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懸念落地了,雷軍和小米汽車,“退訂”成了隨後的小難關

無冕財經 2024-03-29 16:44:45

本文由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原創發布

作者:方斯嘉

編輯:陳澗

設計:岚昇

小米汽車的定價,吊足了觀望者的胃口。

直到3月28日晚的發布會,雷軍一如既往侃侃而談,在講了約2個小時後,公布了小米SU7的售價。3款車型,分標准版、Pro版、Max版,售價區間爲21.59萬至29.99萬元。

發布會現場,北汽集團張建勇、長城汽車魏建軍、蔚來汽車李斌、小鵬汽車何小鵬和理想汽車李想等人出席。

小鵬P7i被視爲小米SU7的直接競品,何小鵬在現場的一舉一動,顯得玩味十足。期間,何小鵬一張面露微笑,手拍大腿的截圖被廣爲傳播,被調侃“有點慌了”,在發布會未結束時,他還提前離場了。

▲何小鵬與李斌相鄰而坐,網友對照片進行而創。圖片來自網絡。

小米于去年年末在北京舉辦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留下了價格懸念。

去年12月,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李顔偉表示,小米汽車如果定價在25萬至35萬元區間,是爲華爲、蘋果手機用戶造車,是“背叛了‘米粉’”。

“小米要賣到華爲的價格,那就失去了原有的‘米粉’。”一些類似聲音出現。

雷軍在小米汽車的定價上很難。一方面,小米長期以低價策略占領市場,收獲一波粉絲,小米汽車也想複制類似神話。另一方面,小米汽車又想殺入中高端市場,不僅面向“米粉”,更想吸引“果粉”“花粉”,這也意味著,小米汽車不能太“廉價”。

目前,售價已定,更重要的是,SU7能否經受市場接下來的檢驗。

據小米汽車稱,其4分鍾大定即破萬輛,7分鍾大定破2萬輛,上市27分鍾,大定量達5萬輛。不過,發售第二日,小米便出現退訂風波。有消費者稱,“聽了雷總一席話,腦子一熱下了訂單,想著有7天時間考慮,就先定著。”但次日發現,5000元汽車定金無法退款。

小米方面回應稱,“一旦訂單鎖定,車輛將進入生産階段,配置無法再修改,定金不退。此外創始版現車配置已經鎖定,消費者在支付2萬元定金後,即鎖單。”

卷入車企競爭後,退訂風波恐怕只是雷軍的第一個小難關。

臨時決定降價3萬,雷軍很糾結

發布會上,雷軍說,“造車三年來,我最大的感受是,造車實在是太難了,連蘋果這樣的巨頭都放棄了。”他還強調“小米SU7是50萬以內最好看的車”。

小米原本定價想在23.9萬至35萬區間,直到發布會前一日的晚上7點,雷軍提出,“比特斯拉便宜3萬行不行?”他說,“便宜3萬,是對‘米粉’的誠意。”

▲小米SU7頂配車型價格爲29.99萬元。

降價的目的是爲了促銷。“頂配我們最早定價35萬,35萬也是虧的……我們先降下來,這車這麽好,大家肯定一狠心一跺腳就買了。”

發布會前,網友調侃道,“9.99W-14.9W是雷神,14.99W-19.9W是雷總,19.99W-24.9 W是雷子,24.99W-30.99W是避雷。”

從市場反應看,在去年底,大部分“米粉”對小米汽車的預期是10萬元級別。一位長期關注小米的消費者,在看完12月的發布會後對無冕財經表示:“覺得應該是要20多萬,但售價要是15萬左右,立馬沖。”

對小米而言,卷入無休止的價格戰並不是最優選,但失去價格敏感的“米粉們”,對小米的損失很大,這也是定價難以決定的原因之一。

期間,雷軍放言,“不要喊9萬9,是不可能的,14萬9也不用講了”,“小米SU7定價確實有點貴”。

直到28日晚,小米汽車公布定價“21.59萬至29.99萬元”,一些“米粉”稱,“比預期整體便宜了5萬”。

這明顯是小米擡高預期的營銷策略,小米還是賣手機的那個小米。

在4月30日之前下定,小米承諾會贈送車載智能冰箱、豪華音響、真皮座椅,共計價值1.6萬元。購買基礎版21.59萬,再扣去“大禮包”的售價,價格就成了19.99萬元了。

當然,也有“米粉”稱,還想等9.9萬的紅米汽車。

有觀望者表示,“理性看,21.59萬元的小米汽車有一定性價比,但可能不太適合‘米粉’。第一代‘米粉’的年齡大概在30至40歲,可能更傾向SUV。”

一位長期關注小米手機的人士表示,小米手機第一代也是稱虧本賣,且小米善用營銷策略,懷疑當晚“大爆”的訂單,也是小米饑餓營銷的手法。

定價從20至30萬,雷軍其實很糾結。

他既想用“虧本銷售”策略挽回“米粉”,拿下第一批用戶;又想殺入近30萬的市場,用品質和技術取勝,再推出新車。

小米汽車對外表示,短期的內部目標是,小米SU7進入純電豪華轎車單款産品前三名,長期規劃上,小米的目標是在未來15至20年成爲全球前五的汽車品牌。

小米汽車面臨的壓力不少

雷軍的野心大,壓力也大。在此前網上流傳的照片中,雷軍似乎“憔悴”了不少,被評價“造車比造手機,壓力更大”。

▲網上流傳雷軍變憔悴的照片。

在2021年3月官宣造車時,小米對外稱,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將達到100億美元。2023年末雷軍曾向央視透露,小米首款車型投入3400名工程師,研發費用超過100億元。

