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爲何才女輩出

大道知行 2024-04-06 16:04:01

宋朝是才女輩出的朝代。李清照是才女,自不待言,此外如朱淑真、吳淑姬、賀羅姑,都是才女。陸遊的母親唐氏自幼傾慕秦觀詩詞,可見她也是才女。王安石的妻子吳瓊能填詞,能寫一手好文章,更是才女。王安石還有一個女兒,嫁給了老同學吳充的兒子吳安持,過門之後,想念家鄉,寫過這樣一首詩:西風不入小窗紗,秋意應憐我憶家。極目江山千萬恨,依前和淚看黃花。詩風清麗可喜,可見也是一個才女。

才女不是天生的,一個女孩無論智商多高,如果沒有人教她讀書識字,絕對不可能成爲才女。當然,男孩也一樣。

李清照之所以能成才女,是因爲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父親李格非是散文名家,寫過脍炙人口的《洛陽名園記》。作家父親培養作家女兒,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甚至可以說天經地義。

陸遊的母親唐氏之所以能成才女,也是因爲良好的家庭教育。陸遊的姥爺唐介是宋仁宗時著名的谏官,跟包拯交情莫逆。陸遊的舅姥爺晁補之是蘇東坡的學生,能書畫,善詩詞,北宋後期有名的才子。晁補之與秦觀同爲蘇轼門生,唐氏愛讀秦觀詩詞,應該就是因爲舅舅晁補之的介紹。

王安石的妻子和女兒之所以能成才女,更與好家教分不開。妻子吳氏出身于臨川望族,女兒當然更不用說,那是大政治家兼大學問家的女兒。

事實上,王安石的三個妹妹也都能寫詩。“草草杯盤供語笑,昏昏燈火話平生。”就是他的大妹寫下的佳句。推根溯源,還是因爲王家世代書香,家教優良——王安石的祖父王用之和父親王益都是進士,極其重視子女教育。

總而言之,宋朝才女之所以成爲才女,主要是因爲家教,而不是因爲學校。因爲在那個時代,無論是官辦的太學、府學、州學、縣學,還是民間的私塾和半民間的書院,都是不收女生的,否則李清照身爲京官之女,完全有資格與夫君一起入太學,也用不著讓趙明誠每月兩次請假回家了。

女生不能入學,一是因爲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二是因爲“男女之大妨存焉”,怕男女同校有傷風化,三是因爲女性不能做官(最多只能在宮裏做女官),家長們失去了送女兒上學的動力。

宋朝家長重視培養孩子的背誦能力,五六歲的孩子,肯定貪玩,肯定對佶屈聱牙的古文經典不感興趣,你讓他背書,他背著背著就溜出門玩耍去了。怎樣才能讓孩子專心學習呢?這些家長的辦法簡直絕了:找一只大小合適的竹籃,把孩子和經書打包塞到籃子裏,再把籃子吊到高高的樹上去。孩子背累了想玩耍,從籃子裏探出小腦袋往下瞧,哎呀媽呀,下不去啊!哇哇哭兩聲,大人不理,只好繼續學習。

小孩子記憶力好,理解力不行,只要加強訓練,完全有可能將幾本經書背到滾瓜爛熟的程度。但是如果想要口占詩賦或者文武雙全,那就必須具備驚人的天賦,天資普通的孩子再怎麽強化訓練都不行。

有鑒于此,背誦就成了宋朝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用宋高宗的話說:“朕自即位以來,童子以誦書推恩多矣。……向有萬頃,自言能詩,嘗指金唾壺命題試之,筆擱不下,蓋出其不備耳。”自從高宗即位以來,大部分神童展示的才能都是背書,並沒有別的本事。曾經有一個名叫萬頃的孩子毛遂自薦,說他會寫詩,高宗指著黃金痰盂讓他寫一首,他一個字都寫不出來。這種孩子大概只會“寫”一些精心准備過的詩,碰到臨時命題,他就歇菜了。

◎本文原載于,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