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放開共享電動自行車了?怎麽連南山都有了!”

微光看社會 2024-05-13 18:38:39

“深圳也有共享電動自行車了!”

這樣的消息,在一年前就不時能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也許是因爲數量很少或者投放區域比較偏,始終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和討論。

但最近,這陣風有點大,也有了新變化。

一個是數量突然變多了,龍華、龍崗、光明等區都出現了共享電動自行車的身影,從網友拍攝圖片來看,都是嶄新的車輛,部分區域看起來還是批量投放;運營方也變多了,根據網友反饋,沿龍崗大道一路走,可以見到四五種不同品牌的共享電動自行車;另一個是殺進了原“關內”,雖然只是極個別區域,但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南山科技園片區。

如果以“深圳共享電動自行車”爲關鍵詞進行搜索,會發現,早在2017、2018年,就有關于企業在深圳投放共享電動自行車的報道,但都以“未經批准私自投放”被叫停告終。

那麽,這一次共享電動自行車在深圳的“小爆發”,是個什麽情況?深圳真的放開共享電動自行車了嗎?租用的體驗和安全性又如何?我們決定探究一番。

“價格刺客”

起步價3元,還車卻要20元起充?

關于共享電動自行車,“哪裏有”和“什麽價”應該是很多人會關心的問題。

盡管近來很多人感覺數量變多了,但從總規模來說應該還是相當小的。運營範圍方面,原關外各區都能見到,其中龍華和龍崗的集中度較高,同時遇見好幾個品牌的車放一起的幾率比較大。

福田南山羅湖這幾個中心城區,目前僅發現有一家品牌(由于車身是藍色,以下稱爲“小藍”)在南山進行了投放,運營範圍上至北環、下至深圳灣,稱得上覆蓋南山中心區。

價格方面,結合網友分享,南山科技園的“小藍”起步價3元/10分鍾,超過起步價後1元/5分鍾。站點外還車(調度費用5元),禁停點還車和服務區外還車(調度費用10元)。

“小紅”則跟龍崗片區的共享電動自行車們都商量好了統一的價格,絕不“背刺”同行:起步價3元/15分鍾,超出部分按1元/5分鍾計算。站點外還車(調度費用5元),禁停點還車和服務區外還車(調度費用10元)。

不過,在結算頁面,大家都注明了實際金額以結算頁面爲准。

當我們進行實測時,才真正懂得“實際金額都以結算頁面爲准”的深意。

第一站,自然是要找尋“關內獨苗”小藍。

當我乘坐地鐵前往科技園時,便打開了相對應的小程序打算提前搜索地鐵站附近的可用車輛,彈出的提示卻讓我一臉懵:“深大南地鐵站不在騎行範圍”。

然而,在查找資料時,我正是看到別人有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騎行範圍包含了這個地鐵站才“慕名而來”。

抱著來都來了的心態,我決定還是要眼見爲實。有驚無險,抵達目的地時,附近的可用車輛終于顯示了出來。

然而一波未停,一波又起。

經過略微繁瑣的注冊和實名認證後,我掃碼解了鎖。由于有開電動自行車的經驗,對于試駕還是頗爲自信的。

但收起腳撐准備試駕,擰不動的油門讓我懷疑起了人生:難道科技園的共享電動自行車就是高級?要按刹車才能解鎖?還是非要戴頭盔才能騎?有什麽隱形啓動按鈕?試了一圈才確認,哦豁!油門是壞的!

這個時候,已經過了50秒免費還車時間,也意味著,我得爲這壞掉的油門,額外支付3元。

進入付款環節,又出了幺蛾子。不能單次付款,必須要先充值,最低的充值金額,是20元。余額想要退款,小程序後台是沒有退款按鈕的,甚至沒有線上人工客服按鈕,只能很old school式地撥打電話進行退款。

正如一位網友的調侃:“很好,互聯網經濟玩不起互聯網是吧?”

