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福瑞等:《李白詩集全注全譯》

古代小說研究 2024-04-11 07:23:07

《李白詩集全注全譯》,詹福瑞、劉崇德、葛景春等注譯,鳳凰出版社2024年4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以靜嘉堂文庫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爲底本,全收全解李白存世詩歌。每篇分“題解”“原詩”“注釋”“譯文”四部分。“題解”爲詩篇創作的背景及主旨進行精要說明。“注釋”全面扼要,涵蓋字詞、典故與賞析各個方面。“譯文”爲本書最大特色,作者以當代散文語體譯出李白原詩,對李白詩歌進行串講,內容可信,文氣貫通,有助于讀者全面把握李白的人生軌迹與思想世界,于千首詩中盡見盛唐氣象,步入詩仙的逝川與流光。

目  錄

前言

一、古風

二、樂府

三、歌吟

四、贈詩

五、寄詩

六、別詩

七、送詩

八、贈答

九、遊宴

十、登覽

十一、行投

十二、懷古

十三、閑適

十四、懷思

十五、感遇

十六、寫懷

十七、詠物

十八、題詠

十九、雜詠

二十、閨情

二十一、哀傷

附錄  宋蜀本集外詩補遺

篇目索引

後記

前  言

在世界文學史中,中國的古代詩歌獨具魅力。因此,世界人民稱譽中國爲詩的國度。而在中國文學史上,代表了古代詩歌最高成就的則是唐代詩歌。唐代詩壇,無疑是一個群星燦爛的星系。

李白郵票

而在這個星系中,有一顆光芒四射、掩抑群輝的巨星,那就是李白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調張籍》) 李白的詩歌,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懸諸日月、永映千秋的藝術瑰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百代仰末照的文學遺産。

介紹李白,普及李白,讓李白超越曆史的隔膜,走進當代人的心靈,是我們這些治中國文學史者的責任。

如果說李白的詩歌因其深微的藝術底蘊,使人永遠體味不透、永遠體味無窮的話,那麽李白的家世和生平,則因文獻記載的匮乏和曆史傳說的廣泛而呈傳奇色彩,成爲難以破解、永遠具有特殊吸引力的謎。

李白,字太白,生于唐武後長安元年(701)。關于他的出生,就有“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李陽冰《草堂集序》) 的傳說,說他是太白星轉世。當然,這是人們的附會,不足爲信。但李白的先人,字其太白,應該有其寄托。

關于李白的出生地,也有不同記載。或曰蜀中,或曰條支,今之學界多認爲他出生于西域的碎葉城。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現在則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李白的先人是什麽人?爲什麽定居西域?李白自稱是漢飛將軍李廣之後。李陽冰、範傳正有過介紹,說他是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今人也多有探究。陳寅恪頗疑李白本爲西域胡人,後方改李姓。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又否定了胡人說。

李白是否爲胡人,是個謎。但魏颢《李翰林集序》稱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餓虎”,似乎生得神采特異,非同常人。

《李白傳》

李白的父親李客,生平事迹不詳 。據李白揮金如土的生活,研究者推測其父是商人。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裏,李白受到了傳統與非傳統的教育。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說自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贈張相鎬二首》其二又說:“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百家”之中,當然應該包含儒家的經書。

李白一生熱衷于建功立業,兼濟天下,自有其儒家思想淵源。然而,所謂“奇書”,當指儒家經典之外的書。由此可見,李白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內容廣泛,接受的思想也比較駁雜,不主一家一派。對李白産生影響的,有道教神仙思想。他在戴天山讀書時期所作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證明他這一時期就與道士有了交往。“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不遇道士的惆怅,表明了詩人與道士在情感上的親近。

據《彰明逸事》記載,李白在這一時期,還曾向“任俠有氣,善爲縱橫學”的趙蕤學習縱橫術。縱橫術乃王霸之術,趙蕤就著有這樣的書《長短經》。

《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

傳統的文士多尚儒雅,李白卻喜仗劍任俠。《與韓荊州書》說自己“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說:“少以俠自任,而門多長者車。”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說他“少任俠,不事産業”。

李白甚至有任俠尚氣、殺人紅塵之舉:“結發未識事,所交盡豪雄……托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贈從兄襄陽少府皓》) 如果這只是李白一家之說,那麽他的“大言”是不足信的;但李白友人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也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就使我們不能不信了。

李白不少詩中,常有對于殺人的描寫:《結客少年場行》:“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 俠客行》:“ 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 白馬篇》:“殺人如剪草,劇孟同遊遨。”文學中的劍俠,或許就是他個人少時生活的寫照。

