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輕武”的明朝,朝廷忽視邊防,爲何戚繼光卻被派駐守薊鎮

卡門的事 2024-05-08 05:32:12

文|卡門的提琴

編輯|卡門的提琴

戚繼光是明朝著名的將領,他一生征戰南北,鞏固了明朝的邊防與海防。

在隆慶萬曆年間,戚繼光駐守薊鎮前後長達十六年,期間他做了許多的工作,修築空心敵台、修補城牆,組建車步騎營,增加火器的運用等等。

戚繼光在南方的抗倭鬥爭中,可謂是有勇有謀,成爲了蜚聲海內外的民族大英雄。

而在當時“重文輕武”的嘉慶時期,爲何戚繼光會被調往薊鎮戍邊?

中央政府局勢

隆慶初年,新皇帝登基,一改世宗朝的各項政策,新上任的內閣頗爲精進,重視北疆事務,爲北疆的政策更新以及新局面的打開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世宗駕崩。其子朱載垕繼承大統,即明穆宗。

穆宗本爲世宗最不欣賞與重視的一個皇子,生前也對其十分冷淡,然而命運弄人,偏偏是他最不喜歡的兒子成了他唯一的繼承者。

童年不受父皇的喜歡,所以他一直深居簡出,小心翼翼。

這樣不受父皇重視的成長環境使得穆宗一直沒有機會參知政事。

也因爲他對世宗的不滿意,在繼承了皇位後,他便下決心要去陳布新,改變世宗在世時一些不合理之處。

一是懲治前朝道士,罷黜齋醮。

方士王金,因爲擅長修煉丹藥,結識了陶仲文的兒子陶世恩,爲了加官進爵,他僞造假靈芝、假靈龜,向皇帝獻所謂的祥瑞之物,來討聖上的歡心。

又與陶仿、劉文彬等人僞造了長生秘籍以及所謂的護國兵策,還向皇上進獻丹藥。

因此,他們都各個先後入職太醫院。這次對他們的罪行進行了清算,他們一行人等統統被處死。

隆慶帝下旨削奪了邵元節和陶仲文的官爵和诰命,並且將他們的墓碑以及牌坊都統統毀沒了,還沒收了財産與田地宅子,隆慶帝還下令摘除了亭台的匾額。

二是平反冤案。

恢複了已故刑部右侍郎劉玉的名譽。

這些措施深得民心,也使得一些在嘉靖朝被壓抑的正直的大臣看到了重新出仕的希望,有利于新政策的展開。

布新則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整頓吏治。自徐階入閣以來,他宣布要改變以前的狀況,將權利離集中到皇帝身上,吏治要清明。

繼任的高拱以及張居正都是把吏治放在了第一位,加強官吏的考核任用。

加強邊防。自穆宗即位以來,中央就頗爲重視北部邊防,在對蒙古部族的策略上也開始改變,並著力加強北部邊防。爲明蒙關系的改善創造了可能性。

重視北疆事務的內閣

從前面的分析得出,相較于嘉靖皇帝專心齋醮,不問國事,導致嚴嵩專權誤國的惡劣情形,隆慶初年的政治形勢已經大有改善。

然而,據史料記載,穆宗是一位政事不甚勤勉且沉迷女色的皇帝,之所以隆慶朝各項事務都進展有序,就不得不說到本朝的幾位首輔。

徐階、高拱、張居正是隆慶朝三位頗有作爲的首輔,三人雖性格迥異,政見也各有差異,不過他們在對待北部邊疆事務的態度上是十分一致,都十分重視北部邊防,爲北疆的安甯積極地建言獻策。

徐階,字子升,松江華亭人。據《明史》記載,世宗一心修仙,不理朝政,嚴嵩父子權傾朝野,徐階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方面小心謹慎,不發表過激的言論,另一方面投世宗所好,擅寫青詞。

由此逐漸步入權利中心,最終利用修建萬壽宮一事成功擊敗嚴嵩,代替他出任當朝首輔。

徐階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其靈活的政治手段成功擊敗嚴嵩父子,成了當朝的首輔。

是一個值得學習與借鑒的經典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在這樣不利的社會環境下,徐階在各方面仍然恪守原則。

如國防方面,即使他的實力較弱,還無法與嚴嵩正面對抗,但在緊急情況下,他還是大義凜然,不畏強權。

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徐階起草的遺诏順應民心,爲新局面的打開奠定了基礎。

高拱,字肅卿,河南新鄭人,抛去他與徐階的個人恩怨不說,他在政治上還是頗有建樹,尤其重視北部邊防,影響深遠。

高拱十分注意儲備邊事人才,在他任吏部尚書期間,改革了兵政方面。

例如增加兵部侍郎的編制;從各邊境地區選取有用人才,便于把握當地情形;不可將貶斥之人發配到邊地任用,提高邊臣整體素質。”可見他對邊防事業是用心良苦。

此外,高拱非常重視邊疆將領的選任。

隆慶到萬曆年間,朝中軍政名臣人才輩出,譚綸、戚繼光、李成梁、王崇古、方逢時、俞大猷等人均是傑出的軍事人才。

雖然是時勢造英雄,但不得不說與高拱等人培養儲備邊材的政策主導有直接的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隆慶和議正是在高拱的積極奔走之下達成的,爲北部邊疆地區的安甯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張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居正爲人,颀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勇敢任事,豪傑自許。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測也。張居正通識時變,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這是《明史》對張居正的記載以及評價。