隨後,我還到了布吉,這一片數量最多的共享電動自行車品牌車身爲紅色,就稱爲“小紅“吧。

在付款方式上,“小紅”良心一點——可以單次支付。但也有騷操作——頭盔要單獨解鎖才可以用。

網絡上,不乏網友分享的在深圳騎共享電動自行車的被坑經曆,有人直呼“收費比打車還貴”。

這位網友是第一次使用,當快到小區門口時,電動車毫無預警地斷電了。當她把車子推到家門口想還車時,卻發現這裏已經超出服務區(即該款電單車可以騎行的區域),而最近的停車點距離自己的位置有8.6公裏。由于急著回家,她只好支付了共計15元的調度費和騎行費,但從出發地打車回家,大概只需要12元。

事實上,價格方面,我無法過多評論,因爲“小藍”和“小紅”,都沒能讓我騎著堅持到它們的計價器跳動。

因爲在騎行過程中,我並沒有感受到便利和乘風而行的快樂,只有一路的惴惴不安。

“隱患不少”

共享電動自行車,安全有保障嗎?

出門實測這一天的天氣是雨轉晴,但我的心情卻著實晴朗不起來。

首先給我使絆子的,是頭盔。

即便提前做好了共享另一個人頭油的心理准備,也爲隔絕頭盔的“濕氣”豪擲了3張Tempo紙巾,但萬萬沒想到,這頭盔這麽能“裝”,當我反扣之時,積水宛如傾盆大雨直接給我洗了半個澡。

行吧,姑且算是自己的大意了,但更重要的是,“小紅”的頭盔沒有見到CCC認證標識(全稱爲“中國強制性産品認證”,具有CCC認證的頭盔才能流入市場,如果沒有CCC認證的頭盔則被認定爲不合格、不安全的産品。)

衆所周知,在深圳,電動車必須上牌了才能上路。但根據我的觀察,南山科技園的“小藍”基本都是沒有上白牌的,“小紅”則是部分上了牌。那麽問題了,萬一遇上交警被罰,責任歸誰呢?

再來看看車子的其他硬件,在外觀上,“小藍”和“小紅”似乎是同一種車型——略微小的座椅、喇叭采用的是共享單車同款的“扭扭鈴”,行駛起來的時候,避震像個裝飾品,在不平緩的路面行駛顛得頭疼。

如果說這些都是小問題,那沒有後視鏡、沒有轉向燈按鍵、沒有速度顯示,簡直就是讓騎行“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沒有後視鏡,壓根不知道後面按喇叭的大哥,到底要從左邊過還是右邊走。

沒有轉向燈,我的每一次轉彎都在抓瞎,生怕撞上突然走出來的路人、機動車。

而“扭扭鈴”,在經曆了雨天後,就像“啞巴”,更像是個擺設。

騎個車騎出了做賊的“偷感”,也是沒誰了,也可能是我的道行還不夠吧。

/ 請問,此時此刻我該怎麽騎過去?

爲了測試共享電動自行車騎出運營區域後會不會立馬斷電,我還經曆了十分“社死”的瞬間。

當我小心翼翼地駕駛著“小紅”,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于抵達運營區邊緣時,車身的大喇叭突然毫無預兆地開始循環播報類似這樣一句話:“你已在運營區域邊緣,超出運營區域我會斷電哦!”

別問爲什麽是“類似”,因爲太過尴尬忙著掉頭回去“安全區”,導致大腦當機,實在沒多余內存記清楚說了什麽,只知道整條馬路的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都在看笑話似的看著我。一位從我邊上“超車”的外賣小哥甚至笑出了聲。

我心想:既然能有這麽大聲的音量,這要換成帶按鍵的喇叭,就能多增加幾分安全感了。慌亂地掉頭時,還因爲沒有後視鏡和轉向燈,差點碰到直行的機動車。

想起有網友說過自己剛騎行不到200米就被判定超出服務區,不知道當時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溫馨提示”,如果有,大概現場就能摳出一個三室一廳。