總之,青少年時期的李白,受到的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教育。對于儒、道、縱橫各家兼收並蓄,求學態度通脫隨意,其形成的思想就呈多元結構。

李白一生積極入世,立業建功的理想始終不泯,是爲儒家思想;尚氣任俠,喜談王霸之術,是爲縱橫家思想;蔑視權貴,糞土王侯,尋仙訪道,追求自由,是爲道家思想。

李白思想結構的多元特點,雖然是在他一生坎坷的經曆中逐漸形成的,但青少年時期接受的教育,顯然爲其奠定了重要基礎。青少年時期的李白,性行也很特別,與其說他有文士氣,倒不如說他更多豪俠之氣、英雄之氣。

開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歲。他結束了蜀中生活,像一只六翮勁健、欲搏九天的大鵬疾飛出三峽,離開了家鄉。

《李白與巴蜀資料彙編》

李白出蜀後,漫遊了洞庭、蒼梧、金陵、會稽等地。約在開元十六年 (728),與唐高宗朝宰相許圉師的孫女成婚。從此寓居安陸十余年。這期間,李白以安陸爲中心,漫遊了嵩山、洛陽、太原等地。在洛陽,正逢玄宗幸東都,李白親見朝會之盛。

近年來,學術界有一影響較大的說法,認爲在開元十八、十九年(730、731),李白曾有長安之行。他隱居終南山,結識了玄宗寵婿衛尉張卿;在長安北門曾與鬥雞之徒發生沖突;後西遊邠州、坊州,再返終南,取道黃河離開長安。然亦有研究者認爲此說疑點尚多,未可稱爲定論。

李白除天寶初應诏入京外,或許另有長安之行,然是否即在開元十八、十九年,行迹如何,尚待進一步考證。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是抱定“四方之志”的。他的政治理想就是《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所說的“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爲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成就理想,唐代士人走的多是科舉入仕之路。李白卻不屑于此。

李白一生崇仰兩位古人:

一是戰國時齊國遊士魯仲連 。《古風五十九首》其十雲:“齊有倜傥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魯仲連濟世之才非凡,建功立業極爲潇灑,立談而卻秦軍,這正是李白欽慕他的重要原因。

《李白評傳》

二是東晉名相謝安。《贈常侍禦》雲:“安石在東山,無心濟天下。一起振橫流,功成複潇灑。”《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二雲:“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靜胡沙。”

李白服膺謝安,也是因爲他一方面具有宰輔之才,另一方面有談笑而破苻堅的潇灑功績。李白深信自己才比魯仲連、謝安,只要名達朝廷,就可受到征召,一舉而爲卿相。

所以出蜀之後,李白多事異舉,蓄其聲名,以求引起朝廷的重視。這些異舉有任俠、求仙訪道、隱居和幹谒州郡長官等。

出蜀之初,李白與友人吳指南同遊洞庭。吳指南死,李白“炎日伏屍,泣盡而繼之以血”,埋葬了友人。後數年,又來湖邊,起出屍骸,徒步百裏,移葬鄂城。李白東遊吳越,不到一年,散金三十萬,落魄公子皆得周濟。

寓居安陸期間,李白曾作壽山、白兆山桃花岩之隱。又曾與道士元丹丘隱居嵩山。後來去了山東,與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 陶沔共隱徂徕山之竹溪,時號“竹溪六逸”。至于幹谒地方長官,開元二十二年(734),李白“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憶襄陽舊遊贈濟陰馬少府巨》) 于襄陽,就是一次很有代表性的活動。

這一段漫遊時期,正當開元盛世,李白對政治前途充滿了期望,加之飽覽了祖國的壯麗河山,李白的詩中充滿豪邁風發之氣。

這一時期,他寫了《渡荊門送別》《望廬山瀑布》《夜下征虜亭》等許多山水詩,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多姿多彩,可見李白心胸之俊朗、思想之積極。這一 時期的飲酒詩、遊仙詩也都充滿了豪放俊逸之氣。

《李白遊蹤考察記》

天寶元年(742),李白果然詩名滿天下,名達“聖聰”,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進京。這時,李白已移家東魯。

李白以爲“兼濟天下”的良機終于到來,躊躇滿志,寫下了堪稱天下第一快詩的《南陵別兒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狂喜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到了長安,太子賓客賀知章讀其《蜀道難》,見其奇姿,驚呼爲“谪仙人”。在朝中,李白也得到了唐玄宗特殊的禮遇 :“降辇步迎,如見绮、皓。以七寶床賜食,禦手調羹以飯之。”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于翰林院。

