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國利民的“下西洋”,爲何會被明仁宗朱高熾廢除?

學典曆史 2024-03-23 22:47:58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曾派遣鄭和下了六次西洋,此舉不僅宣揚了大明國威,而且還讓朱棣賺的盆滿缽滿。

正因如此,朱棣下安南、五征漠北等一系列的雄心壯志才都能夠得以實現。可公元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駕崩于榆木川後,繼任者明仁宗朱高熾竟然廢除了“下西洋”這一利國利民的政策;爲何朱高熾要這麽做呢?

在明朝,文官集團最舒服的兩個階段是弘治與洪熙時期;除了明孝宗朱佑樘對文官比較友好之外,明仁宗朱高熾也不例外。

在文官集團的提議下,“下西洋”最終被明仁宗朱高熾給廢除了,文官們給出的理由是“支費浩繁,庫藏爲虛”,實際上就是指耗費巨大,造成國庫空虛。

北宋與南宋之所以能夠存在300多年,其原因就在于實行了海洋貿易,使得宋朝的經濟空前繁榮;明成祖朱棣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因此才會不遺余力地支持鄭和,雖勞民錢財,但利潤回報更大,很顯然,朱高熾並沒有看到這一點。

文官集團勸谏仁宗皇帝廢除大航海,實則有著更爲重要的目的;下西洋利潤巨大,但畢竟是國營企業,這其中的利益既得者只有皇帝,相當于壟斷了海洋貿易,文官們不甘心,也想分一杯羹。

雖然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在位期間又派遣鄭和下了一次西洋,但終究無濟于事;文官們與江南的士紳階層的利益已經連在了一起,這也是崇祯皇帝被活活窮死的一大原因。如果說,明朝能夠一直持續“下西洋”的國策,或許明朝不會因缺錢而亡。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