盡管目前的投放規模不大,但運維跟不上的情況已有端倪。

從百鴿籠地鐵站走出來,可以看到停放的電動自行車數量不在少數,不少“小紅”歪歪扭扭地被夾在其中,還有少數已經倒在地上,顯得十分淒慘。

在小紅的隔壁,還有另一個牌子的共享電動自行車。它們與小紅的遭遇差不了多少,有些行車鏈條已經生鏽脫落,還有一些外表塑料件損壞的,僅僅只是用軋帶簡單固定一下,並沒有得到及時維護。

即便是需要單獨解鎖頭盔才能使用,但部分“小紅”的頭盔已經不翼而飛,如果它會哭,一定會大喊:“還我盔來!”

雖然深表同情,但我想到的是,如果沒有其他可選,那麽“被迫”使用這輛共享電動自行車且沒有頭盔的“倒黴蛋”,會不會恰好某一次出現事故,就因爲缺少了這一個頭盔而受到性命危險。

事實上,即使就是放著不動,一樣會造成潛在的危險。

亂停放的共享單車已經成爲了家喻戶曉的“共享路障”,完全有理由相信,共享電動自行車的出現,只會是雪上加霜。

“已經夠多夠亂了”

深圳人,有共享電動自行車需求嗎?

事實上,共享電動自行車並不算多新鮮的事物,還很多其他城市稱得上已經融入了當地的日常。但在深圳,在這件事上,頗有爭議,正反兩方的聲音都有:

支持的人覺得共享電動自行車的出現,多了一個解決“最後一公裏”的選擇,長遠來說還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私人車輛數量的“狂飙”,利于統一管理。

“挺好的,不用自己買了,由每人一部電動車變成共享電動車,也減少有人非要把電池弄回家充電的安全隱患。”

“現在改裝車這麽多,推共享車然後慢慢控制私人車數量,應該能更好地管理和改善騎行環境吧。”

但從社交媒體上的討論來看,反對的人,則明顯占多數,當然這並不完全是共享電動自行車的鍋,深圳人只是苦電動自行車久矣。

根據統計,深圳電動自行車保有量高達500萬輛,從原關外到原關內,從城中村到CBD,都不乏電動車的身影。

人行道、地鐵口被密密麻麻的電動車堵住的場景不少見;走在街道上的人更是得時刻留意身前身後有沒有飛馳而過的騎手;若是遇見加裝雨棚的電動車,還得小心不被剮蹭到……種種亂象,讓很多深圳人直呼沒有“走路自由”。

由于非機動車道建設滯後等等原因,深圳的人車矛盾、路權爭奪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初,深圳非機動車道設置率是28%,但北京是95%,上海是90%,盡管近年來各個區都在大力推進打造“慢行系統”,新增建設非機動車道,但短板依然明顯。

在管理和相關法規方面,最近深圳也是出台了新規,調整電動車不戴頭盔處罰幅度,對于加裝雨棚等嚴重威脅行人安全的加裝行爲處五百元罰款,明確“一人一車”,電動自行車號牌有效期5年……

但要收到成效,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落實的力度更是至關重要。

“現下的混亂局面都沒有好的解決方案,共享電動自行車的加入,是否只會添亂?”這正是無數深圳人心中的擔憂和疑問。

應該不少人和我有一樣的疑問,深圳真的放開共享電動自行車了嗎?畢竟之前的態度一直都是禁止的。

致電深圳交通運輸局後,我得到的反饋是:這些車輛都是企業私自投放的,並沒有具備運營資質,屬于占道經營。

在文章寫完之前,我又收到了交通運輸局相關部門的回電。

工作人員告訴我:市政府已經出了政策下發到各個街道辦,正在執行對共享電動自行車企業的勸導回收工作。如果發現哪裏還有共享電動自行車,可以致電12345進行舉報。

圖文丨大壯

本文由深圳微時光原創發布

轉載需授權,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0 阅读:0

微光看社會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