供奉翰林,是玄宗特許,“但假其名,而無所職”(《唐會要》) 。但是,李白初入翰林,也曾與聞國政。李陽冰《草堂集序》雲 :“置于金銮殿, 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诏诰,人無知者。”魏颢《李翰林集序》說他寫過《出師诏》,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和樂史《李翰林別集序》說他起草過《和蕃書》,言之鑿鑿。然而後來卻被玄宗疏遠了。

《李太白年譜補正》

李白之被疏遠,《新唐書》本傳記載爲得罪了玄宗的佞臣高力士和寵妃楊貴妃:“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此說本《松窗雜錄》,乃小說家言,未必實有其事。

然而使高力士脫靴一事頗具傳神之筆地表現了李白傲視權貴的性格,這種性格也許正是李白招致貴戚權臣  讒毀的原因。杜甫《飲中八仙歌》曾描寫李白在長安的行爲:“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天子之召尚不爲意,更何況權臣!這種目空一切的傲岸性格,招致群小的嫉妒與讒毀,並且最終導致玄宗的疏遠,應是情理之中的。

李白在長安的優遇,傳說很多,且多加渲染。其實,在玄宗那裏,李白不過是個文學弄臣。這種倡優畜之的待遇,與李白“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的政治理想格格不入,李白終于請求還山,而玄宗也就賜金放還了。天寶元年入京,天寶三年出京,李白在宮中不滿兩年。

離開長安後,李白又開始了他特有的生活方式——漫遊。他漫遊梁宋、齊魯,與杜甫結下深厚友誼。他到濟南,可能還見過當時的北海太守李邕。其後又到了江南,在金陵、揚州等地遊曆。天寶九載( 750),返魯省家。天寶十一載(752),經廣平邯鄲諸地至幽州。十二載(753) 歸至魏郡,複西北遊太原。

以後又去了江南,漫遊于金陵、秋浦、宣城諸地。這一時期的生活特點,就是“浪迹天下,以詩酒自適”(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

《李白與中古宗教文學研究》

李白離開長安後的十年漫遊期間,是李白思想上最爲苦悶的時期。長安受挫被遣,李白所受的打擊很大。他的功名理想和受此理想驅動的熱情雖未灰飛煙滅,但是,一股強烈的遭世遺棄的孤獨感洶湧如潮地淹沒了詩人的情感世界。

本來,詩人的政治歸依寄于朝廷,現在他不得不離此而去,如一葉不系之舟、一團離根秋蓬。此去何方?詩人心中一片茫然。歸隱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論語·公冶長》),“無道則隱”(《論語 ·泰伯》),孔子曾如是說。窮則獨善其身,這是自孔子以來士人唯一的退路。

李白長安失意後,也曾宣稱要高飛遠行。在此期間還有過尋仙訪道之舉,請北海高天師授道箓于齊州紫極宮,且寫了許多遊仙詩。但這些活動,若說是“揮斥憂憤”、自尋解脫則可;若說是詩人理想的歸依,則未必然。

不錯,李白確以歸隱作爲他人生的目標之一。但那是在實現“兼濟天下”的政治夢想之後,如範蠡、張良一樣潇灑歸山,而不是在功業未就之時退隱。然而功成身退的設想不過是詩人的一廂情願而已,終未能實現。

《詩仙李白之謎》

待诏翰林,“管晏之談”未及申,“帝王之術”未及謀,就被賜金放還了,這時的歸隱就是一種無奈,“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送蔡山人》),是遭世遺棄後不得已的權宜之計。故此時李白的孤獨感甚深。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政治前途似飛蓬離根、落葉離本的無寄與無望。長安的遭遇,也使詩人認識到了政治的腐敗、社會的不平、風俗的澆薄 。

李白這一時期寫了《梁甫吟》《行路難》《將進酒》《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陪侍禦叔華登樓歌》等諸多名篇,抒發了他的苦悶,尖銳地抨擊了不合理的社會現實。蔑視富貴、否定功名的思想,在這一時期的李白詩中也有充分的表現。長安放還,無情地摧毀了李白的政治夢,卻也成就了一位偉大的詩人。

這一時期,是李白詩歌創作最富成果的時期。無論是詩歌的思想性,還是藝術成就,都達到了高峰。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胡兵如疾電,迅速攻陷東西兩京洛陽和長安。李白逃避兵亂,隱居廬山屏風疊。

此時,玄宗逃往蜀中,永王璘受命爲江陵大都督,經略南方軍事,起兵靖亂。兵下浔陽,三次征召李白。李白以爲“一起振橫流”的機會終于來了,應诏參加了永王璘幕府,自信而自豪地宣稱:“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靜胡沙。”