張居正于嘉靖中期入仕,此時,恰逢嚴嵩專權,他的政治抱負難以施展,曾抱病回鄉蟄伏了幾年。

後再次進京爲官,官場沉浮,他練就了自己的爲人處世之道,終于在隆慶末年當上了當朝的首輔。

張居正在位期間在吏治、經濟、軍事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給已現頹勢的明王朝注入了新的活力,國家的各個方面漸漸開始步入正軌。

張居正的改革提高了官員的行政效率,充盈了國庫,增強了邊防實力。這也是他被譽爲“宰相之傑”的原因所在,張居正是明朝最有成就的首輔大學士。

隆慶五年,在高拱、張居正的積極奔走下,促成了隆慶和議的簽署,我國北部漸漸進入和平期。

盡管如此,張居正還是對北疆事務傾入很多的心血:“居正對付鞑靼的計劃,是充實邊防,准備隨時出擊,同時利用一切機會,使鞑靼分裂……分而滅之的政策。”

張居正在位的數十年間北部邊防成績斐然。

這幾位相繼在位的宰相,除去極個別的個人問題,都可以稱得上是有才能、重經世、爲國家做出傑出貢獻的好官員。

他們的一個共同點是,關注邊防事務,積極建言獻策,尤其是在北部邊防上做了許多的努力工作。

薊鎮的邊防局勢

戚繼光是隆慶二年(1568年)北上薊鎮的,所以要想了解他任職之前薊鎮的情況,須從嘉靖朝開始梳理。

關于薊鎮的設立,明史有簡單的記載,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薊始稱鎮,此時,薊鎮沒有自己的將士戍邊,也沒有有利的地形可以憑借,因此它就成了明朝邊防的一個薄弱環節,經常被北方民族侵擾。

每每遇襲,只能調集其他地方的兵士前來應敵,常常是杯水車薪、捉襟見肘。

然而繼任的幾位總督,也曾發奮要修築邊牆,選將練兵。結局卻不如人意。

由于薊鎮的守軍兵力單薄且實力不強,薊鎮在嘉靖年間戰事不斷,人民苦不聊生。

從嘉靖十八年到隆慶初年,薊鎮幾乎是烽火連天日,經常遭到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而薊鎮的防禦幾乎無力抵擋蒙古騎軍的狂風驟雨。

北部遊牧民族先後以薊鎮爲突破口,深入中國腹地。

《明世宗實錄》有多則記載:嘉靖十八年(1539年),蒙古騎軍突破薊鎮李家谷,一直打到鐵門關,在當地掠奪牲畜、金銀細軟以及食物,與反抗的當地民衆發生戰爭,造成了傷亡。

薊鎮的指揮、總兵等人受到了懲處。

嘉靖二十九年(15450),薊鎮屬夷酋猛可犯邊,可見屬夷的態度也是時戰時服的,搖擺不定。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俺答汗突破薊鎮,一路打到京師門下,造成了嘉靖朝最大的一次邊患危機。

也是從這一次的危機開始,明朝的統治者以及大臣們才終于真切地感受了什麽是邊疆危機,才開始真正的重視起了薊州的邊防事務。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蒙古部落首領把都兒率領近十萬人從潘家口深入內地,進逼三屯營,對薊鎮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從以上的曆史記錄可以看出,北部蒙古族的勢力在這一時期十分的強大,而薊鎮的軍事防禦能力卻極端低下。

加之俺答連年求貢不得,而蒙古內部又急需內地的一些物品,所以戰爭不可避免。

在庚午之變後,當朝者也已經意識到了空前的危機感,所以一直都在尋找合適的人才戍守薊鎮,希望可以改變薊鎮的頹勢,擔當起保衛京師的重大職責。

薊鎮連年失事,戍守薊鎮的官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牽連。

例,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處決了建昌侯張延齡、總督薊遼兵部右侍郎胡守中等人。史料載,胡守中冒領了修築邊牆的銀兩,擅自出口外采木。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薊州巡都禦史王汝孝、總兵羅希韓、副總兵盧钺被充軍。

總督薊遼右都禦史王忬及中軍遊擊張倫被斬。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薊州總督楊選被斬,妻子遭流放。

諸多的官員都因戰事失利而受到牽連,不得善終。

因爲薊鎮駐守軍官的悲慘結局,所以薊鎮成爲了一個是非之地,幾乎無人願意接手這一地區,由此可見,薊鎮的邊防已經敗壞到不得不收拾的地步了。

薊鎮連年戰事,連年失事,守城將士毫無抵抗力,任內文武官員大多不能保全自身,軍心渙散。

到隆慶五年間,薊鎮的局勢漸有改變。

因爲隆慶帝登基後,對邊疆的政策趨于緩和,到隆慶五年,和議達成後,宣府大同以西,烽火漸熄。

所以薊鎮所面臨的敵人就少了許多。雖然當時薊鎮所面臨的敵人勢力不算大,然而薊鎮的防禦能力太弱,經常會讓他們有機可乘,邊境甚不安甯。

明史有一段這樣的評價:“世宗威柄自操,用重典以繩臣下,而弄權者借以行其私。于是闒冗廢職之徒事敗伏辜,而出力任事之臣亦中危法受戮,邊臣不得自展布,而武備隳矣。”

這樣評價是頗爲中肯的,薊鎮的危局絕不能僅僅歸罪于守城將士們的無能,更是在于皇帝昏聩,大臣專權,對邊臣不給予信任,他們多因一些小的失誤遭到懲處,所以邊將更是畏手畏腳不敢作爲,明朝的邊防就難以有所成就。

因此,薊鎮的危局持續了幾十年都難有轉變,一直影響到京師的安甯,成爲朝廷的心頭大患。

0 阅读:3

卡門的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