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有人拿一場敗仗批評粟裕,陳赓火了:說他不會打仗,那誰會?

洞鑒五千年 2024-03-18 10:59:24

在很多人的印象裏,粟裕是一位儒生形象的人,渾身散發著書生氣,但其實他是一把令敵人膽寒的“利劍”。

粟裕是我國的開國大將,在他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中屢立戰功,是毛主席十分喜愛的一員猛將,也是衆人紛紛豎起大拇指的人。

在新中國成立後,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位列十大將之首,成爲“共和國第一大將”,可見他的能力是被衆人認可的。

粟裕在戰場上的時候,完全是一位大將,他一生南征北戰,馳騁沙場,出生入死,是我國一位不可多得的將領。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曾經評價粟裕:“是一位能堪當大任的有軍事知識之人。”

當年毛主席將開辟蘇南抗日根據地的任務交給他,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粟裕一開始很愁,後來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除了這些外,粟裕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他在戰場上的成績,這是令所有人都敬佩的點,因爲經常打勝仗,因此被稱爲“常勝將軍”。

但值得注意的是“常勝將軍”也有打戰敗的時候,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畢竟這是戰爭,不過過家家。

在1947年7月30日,粟裕帶領著華野不得不撤退,這意味著辛苦打下的江山要被國民黨奪取,但不撤退會導致大量的傷亡。

面對這個問題,粟裕知道自己不能拿戰士們的性命開玩笑,便只能發出撤退的命令,後來這件事情成了粟裕心裏的一個刺。

可以說,此戰的失利對于粟裕的打擊是最大的,因爲這距離粟裕上一次的高光時刻僅過去不足兩個月,很多人開始質疑他。

後來粟裕主動給黨中央發報,承擔戰局失利的責任,請求黨中央給予處分。

得知此事的陳赓不斷地安慰粟裕,認爲戰敗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後來在陳赓的勸說下,粟裕才逐漸走出這段回憶。

然而原本這件事情過去了,但不料後來竟然被有心之人拿這件事情說事,當時粟裕本就不是愛說話的人,于是導致了一些後果。

在1958年夏季,隨著一場突如其來的軍內批判,直接影響到了粟總長,粟裕直接被免去總參謀長的職務。

在當時的軍委擴大會議上,剛開始有人說粟裕是“極端個人主義”,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粟裕擅長鑽研卻不愛溝通,因此會讓人誤會。

面對這些言論,粟裕雖然試圖辯解,但他的言論很快被別人“打壓”,隨後有很多人開始批評粟裕。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始終沒有說話,他就陳赓,他是了解粟裕的,知道這些言論毫無根據,然而本不願說話的他,後來因一句話被惹怒。

隨著會議的進行,有心之人借著解放戰爭期間的個別戰役去批評粟裕,說粟裕不會打仗,47年的南臨戰役,華野部隊傷亡極大。

聽到這話,煩悶的陳赓終于坐不住了,他憤怒地拍著桌子:“你說他不會打仗,那誰會打仗呢?”

聽到陳赓這麽說,在場的人便不敢說話了,陳赓之所以敢這麽說,是因爲他知道粟裕是一個打仗厲害的人,不能用一場敗戰去評價。

更尴尬的是那個說粟裕“不會打仗”的人,他也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便坐下不再說一句話。

盡管陳赓幫助粟裕說話,但大環境沒有改變,後來在軍委擴大會議期間,粟裕被迫做了多次檢討,才勉強渡過難關。

在此事過後,粟裕過起了低調的生活,也再沒受到大的沖擊,或許只有這樣他才能保全自己。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