然而,天真的李白無論如何也沒想到,他成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犧牲品。永王璘的胞兄李亨即位,命李璘回蜀。璘不從,兵敗。李白坐永王璘罪,系獄浔陽。出獄後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回到江夏,後又重遊宣城等地。

《谪仙詩豪李白》

六十歲時,李白聞李光弼“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毅然前往金陵,冀申鉛刀一割之用,不幸因病半途折回。回到當塗,以“腐脅疾”病逝,時在代宗寶應元年(762) 。

臨終前,李白寫下了《 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挂石袂。後人得之傳此, 仲尼亡兮誰爲出涕。”

李白一生以大鵬自喻。《大鵬賦》《上李邕》,都表達了他“一鳴驚人,一飛沖天”“扶搖直上九萬裏”的雄心壯志。但這只大鵬終于未能在唐代的政壇一飛沖天,而是壯志未酬、中天摧落,結束了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從安史之亂到流放夜郎這一時期,李白的詩多具憂國憂民的思想。《古風五十九首》其十七最典型:“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蹑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邀我登雲台,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淩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李白向往神仙生活,但也關心國家的命運、民衆的疾苦,對安史亂軍表達了強烈的憤恨。這一時期的詩,流露出渴望報國殺敵的感情。

《李白資料彙編》

宋人論唐詩,多揚杜抑李,認爲李白不關心蒼生社稷。《鶴林玉露》說:“李太白當王室多難、海宇橫潰之日,作爲歌詩,不過豪俠使氣,狂醉于花月之間耳。社稷蒼生,曾不系其心膂。其視杜少陵之憂國憂民,豈可同年語哉!”這種說法顯然是一種偏見。李白既然常懷大濟天下的英雄心志,具有強烈的拯時濟世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不可能超然物外,對社稷蒼生作壁上觀。

寫于安史之亂中的作品,如《奔亡道中五首》《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贈張相鎬二首》《扶風豪士歌》等,都反映了戰亂給國家造成的破壞,給百姓帶來的苦難,表現出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

提起詩仙,人們就以爲他是一個整日耽于神仙境  界、超然世外的人。其實這種認識是偏頗的。李白不同時期的詩都對社會現實給予了極大關注,反映了統治者窮兵黩武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揭露了唐代社會的諸多腐敗現象。

李白這位偉大的天才,以其不朽的詩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其詩的藝術魅力是永恒的。詩的藝術價值取決于詩的藝術個性。李白的詩之所以一出現,就如同狂飙橫掃詩壇,征服了同時代人和後代人,就因爲李白創造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獨特藝術手法,形成了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具體表現爲以下幾個方面:

(一) 氣骨高舉

前人論李白詩,多標之以氣。吳融《禅月集序》稱李白詩“氣骨高舉”。《鶴林玉露》說李白“作爲歌詩,不過豪俠使氣”。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太白以氣爲主”。

《經典與李白》

古人論作家作品,常常使用氣這一概念。用于作家,指作家的生理和心理等主體特征;用于作品,則指作家之氣在作品中的體現。稱李白“以氣爲主”,實際上揭示了李白詩歌一個極爲重要的藝術特征,即其中蘊含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表現色彩,他的詩是他的理想、才具、人格力量的自我表現。

李白出身于從西域徙入內地的商人家庭。他自小即觀百家、讀奇書、拜奇師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 曾從任俠尚氣、善爲縱橫學的趙蕤學縱橫術。這種雜糅了儒、道、縱橫各家之學的教育,不僅培養了他“欲上九天攬月”的胸襟抱負,也培養了他尚氣任俠的性格和耽于奇想的心理。

這樣的一個青年才子,恰恰又生當大唐帝國的極盛時期。著名的開元、天寶之治,就濃縮在李白的青少年時代。強大的國勢,也對李白的世界觀産生了重要影響,激發了他的曆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確立了他“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爲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的英雄意識。

《李白與唐代文化》

李白的詩,就是他的胸襟抱負、氣質個性、心理特征的自我寫照,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自我表現特點。

李白自視甚高,曾言“長才猶可倚,不慚世上雄”(《還山留別金門知己》) 。認爲自己就是曠世奇才、無人可比的英雄。所以他一生都執著于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熱衷功名事業。而其雄豪的尚氣任俠性格,又使他糞土權門,敝屣富貴,保持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布衣尊嚴,不願爲人爲物羁約,追求一種飄然而來、飄然而去的灑脫生活。這種既矛盾又統一的性格,在李白詩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現。

在李白作品中,經常出現大鵬的形象。早年,李白寫了《大鵬賦》,禮贊逍遙于天地之間的大鵬。這大鵬實際上就是李白人格理想的化身。後來,在《上李邕》一詩中,李白又以大鵬來比喻自己不同于世人的“殊調”:“大鵬一日同風起,抟搖直上九萬裏。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 丈夫未可輕年少。”