2023年財報顯示,小米研發開支由2022年度的160億元增加19.2%至191億元,主要是由于與智能電動汽車業務及其他創新業務相關的研發開支增加所致。

雷軍稱,小米汽車2024年研發投入預計240億。

即使在發布會上,雷軍強調小米有足夠的現金儲備應對未來五年競爭,但依然難掩手機業務下行的壓力。據年報顯示,小米2023年智能手機業務收入爲1574.61億元,占總收入的58.1%,較上年同期1672.17億元同比減少5.8%。

從這個角度看,小米汽車需要成爲小米另一個造血源頭。

除了龐大的資金消耗壓力外,開年以來,小米密集搭建線下銷售網絡,實行的策略與新勢力相似。

一個細節是,小米對比亞迪背景的人並不“感冒”。據“科技每日推送”,有比亞迪銷售給小米汽車投簡曆,HR回應,“小米暫時沒有考慮比亞迪的夥伴”,並表示,“小米目前看蔚小理、特斯拉、高合、路特斯的小夥伴”。

業內人士指出,“因爲銷售模式不同,新勢力不太喜歡傳統汽車銷售。直營模式需要願意花時間給用戶種草,傳播品牌。”

據了解,“小米之家”全國首店亮相北京王府井東方新天地,小米汽車在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29座城市,59家小米門店首發,首批門店以廣東省最多。

據新浪科技探訪,“小米之家”全國首店達到了795.5平方米,這家門店附近分布著蔚來、路特斯、凱迪拉克、仰望等衆多高端汽車品牌的門店,顯現出小米汽車的高端化野心。

打通銷售之外,小米汽車需要解決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量産。

3月15日,雷軍發文再次強調:“小米SU7發布即交付,交付即上量。讓朋友們盡快開上心儀的SU7。這樣的節奏,在國內同行中,算得上OK吧?”

此前規劃顯示,小米汽車工廠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占地面積接近72萬平方米,年産能爲15萬輛,2023年6月竣工;二期計劃2024年動工,2025年建設完成。一期工廠相關廠房已于2023年6月通過驗收。

據雷鋒網,小米計劃今年3月量産約4000台,4月底完成産能爬坡,今年上半年可以完成3萬輛交付,計劃2024年量産約7萬輛。

據小米官方發布數據,上市27分鍾,小米汽車大定達到5萬台,這對現有産能有不小的壓力。

雷軍的野心不止于小米SU7

雷軍曾在《小米創業思考》一書中談及小米造車的原因:小米造車的出發點不是基于造車的必要性,而是努力找不造車的理由,否定了所有理由,戰略上判斷需要造車才決定入局。

既然拔高到戰略高度,雷軍的目標便不只是一台轎車。

3月25日,雷軍在其微博賬號上回應了爲何小米首款車是轎車的問題,他說,“轎車市場占據了重要的份額,和SUV市場一樣,約占市場份額的一半。在燃油車領域,BBA‘34C’的銷量就非常大。”

“很多人在交流時都在尋找一款既好看、好開,又具備先進智能座艙和駕駛的車型,這正是小米SU7的機會所在。”

這就是售價21.59萬至29.99萬元小米SU7的造車初心。

另一個迹象是,小米正准備與其他車廠聯合造車。據“汽車之家”消息,小米生態下的智米科技,即將與奇瑞新能源iCar合作開發一款純電硬派風格SUV 。

在此次合作中,智米負責産品定義、造型設計,奇瑞則負責生産制造、供應鏈成本控制,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

預計新車定價在10萬元左右,將于2024北京車展正式亮相。

工商資料顯示,北京智米科技有限公司的最大股東爲劉德,持股比例高達95%。劉德是小米科技的聯合創始人,現任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集團組織部部長,並曾深度參與小米汽車的相關工作。

3月15日,智米科技對外回應稱,“智米科技是小米生態鏈企業,2021年起智米CEO蘇峻博士個人組建創業團隊,啓動造車項目。”該公司亦強調,智米科技與該造車項目無股權和運營關聯。

不過,該微博在不久後被刪除,在智米科技微博已檢索不到。

▲智米科技微博消息,目前已被刪除。

這可以理解成,小米生態鏈聯合其他車廠造車的計劃,並非不可能。

一邊推出中端價位新車,一邊又聯合其他車企造車,其中信息量很大。

只能說,雷軍的目標並不只是一個車廠,而是類似華爲一樣,編織出一個小米汽車生態鏈。上述智米與奇瑞的合作,或許可以對標“華爲 HI 模式”。

據“車棱”指出,華爲想做的,是汽車界的黑盒供應商。靠技術拿走最豐厚的利潤。所謂黑盒就是,核心技術由自己掌握,但具體技術細節不給分享。

這何嘗又不是雷軍想做的事情?

據《賽博汽車》不完全統計,自2021年9月以來,小米集團和順爲資本累積投資了近50家汽車領域內的企業,涵蓋傳統零部件、先進制造、三電、芯片、補能、智能化軟硬件等方面。

不過,華爲爲了跑通HI模式,推出問界,打響了口碑。那麽,小米SU7能否打通第一步,則至關重要。

即使是“米粉”,也對小米汽車抱有質疑。一位“米粉”表示:“我使用小米産品多年,但電動汽車的容錯率太低了。我認爲小米做車是戰略錯誤,不應組裝一個‘保時米’在紅海中撲騰,而應該做中國的‘波士頓動力’。”

更多“米粉”在保持觀望情緒,等待SU7的市場口碑。畢竟小米營銷力很強,但産品力仍有爭議。

1 阅读:214

無冕財經

簡介:新聞無價,只爲“互聯網+轉型,創業,投資”案例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