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不好做,但也不難“吃”,有些惡意來得實在沒必要

電影爛番茄 2024-05-13 00:33:55

這個五一檔終于過去,但更多的話題,似乎並不是電影質量和票房本身。

所有的熱度輿情,都集中在上映5天撤檔、10天後又網播的《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上。

整個五一檔,總票房15.27億,與去年同期接近,就連影片分布,也大體相同。

大家都說,一部電影成功與否在于宣發。大多數頭部電影也越來越早地將宣發提上日程,但對《火鍋》來說卻是個特例,它宣發最早,卻在假期最後一天被迫撤檔(注意是“被迫”),然後改線上播出,短短10天的經曆猶如過山車,似乎上演了一場比電影還精彩的大戲。

片方肯定是不想這麽演的,但有時候卻沒有任何辦法。

電影從去年12月6日就選擇定檔五一,宣發也是從那時候就開始了。

《火鍋》的宣發團隊可以說盡職盡責,不僅所有媒體矩陣齊齊發力,還跟海底撈、各地文旅展開聯動,不斷嘗試破圈操作,番茄君一度以爲,這部電影將會是今年五一檔最大的黑馬。

但今年的五一檔,至少在檔期開始之前,看起來要比春節檔的競爭都更爲激烈。

最初定檔五一的電影有十一部,五一並不是大檔期,總票房不過20億,擠進這麽多電影,總會有一大部分要成爲炮灰。

在《火鍋》撤檔前,其實已經有兩部電影宣布撤出五一檔,分別是《小倩》和《特技狂人》。

但原本定檔1月13的《火鍋》,顯然對影片本身的質量更有信心,它改檔五一,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市場操作。

也就是說,無論是映前宣發、全國路演、各地點映還是其他宣發流程,《火鍋》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穩。

眼看檔期將要到來,《火鍋》准備再次發力,卻發現有些事情,總還是人控制不了的。

這樣的“不可抗事件”,發生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打擊更大,成爲《火鍋》撤檔的“罪魁禍首”。

如今站在事後人的角度來看,這些似乎都不該是一部電影,應該在正常上映的檔期遭受的厄運,卻偏偏都被《火鍋》趕上了。

到底是人爲因素,是市場原因,還是宣發不當,了解完這三件事,大家可能自有定論。

第一件事,人盡皆知,關于楊冪。

《火鍋》上映這個節骨眼,有兩件極具爭議的事,發生在主演楊冪身上,給影片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其一,是我們都知道的“美甲”事件。

在片方放出的一段短視頻中,楊冪跟身邊的工作人員討論美甲。

但有人惡意剪輯並添加字幕,最後傳遞出來的意思,是楊冪不尊重打工人,高高在上,嘲諷和歧視普通人生活。

這直接導致,大部分的熱度和輿論,都集中到了演員的品行和人格上,並且是負面的。

雖然片方一再澄清這是惡意剪輯,並放出了當時楊冪說的話以及一系列行爲,但影響已經造成,很難挽回。

從原視頻看,楊冪並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這顯然是一次過度解讀引發的網絡爭議,但片方再怎麽努力解釋,對電影造成的影響,已于事無補。

其二,是電視劇《哈爾濱1944》的上線。

楊冪主演的諜戰片《哈爾濱1944》幾乎是與電影同期,此時片方宣發同步推進,電視劇的開播又在網上引起熱議。

這種並不完全正向的討論,輻射到了電影宣傳上,導致之前對《火鍋》有興趣的觀衆開始遲疑和猶豫。

開弓沒有回頭箭,電影已經定檔,而且進入了密集宣傳期,片方前期已經投入了大量的宣發費,無法因爲某個演員的個人輿情喊停。

可以說,電影《火鍋》此刻退無可退,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奮力一搏。回頭看,發生在主演楊冪身上的事,既有可能是網友自發形成,也有可能是有人惡意帶節奏,畢竟“剪輯視頻”這種活兒,一般網友很難關注到。

但無論怎樣,這件事對《火鍋》的影響,是傷筋動骨的。

如果只有這一件還好,可不好的事情,總是接二連三地發生。

第二件事,是大量一星差評的湧現。

電影飯圈化,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每次只要有流量明星參演的電影作品,總免不了粉絲在輿論場對線甚至互相攻擊。

《火鍋》就遇到了。

只不過,針對帶節奏者的潮水般攻擊,大體量的電影還有招架之力,小成本影片,往往可能淪爲犧牲品。

當年《長空之王》《無名》上映的時候,就遭到目的不純者的猛烈攻擊,以至于豆瓣都不再直接展示短評。

《滿江紅》上線的時候,也有不少類似的惡評,諸如“偷票房”等謠言更是沒有斷過。

但畢竟,這些電影都是大制作,背靠大公司,在平息輿情方面,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方式。

《火鍋》卻不同,它的出品方是一家2020年才成立的公司,面對突如其來的大量一星差評,一時間也沒有能力動用更多的資源去引導觀衆客觀理性地看待電影本身。

雖然明眼人和專業人士很容易判斷出這些是有人在惡意攻擊影片,宣傳方也采取了很多必要的措施和行動,但差評覆蓋了大量的真實評價,不少觀衆被惡意引導,普通觀衆開始因爲評論和熱搜,對電影産生偏見。