上摩蒼穹、逍遙于恍惚虛無之場的大鵬,在《莊子》中是作爲逍遙浮世的理想而出現的。李白卻賦予它特殊的意義,既表現了詩人對自己奇才的自許自信,又表現了他不受世俗羁約的性格。李白詩還有一個極爲突出的現象,即大量表現和描寫曆史英雄,呂尚、魯仲連、郦食其、張良、諸葛亮、謝安等曆史風雲人物在李白詩中出現頻率之高,其他詩人的作品無法企及。這些詩揭起的是古人的衣冠,跳動的卻是詩人不甘凡庸的心。

《詩仙·酒神·孤獨旅人:李白詩文中的生命意識》

李白是把古代英雄作爲自己的化身推出的:“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 (《書懷贈南陵常贊府》)“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張良未逐赤松去,橋邊黃石知我心。”(《扶風豪土歌》)“他年爾相訪,知我在磻溪。”(《贈從弟冽》)“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二)

這些詩中,李白俨然以呂尚、孔子、魯仲連、張良、謝安自居,表現了他與時人殊調的非凡才具和抱負。與其說他是崇拜曆史英雄,毋甯說是極度相信自己;與其說是歌頌英雄的曆史,毋甯說是歌頌他自己的英雄夢。

李白詩中的自我意識,不僅表現爲自命不凡的大器,同時還表現爲平交王侯的驕傲。李白渴望建功立業,以實現他的人生價值;但他又要保持自己的布衣驕傲,不肯屈己于人。

杜甫《酒中八仙歌》寫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李白這位“谪仙人”桀骜不馴的性格。李白詩鮮明地表現了他糞土王侯、傲視權貴的性格。

李白辭京還山後寫有《酬崔侍禦》:“嚴陵不從萬乘遊,歸臥空山釣碧流。自是客星辭帝座,元非太白醉揚州。”從詩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與玄宗的關系視爲平等的朋友關系。李白一生欽敬魯仲連,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欣賞魯仲連面對平原君的封贈而表現出的布衣之傲:“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古風五十九首》其九)

《文化盛唐的詩仙李白》

《梁甫吟》寫郦食其:“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准公。入門開說騁雄辯,兩女辍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麾楚漢如旋蓬。”贊美的同樣是郦食其兀傲不屈的人格。他希望自己不是靠卑躬屈膝來取悅君王,而是憑借不凡的才能,建立不朽的功業。

君臣關系都是一種類似主客的平等關系,至于那些權貴,李白就更不屑一顧了:“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宣城九日聞崔四侍禦與宇文太守遊敬亭,余時登響山,不同此賞,醉後寄崔侍禦二首》其一 )“揄揚九重萬乘主,谑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遊寄谯郡元參軍》) 在權貴面前,李白表現出強烈的優越感、舍我其誰的布衣之傲, 因此也産生了對權貴的極大蔑視。

李白詩對自我意識的表現,帶給詩以氣骨高舉的藝術境界。這種藝術境界,用西方的美學理論來說,就是體現詩人人格力量的崇高的美學境界 。“這種崇高感不是來自我們見到的情境,而是來自我們所體會到的力量。”(喬治·桑塔耶納《美感》) 即詩中所表現出的詩人卓然特立、佼然不群的人格力量。

(二) 情感恢張

李白是一位充滿激情的詩人。他的人生,可以說是追求自我價值、自我人格實現的人生。他迫切地希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現實偏偏一次又一次打破詩人的夢想。奉召長安,李白本以爲大濟天下的機運終于到來,所以“仰天大笑出門去”,得意地說 :“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但是宮中的黑暗、官場的險惡,以及倡優畜之的生活,無情地粉碎了他的夢想,終致辭京還山。安史之亂,參加永王璘幕府,李白又一次看到了風雲際會的希望,潇灑地寫道:“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二)

《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李白評傳》

可是,李唐王朝的宗室之爭,又一次把詩人從幻想的天國抛到地下,並進而投入大獄,流放夜郎。渴望建功立業,使李白的詩永遠洋溢著高亢的激情。

現實與理想的激烈撞擊,又使他的詩充滿了悲慨不平,情感慷慨激蕩。高亢而激蕩的情感,是李白詩具有宏大張力的基礎。《將進酒》是李白的名篇,一向以情感豪放名世。詩人“長醉不複醒”的狂飲所排遣的“萬古愁”,就是詩人政治上遭到放逐、奇才大志不爲世用的悲慨。

