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一國民黨中尉被捕,卻並未被槍決,只因幫戴安瀾做了一件事

奇葩曆史觀點 2024-03-30 09:12:31
前言:

1950年,雲南和平解放,雲南人民迎來了光明,那些做盡壞事的國民黨軍官也將迎來最終審判。當時,一個在軍官站教軍官們古漢語的國民黨中尉也被逮捕了起來。

見到有下級軍官被拉出去槍斃,中尉覺得自己命不久矣,心裏不禁哀傷起來。然而過了許久,他沒有等到預料的審判的消息,卻等來了勞改大隊長和藹地問他:“你會木匠嗎?我們勞改大隊就少木匠嘛!”

能得到如此寬待,中尉也不知爲何會饒了他,思來想去,他認爲這一定與戴安瀾將軍有關。

戴安瀾以身報國

要說在國民黨將領中能受到毛主席、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最高評價的是哪一個,戴安瀾將軍必定榜上有名。然而,天妒英才,戴安瀾將軍赴緬作戰,卻帶著無盡的遺憾犧牲了。

1942年,日軍侵犯緬甸,自南向北分三路進擊,對此態勢,中國遠征軍第六十六軍、第六軍和第五軍入緬配合作戰。其中,第五軍既要抵禦正面之敵,又要策應東西兩路,因而任務最爲艱巨。

其實,在這之前,戴安瀾所帶領的部隊第五軍200師就已經到達雲南中緬邊境,一邊訓練一邊待命。

在這裏,戴安瀾與家人度過了一段無比歡樂的時光,但也是最後一段幸福時光。戴安瀾的長子戴覆東回憶:“父親走的那天早晨,我們全家人去送他。他坐在車裏,還朝我們招了招手,可從此他就離開了我們。”

200師作爲入緬的先鋒部隊,肩上的任務極其重要,蔣介石曾親赴緬甸北部召戴安瀾交談。

蔣介石要求200師一定要爲遠征軍開一個好頭,這樣才能爲後續部隊的進入提供安全的行動環境,因此首先要攻打的臘戍、平蠻納和同古。

然而,即便是蔣介石如此重視,戴安瀾仍舊心事重重,因爲此時中國遠征軍已經失去了作戰先機和布防時間,再加上緬甸和英國的淵源、日本的從中作梗,緬甸民衆對中國遠征軍采取敵視態度,軍隊行軍十分困難,想要有個好開頭簡直難上加難。

可戴安瀾的憂慮並沒有被最高層所重視,他也只能做好了殉國的准備。

1942年,3月18日,戴安瀾從截獲的日軍文件中得知,日軍第五十五師團主力正在向同古開進,但同古此時只有200師死守,援軍還在一千公裏之外。

意識到此戰艱難,戴安瀾寫好遺書,做好了戰死的准備。

第二日,天剛剛亮,兩倍于200師的日軍五十五師團洶湧而來。戴安來帶頭立下“誓與同古共存亡”的遺書,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爲了打破200師對同古的防守,日軍采取了正面強攻、空中轟炸、放賭氣等招數。最可惡的是,他們將俘虜來的中國士兵驅趕在部隊最前面,並讓他們喊出“不殺同胞”的口號,用來動搖200師的軍心。

但無論日軍使出什麽陰謀手段,200師全體將士視死如歸,雖傷亡慘重,仍堅守不退。

200師與敵人整整苦戰了兩天,終于受到了杜聿明下達撤退的命令,只因英軍在沒有通知中國友軍的情況下就撤退了,導致同古的側翼暴露給日軍。爲了保存實力,中國遠征軍只能出此下策。

在此戰役中,200師共傷亡約2500人,殲滅日軍約5000人。如此可見,200師雖然沒能夠守住同古,卻給了日軍一次重創。

同古戰役的結果讓蔣介石很滿意,他立即下令讓遠征軍再接再厲,獲得平蠻納會戰的勝利,進而收複仰光。

如果按照當時的部署,中英軍隊聯合起來阻擊和消滅日寇,然後進行反攻是非常有可能的。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英軍掉了鏈子。

