踢,頻繁地驚跳醒來。

如果總是急著要去做其他事情,她擔心你會在她睡著後離開,嬰兒的睡眠就會很脆弱。最好的哄睡方式,其實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徹底躺平”,和孩子一起睡、一起休息,不要著急離開。

有安全感的寶寶,更喜歡舒展著、四仰八叉地睡,睡得很深、很放心。

現實生活中的絕大部分媽媽,不管背景如何,都會跟寶寶經常或偶爾睡在一起。

在澳洲的一項調查裏,75%的3-6個月嬰兒,是母嬰同床入睡。

一個來自國內的調查發現,高達79%的孩子會和父母同床睡,到了學齡後,仍然有高達53%的孩子跟父母同床睡。

在英國和威爾士,每年有一半的嬰兒會和父母同床睡覺,包括有意和無意的(比如照顧寶寶是睡著)。

和寶寶近距離地睡覺不僅可以幫助安撫寶寶入眠,也能促進母乳餵養,相比母嬰不同床的媽媽,母嬰同床的媽媽母乳餵養的時間會更長。

母乳餵養還保護了寶寶大大降低新生兒猝死綜合症(SIDS)的風險。安撫奶嘴和母乳餵養一樣,是SIDS的保護因素,它其實也是在模擬母乳餵養,讓寶寶以爲在喝奶。

“母嬰同睡不同床”的建議,是絕對正確的,但它脫離實際,沒有任何人情味,完全不能共情我們這些出于各種原因而需要和孩子一起睡的媽媽們。

它更像是一種免責聲明:我已經告訴你最安全的做法了,你自己選擇了冒風險。

大部分人更需要的指導是“和寶寶睡在一起時,怎麽做更安全”,包括:

不要吸煙

不要飲酒

不要同蓋一床被子

睡遠一點

用睡袋最好,不要給寶寶蓋被子

不要穿蓋多了,要避免過熱

一歲前可以考慮用安撫奶嘴(可以降低SIDS)

不要濫用藥物

不要和父母以外的人同床睡

母乳餵養(母乳餵養是SIDS的保護因素)

還有非常重要的,躺著睡,不側臥,不趴著睡(除非孩子自己翻身趴睡,則不需要幫孩子調整姿勢)。

事實上,研究發現,母乳餵養的媽媽和寶寶同睡時,我們會自發地躺成和寶寶密切身體接觸,同時更好地照顧TA的姿勢:

我們的手臂放在寶寶的頭和枕頭之間,寶寶的頭就在我們的胸口水平,我們的雙腿本能地彎曲,在寶寶周圍形成一個保護型的“C”,躺在另一側人(“沒用”的隊友)不可能不經過我們就磕碰到寶寶。

只要沒有飲酒、服用安眠類的藥物、過度疲勞,和寶寶睡在一起時,媽媽們會更容易也更快注意到寶寶的情況,這可以防止嬰兒突然意外死亡。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不是和孩子同床睡,請一定一定一定要做好“萬一和寶寶同睡”的准備,因爲沒有准備的同睡,更危險!

我曾經在妞妞2、3個月時,有天晚上半夜哺乳時睡著,把她捂在我的被子裏了,差點造成意外。我原本是坐在床邊餵奶的(因爲堅持不同床睡!),太困太困,坐著就倒下去了。幸虧隊友起來,看妞不在小床,及時發現了她。我完全沒有要讓她和我睡的打算,我沒有任何准備,我以爲我能在餵完奶後把她放回小床,最後我抱著她一起滑進了被子裏。

如果我有准備,我會在餵奶時把枕頭拿開、被子挪遠,留出足夠的空間,盡可能降低在大床意外睡著後的危險。

還有一些媽媽會選擇在沙發上、扶手椅上坐著餵奶,然而在沙發或扶手椅上睡著導致寶寶被困窒息死亡的風險比在床上更高。

最完美的辦法是:母乳餵養;不要放床上餵奶,不一起睡;坐著餵奶,但不要在餵奶的時候睡著;不管你能不能睡覺,不管寶寶哭不哭,餵完奶放在什麽都沒有小床上……但這真的在絕大多數家庭,做到了嗎?你家嬰兒床裏365天除了寶寶什麽都沒有嗎?母乳餵養時,你睡著過嗎?

來自世界各地的數據揭示了這個答案。

媽媽不是鐵人。

如果母嬰同睡能讓媽媽和寶寶都能睡得更踏實、母乳餵養更容易堅持,母乳餵養又是爲數不多的新生兒猝死綜合征的保護因素……現在的我很想問過去的自己,爲什麽我一定要追求無懈可擊呢?

這不像“要不要讓孩子坐安全座椅”,除了安全座椅沒有任何措施能降低孩子車禍時甩出去的風險,必須讓孩子坐安全座椅。

“母嬰該不該同睡”則是,分開睡最安全,但是不分開睡,做好其它措施,也能夠將風險降到極低。

現在我確定,一味地踐行某些“看似完美,但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建議,只會讓自己在育兒這件事上,越走越曲折。

有些公共衛生建議只能作爲參考,做不做,做到什麽程度需要結合寶寶的情況度量。做了,當然是極好的,做不到……那就做不到吧。逼死自己對寶寶有好處嗎?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又去讀了美國兒科學會2022年新版的嬰兒安全睡眠指南,其中一條把我看笑了:爲了避免媽媽無意間睡著,建議設置鬧鍾⏰:

鬧醒的會只有媽媽嗎😂

在睡眠問題上,一些寶寶確實會比其他寶寶哭鬧得更多,不是因爲我們做什麽或者沒做什麽。發育過程中會有很多不舒服的點,我帶酒酒、閃閃也有一些夜晚睡不好,我已全然接受養小孩就是這樣的,我不需要“做什麽”去改善。她睡我就休息,順勢而爲,自然而然。

養孩子就是接受不完美的藝術,凡事上綱上線,日子就沒法過了。

不糾結,不擰巴,愛誰誰。

夜裏,在什麽地方哺乳更安全?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從四個月開始補鐵,爲什麽我沒有給孩子補

嬰兒的睡眠規律、睡眠時間和安撫入睡的方法

助理編輯:M.R.

1 阅读:260

夏天陳小舒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