詩中類似“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的巨大情感沖擊力,從根本上說,是來自詩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與蔑視人才個性的社會現實劇烈沖突而産生的悲憤至極的情感。

李白所要抒發的多是一種不吐不快的激蕩情感。在情感的表達上,詩人又選取了與這種情感性質相應的形式—宣泄的方式。李白詩表達情感不掩抑、不委婉,不取溫柔敦厚之道,而是直率傾吐。

《李白詩解》

得意時,他仰天而笑,詩中亦直白道:“仰天大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失意時,他長歌當哭,向讀者傾訴:“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三首》其二) 憤怒時,他直斥權貴佞小:“董龍更是何雞狗。”(《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這種率真的宣泄方式,完美地表達了詩人高亢激蕩的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酣暢淋漓、率直奔放的特點。

當然,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浪漫主義詩人,所謂直率地宣泄情感,不是不講藝術上的爐錘之功。事實上,李白在創作時善于渲染情感以張大情感的力度。李白的多數詩篇,起情如火山噴發、山洪出谷,具有一種撼人心魄的突發性和爆炸性。如《陪侍禦叔華登樓歌》首二句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真可謂“發興無端”(方東樹《昭昧詹言》),一下子就把煩憂的情感噴發出來,極爲突兀,也極爲震撼人心。

這樣特點的詩句還有:《 梁甫吟》:“長嘯《 梁甫吟》, 何時見陽春。”《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行路難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李白的詩不僅發情突兀,而且善于通過潑墨式渲染,層層鋪墊,把情感推向極致。如《梁甫吟》一詩,繼首二句“長嘯《 梁甫吟》,何時見陽春”之後,連用兩個“君不見”,曆數呂望與周文王、郦食其與漢高祖的風雲際會,而後筆鋒陡轉,借助于幻設的神話境界,抒發了自己欲見明主卻無門而入、精誠不爲人理解的憤慨。

曆史人物的風雲際會與詩人的遭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極力贊美曆史,正是爲了反襯詩人自己的不幸。兩個“君不見”,對其後抒發憤慨之情而言,正是起了蓄勢作用。

《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

正因如此,開端突發式的情感宣泄,才有了後面有以爲繼的滔滔之勢。這種情感表達方式,看似不假思索,情感流動天然,實則體現了李白天才的藝術匠心。

(三) 想落天外

作爲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富有天才的藝術想象力。李白的詩言出天地之外,思出鬼神之表,如天馬行空,飄然而來,忽然而去,充滿了“出鬼入神,惝恍莫測”(胡應麟《詩薮》) 的奇幻色彩。

李白曾自言其胸襟:“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日出入行》)“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裏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 。

正是這種與自然同體、吞吐宇宙的胸襟氣魄,使他打開了一個無窮的想象空間,突破現實世界的種種限制,以無垠的宇宙意識驅役天地四合、萬事萬物,拓展詩的境界 。他寫與友人醉臥 :“醉來臥空山,天地即衾枕。”(《友人會宿》) 寫遊洞庭:“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 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其二)

《李白研究管窺》

這些奇異的想象,使詩人的豪情逸興在天地這一無限的空間展開,創造出一種“天與俱高,青且無際”(《唐詩紀事》載張碧語) 的雄奇境界。

李白的藝術想象,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其一,湧動著無盡的曆史、神話、傳說。借物象言情,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突出特點,李白詩亦不乏托物言志之作。

然而,他的詩更多的是利用曆史、神話、傳說等所謂的事象來抒發感情。《梁甫吟》一詩中,李白風雲際會的理想與現實的不平遭遇,就完全是通過曆史故事與神幻境界表現出來的。

尤其是此詩的第二部分:“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阊阖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阍者怒。”神話傳說在這裏重新組合成一個惝恍奇幻的境界,而詩人在現實中的遭遇幻化成這一神話境界中的奇遇。這種寫法很明顯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傳統。

《 蜀道難》是大家熟知的名篇。此詩描寫蜀道的奇麗險峻,並不泥迹于現實中的山川,而是展開神奇莫測的想象。一方面,驅駕曆史、神話、傳說,通過蠶叢開國的曆史、五丁開山的傳說、六龍回日的神話,來渲染蜀道的古老、高危、奇險 。與此同時,又創造了“扪參曆井仰脅息”

這樣新的神話般的境界,爲全詩蒙上了一層神異迷幻的色彩。另一方面,又濃墨重彩地描寫蜀道上的飛湍瀑流、奇峰古木、空山悲鳥,真實地再現蜀道的奇麗瑰偉。

《李白研究文選》

正是這忽而曆史、忽而現實、忽而神話傳說、忽而山川實境的天馬行空般的想象,才創造出《蜀道難》千古不朽的浪漫主義境界。

李白寫了大量的遊仙詩,這些詩都表現出詩人超凡的想象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挾兩龍而淩倒景,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遊八極,或欲結交王子晉,或欲高揖衛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松子,或欲餐金光于安期生。”(葛立方《韻語陽秋》)