這導致首日上座率和好評度均有影響,進一步影響了假期中的排片量。五一檔期就這麽三天最爲重要,首日口碑更是爭分奪秒。

這兩件事一影響,《火鍋》就像在五一檔白熱化的競爭中,起步摔跤,想要後來居上,難度非常大。

且事件對電影的影響,引發了蝴蝶效應,上映第一天,《火鍋》的全國排片,僅僅7.9%,之後的幾天更是直線下降,頹勢難擋。

第二天5.4%,第三天4.2%,第四天3.7%,第五天撤檔之前,只剩下3.1%。

這樣的排片,對很早就投入大量宣發成本的《火鍋》來說,影響是致命的。

更要命的是,好萊塢大片《猩球崛起》5月10日就將上映,如果你是片方,此時擺在眼前的唯一一條路,恐怕也沒得選。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所以,片方在假期最後一天宣布撤檔,應該是經過了再三權衡做出的止損行爲,亦是正常的商業行爲。

對于商業行爲,作爲觀衆我們理性看待就好,畢竟之前已經有無數電影,有過撤檔的先例。

我們應該質疑的,是電影飯圈化。

因爲電影一旦被飯圈影響,將對行業生態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大量帶有目的性,不針對電影質量本身的差評或者好評,會模糊觀衆的視線,讓對電影的批評都被強行賦予“帶節奏”“尬黑”的立場;或對電影的肯定,被強行賦予“洗白”“洗地”的動機,正常的影視評論,將演變爲揣測目的的惡意攻擊,飯圈群體會從評論者的動機出發讓其閉嘴,真實的聲音將無法傳播。

被收繳評論和建議的權利,這正是《火鍋》當下遭受的困境。

而飯圈化影響更大的,是有組織性地尋找關于電影之外的黑料,這些黑料,主要針對演員或導演,甚至演變爲一種人身攻擊。

觀衆手中的權柄,從監督、建議和評價權,演變成了控訴、批評和惡意競爭手段。

從這個角度出發,幾乎可以確定,《火鍋》正在或者已經被“帶節奏的人”影響了。

這也直接導致了第三件事的發生,撤檔風波。

2023年的《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今年的《紅毯先生》《我們一起搖太陽》等等,都在前景不明朗的形勢下選擇了撤檔。

有的電影撤檔只是因爲迫于無奈,撤是識時務,是給電影留下一線生機。

可偏偏《火鍋》撤檔,卻上了熱搜。

5月5日《火鍋》撤檔後,“越來越頻繁的電影撤檔傷害了誰”登上熱搜,對《火鍋》這個再正常不過的商業行爲,卻被一邊倒地攻擊。

更爲嚴重的是,本來對《火鍋》態度不同的三方,因爲撤檔這件事,擰成了一股繩,似乎要將這部電影踩扁踩爛。

演員的粉絲對這一行爲也表示出了強烈不滿,甚至對《火鍋》也開始質疑,因爲從他們的角度看來,撤檔行爲疑似“有損”藝人的商業價值。

不過,從市場規則來說,片方付出了藝人該有的片酬,藝人按照合約完成了表演和宣傳工作,剩下的就是片方怎樣把電影作品宣好發好,盡可能的對投資方負責,對觀衆負責。

檔期安排,片方單方面的商業行爲,實在跟演員本身關系不大,沒有人有權利去幹涉片方的操作。

不過,這樣正常的邏輯,在此次的撤檔行爲中顯然行不通,演員粉絲堅持認爲片方的行爲是錯誤的,是不可原諒的,部分媒體也爲了吸引眼球,放大了粉絲單方面的聲音,導致《火鍋》陷入了一場本不該有的羅生門。在這種情況下,片方怎麽做都是錯的。

但爲了盡最大可能對資方,演員、工作人員和觀衆負責,片方也只能硬著頭皮再找出路。

一般撤檔後的影片,二次上映幾乎沒有翻身的機會,《火鍋》剩下的一條路,便是在影片還有熱度,大片還未上映,大家的討論還未結束的時候,趁著電影還有商業價值,趕緊想辦法回血。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優酷宣布5月11網播《火鍋》的事。

如果大家是片方,肯定也會考慮這種正常的商業操作,起碼可以理解,畢竟電影質量不差,只是被諸多外界元素裹挾,導致沒能獲得客觀的評價和市場的認可,選擇上線比選擇重映更能獲得關注。而對于觀衆來說,早早看到一部院線電影,顯然也是更有性價比的選擇,也有助于《火鍋》挽回口碑頹勢,應該是雙贏之舉。

不過,這最後的操作,也沒能逃過評論和攻擊,一種“欺騙感情”的說辭又隨風而起,《火鍋》的跌宕似乎還沒有過去。

這麽看《火鍋》片方,無論怎麽操作,都無法滿足所有人的訴求,似乎怎麽做都是錯誤的,這就是飯圈的可怕之處,也是輿論的可怕之處。

對番茄君來說,電影《火鍋》的一系列經曆,其實是很無奈也很讓人惋惜的。

它的商業動作並無可厚非,撤檔止損也有據可依,片方更不是第一個做出及時止損選擇的公司,也不至于影響到行業生態。

但由于一些陰陽怪氣的聲音,幹擾了原本正常的宣發決策,使得輿論的目標指向了片方,實在讓人心寒。而有時候,看一件事,要看本質。

作爲片方,本著對投資人和觀衆負責的態度做出正常的市場行爲,不應被網絡情緒輿論所左右。

而“電影飯圈化”,也是中國電影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爲它已經影響到了電影的方方面面,甚至幹擾到了正常觀衆對電影的欣賞。

這些糟糕的事,是時候該停止了。

也希望大家能擦亮眼睛,不要被輿論和媒體裹挾,多親身體會,因爲群衆的眼睛,依然雪亮。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

0 阅读:40

電影爛番茄

簡介:專注于自媒體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