自從英軍與日軍交戰開始,英軍就節節敗退,爲了自己不被消滅,英軍幾次三番讓中國遠征軍改變原先路線援助他們。幾次下來,英軍徹底喪失了作戰的信心,故而向印度撤退。

由于沒有英軍的配合,平蠻納會戰無法進行,只得放棄。而就在這時,英軍又向史迪威提出,要200師去緬甸西部的喬克巴消滅那裏的3000日軍。

考慮到臘戍才是防守的重點,戴安瀾極不願意去喬克巴,然而命令已下,戴安瀾只能分派出兩個團去喬克巴。

可就當200師兩個團到達喬克巴時,卻並未發現日軍,他們立即掉頭向東。但一來二去已經耽誤了許多時間,日軍大部隊已經朝著臘戍前進。

4月底,臘戍失守,遠征軍回國的道路被切斷,中國遠征軍只能進入野人山尋找回國之路。

5月中旬,200師在通過歸國途中最後一條公路時被日軍包圍,戴安瀾帶著將士們奮力抵抗,不幸被子彈擊中。然而,由于當時沒有急救包,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戴安瀾最終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背戴安瀾遺骨回國

新中國成立後,一位叫張家福的老人出現在大衆眼前,因爲他就是當年背戴安瀾將軍遺骨回國的戰士之一。從老人的口中,人們才了解了那段艱苦的歲月。

張家福祖籍是四川省雲陽縣龍重鄉的涼水井村,父親張傳人只是一個農民,送不起他去上學。幸而張家福有一個當醫生的外婆,有些家底,所以在他8歲那年,外婆將他送去了學堂。

19歲時,張家福在當地當小學老師,後來在龍重鄉黨書記員,管理戶籍。當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張家福再也無法安靜生活,選擇了參軍。

由于字寫得好,張家福在四川重慶的軍官總隊當了一名少尉文書,三年後,張家福升成了中尉軍官,在軍官訓練隊政治部工作。

在張家福的參軍生涯中,成爲遠征軍是他一生當中最榮耀、又難以忘記的歲月。老人回憶,當被日軍包圍的時候,200師的全體軍官就已經做好了以死報國的決心。

戴安瀾腹部中了三槍,頓時就陷入了昏迷當中。因無法背著,戰士們就用樹枝當擔架,把戴安瀾放在擔架上,希望把他背回國。

但沒有過多長時間,戴安瀾將軍就沒有了生命體征,戰士們哀嚎聲一片。爲了讓戴安瀾將軍的遺體平安回國,戰士們自發組織起隊伍輪流背著遺體行軍,張家福就是其中之一。

因爲天氣炎熱,不久戴安瀾的遺體就開始流膿水發臭,一路上,戰士們都把軍裝脫下來裹在將軍的身上。那些軍裝什麽軍銜的都有,有士兵的,有尉官的,也有校官的。

當帶著戴安瀾將軍的遺骨踏上祖國土地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放聲大哭起來,他們終于回來了。

來到雲南省騰沖縣,縣長張問德帶領全縣父老鄉親沿街而跪,迎接200師全體官兵。走在隊伍行列中,張家福當即下定決心,爲了親愛的祖國,他還要上前線,和外國的侵略者血戰到底。

1942年10月,美國政府向戴安瀾將軍頒授懋績勳章一枚,戴安瀾將軍成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葬禮上,挂著當時中國兩位最高領袖爲戴安瀾親撰的挽聯,一幅是蔣介石的挽聯,一幅是共産黨領袖毛澤東的悼詞。

戴安瀾將軍下葬後,張家福又上了戰場,直到日本投降,他才隨部隊退了下來,到當時一個軍官站教軍官們古漢語。

1946年,張家福和一位石屏姑娘結了婚,雖然兩人相差20歲,但育有一兒一女,感情非常好。

1950年,雲南和平解放。第二年,張家福就被人民解放軍逮捕了。那時,他的軍銜是中尉,看著每天都有下級軍官被拉出去槍斃,他想哪一天就會輪到他。

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等來的不是審判,而是勞改隊隊長的一句親切問候。勞改隊隊長問他是否會木匠,說勞改大隊就缺一個木匠。于是,張家福前半生和日軍血戰,後半生建設新中國的木匠。

後來,張家福從一個管理者口中才得知,他當年之所以沒有受到審判,是因爲他的手上沒有沾染過人民的血,而且他還是背回戴安瀾將軍遺骨的功臣。

2 阅读: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