正是憑借這些超凡的想象,詩人自由自在地翺翔于神境仙界,表達了他對痛苦現實的否定,對自由的熱切向往,從而形成了李白詩的飄逸風格。

其二,誇張神奇大膽。

李白特別擅長運用誇張手法,一般說來用于兩種場合:

一是用以形容激蕩情感。他形容自己的愁情:“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表現自己的曠世奇才不得其用:“吟詩作賦北窗裏,萬言不直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形容友人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這些誇張強化了情感表達的力度。

《李白》

二是用來狀寫奇麗山水。李白一生熱愛自由,鍾情山水,“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也寫了大量的詩來表現山水自然之美。與他人山水作品不同的是,李白的山水詩多具雄奇之美。

之所以有這一特點,當然與他喜以名山大川入詩有關,此外即在于他狀寫山水時誇張手法的運用。

他寫黃河:“西嶽峥嵘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裏觸山動,盤渦毂轉秦地雷。”(《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將進酒》)

他寫天姥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遊天姥吟留別》)

他寫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 以千尺深潭喻友人之情,是誇張,但不能稱之爲奇想,其勝處在取境于目之所即;而以三千丈白發極寫心中之愁,就是充滿浪漫主義的奇想了。

寫景的幾例亦如是。寫瀑布直落三千尺,是誇張,但不奇;然而再以銀河落九天擬其狀,就是天外之奇想。至于“黃河如絲天際來”這樣的誇張,就更可看出詩人吞吐宇宙的胸懷。正因爲這樣,才會有“萬裏寫入胸懷間”的神奇想象。

李白曾自言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淩滄洲。”(《江上吟》) “嘯起白雲飛七澤,歌吟渌水動三湘。”(《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 皮日休《七愛詩》稱李白“五嶽爲辭鋒, 四溟作胸臆”。李白詩的神奇想象力, 的確生動地表現出詩人抟日月星辰于掌上、役四海五嶽于筆下的能力。

《李白研究論著目錄》

(四) 自然爲言

前人論李白詩,多舉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中的兩句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來說明其詩的語言。

其實,尚天然是李白的美學理想。這個美學理想體現在他詩歌的各個方面。與高舉的氣骨、激蕩的情感、超凡的想象相適應,李白選用特殊的詩體,創造特殊的結構與語言,使情采天然密合。

李白的五絕、七絕都稱名于世,五言古詩也寫得很好。然而他最擅長的是樂府歌行和七言古詩。長短不拘、自由靈活的樂府歌行和七言古詩,爲詩人抒發激蕩的情感、馳騁天才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梁甫吟》等,都是樂府歌行或七言古詩。李白極熟練地運用這些詩體,無論詩的思想內容怎樣風雨爭飛、魚龍百變、怪偉奇絕,情感表達都如水隨山轉、雲從風幻,自在天然。

《李白研究論著目錄》(港澳台)

李白詩的結構跌宕騰挪,幻變百端。這一特點同樣也適應情感表達的需要。如《遠別離》一詩,義脈杳冥迷離,結構惝恍難測。詩的前數句“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描述的是娥皇、女英與舜帝的古老傳說。

然而出人意表的是第二層的首句,突然冒出“我縱言之將何補”句,著實令人摸不著頭腦。但從下面的詩中,我們似乎又可以捕捉到詩的義脈:“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堯舜當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龍爲魚,權歸臣兮鼠變虎。或雲堯幽囚,舜野死。”

原來詩人乃借古喻今,要朝廷汲取曆史教訓,勿使大權旁落。詩人想要告訴君主大權旁落的曆史教訓,又恐君主不察己之忠誠,故欲言又止。詩的結構“斷如複斷,亂如複亂”,錯綜變化,奇詭的結構自然適應了表達複雜多變情感的需要。

李白詩的語言豪縱恣肆而流暢自然。爲了表達火一樣的激情,詩人常常使用長短錯綜、類似散文的句法,加之善于使用誇張的語詞、大膽的比喻,從而形成了李白詩語言豪縱恣肆的特點。

李白詩的語言又流暢自然,絲毫沒有雕琢與生澀之感。如《蜀道難》:“噫籲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灞陵行送別》:“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我向秦人問路歧,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從句式上看極盡變化,但都明白如口語,大匠運斤,不露一絲斧鑿之迹。

介紹完李白。想就本書的編寫情況作一些說明。

本書正文以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影印靜嘉堂文庫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爲底本。凡宋蜀本所收詩,均予注譯。另附“宋蜀本集外詩補遺”,該部分未作注譯。宋蜀本正文與通行的蕭本(楊齊賢注、蕭士赟補注《分類補注李太白詩》) 、王本(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等有異文處,則擇善而從,不另標出。

靜嘉堂文庫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

本書每篇編寫分“題解”“原詩”“注釋”“譯文”四部分。

“題解”的內容爲本篇作時、作地、詩旨及題面注釋等。詩的作時、作地可考者,盡量標出。但是,因爲李白詩的作時、作地常有很大分歧,很多問題尚在進一步研究中,故本書尊重各卷譯注者的意見,不作統一的規定。對詩的義旨的理解也是如此。宋蜀本題下常有該篇作時、作地的附注,系宋人曾鞏爲編次李集所加,有參考價值的,均置入“題解”中。

詩之系年多是今人研究成果,限于篇幅,亦不一一標出所據。

詩的譯文,是本書的特色 。我們要求以比較准確的當代散文語體譯出,首先要可信,然後再求文句、文氣流暢。但知之難,行之尤難,錯誤之處亦請方家正之。

《李白詩全譯》

參加本書編寫的作者,都出自同一師門。我們在整理《李太白文集》和研究李白詩的過程中,深感釋事不易,釋義更難。李白研究的許多分歧,常出自對詩義的不同理解。如《以詩代書答元丹丘》中的“離居在鹹陽,三見秦草綠”,有的人理解爲李白自道其行迹,故有李白首次入長安共居三年之說,然而也有人認爲這句所言乃指元丹丘。

可見,以今譯的形式串講全帙,對理解李白不無裨益。因此,我們在古籍今譯已經很濫、招致各方批評的今天,又幹了這件也許是費力而不討好的事。

後 記

此書是在《李白詩全譯》基礎之上修訂而成。

1994年,我與幾位同門師兄合作編寫了《李白詩全譯》。全書以“題解”“原詩”“注釋”和“譯文”爲體例。“題解”依據《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一書做了一定刪改,“注釋”則改爲簡約的今注。

《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

此書的重點是“譯文”,希望能用現代詩的形式,串解詩意,普通讀者據此可對一詩的義旨、情感脈絡有大致的了解。

當然詩無達诂,我們的理解也不過是一家之言而已。至于原詩的形式之美,編寫者很難用現代詩的形式傳達出來。

周作人在《安得森的〈十之九〉》一文中講過中文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的困難:“中國用單音整個的字,翻譯原極爲難;即使十分仔細,也止能保存原意,不能傳本來的調子。”

其實這也同樣存在于中文古今的翻譯。古詩充分利用了漢字形聲義統一的特性,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具有獨特魅力的詩體。詩體中的五言、七言和對仗等形式美,近體詩所表現出的聲律美,在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學中很難找到對應的形式,在現代漢語中也罕有其匹,這給翻譯造成極大困難。

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說:“在對某一文本進行翻譯的時候,不管翻譯如何力圖進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設身處地把自己想象爲原作者,翻譯都不可能純粹是作者原始心理過程的重新喚起,而是文本的再創造。”

《詹锳全集》

對文本內容的翻譯都是一種再創造,獨具特色的傳統民族文學形式如何轉換,更是一個難題。《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即承認,“李白于探索意義和聲音之間”“特別令人拍案叫絕的措辭”是“難以轉譯”的。我們在翻譯李白詩時也有同樣的感受。

《李白詩全譯》與《杜甫詩全譯》作爲聯璧,1994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距今已近三十年。網上所傳“李白詩今譯”,多出此書。然書早已售罄。今有鳳凰出版社願意再版,我與師兄們又對全書做了一定的修改。因本書不僅僅是翻譯李白詩,還對李白詩進行題解和注釋,故接受出版社建議,改爲現名。

感謝鳳凰出版社給了此書再次面世的機會,感謝如嘉的精心編輯。

詹福瑞

《李白詩選譯》

編寫者簡介

詹福瑞,男,1953年生,河北秦皇島人。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曾任國家圖書館館長。著有《走向世俗:南朝詩歌思潮》《中古文學理論範疇》《詩仙·酒神·孤獨旅人:李白詩文中的生命意識》等。

劉崇德,男,1942年生,河北霸州人。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工詩文,擅繪畫,喜彈古琴、琵琶。著有《樂府歌詩古樂譜百首》《漢魏六朝詩精華》等。

葛景春,男,1944年生,河南開封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著有《李杜之變與唐代文化轉型》《李白研究管窺》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