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借母親3萬創業,成功後還款900億,因一碗粥給北大捐10億

寶寶說過去 2024-05-13 02:49:41

作爲北大的一名優秀畢業生,他多次創業失敗,生活幾乎陷入谷底,然而在沒有任何人願意繼續相信他的情況下,其母親還能爲他拿出壓箱底的三萬元老本供他繼續創業。

誰都沒有想到,正是因爲這來之不易的三萬元,他成功了。不僅如此,他還在事業有成後大手一揮,直接還了母親900億元。與此同時,爲了報答當年母校的恩情,他更是捐款10億。

他到底是誰?在他的身上發生過怎樣的故事?究竟是什麽樣的恩情能讓他如此回報?

不易的求學

這個人名叫李永新,雖然提起他的名字大家可能會感到陌生,可是只要提到他的企業那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詳。

李永新就是中公教育的創辦人,作爲中國幾大機構之一,中公教育對從學生年代走過來的人來說,可以說是極爲熟悉的老朋友了。

而創始人李永新,雖然如今的他已經功成名就,受人敬仰了。可是沒有人會想到,曾經的李永新竟然經曆了那麽一段艱難的時期。

1976年,李永新出生在吉林通化,因爲家裏孩子多,父母也只是一般的職工,所以一家人的生活費難免有些拘謹不夠用。

爲了省錢,李永新的衣服都是撿哥哥剩下的,有的破了洞,母親就會給他縫一縫,然後接著穿。

在李永新的記憶裏,他的童年幾乎沒有穿過新衣服,偶爾一件新衣服還是店裏打折的斷碼促銷的。

因爲家裏條件比不上別人,父母們就格外盼望著李永新他們能有出息,給家裏爭點氣。

所以,從剛開始上學的時候,李永新的父母就總在他們耳邊念叨,好好學習,不要攀比。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李永新就懂事的特別早,他很小就認清了家庭的現狀,也明白父母對他們的期盼。

所以在上學之後,李永新便開始了瘋狂的學習。有時候小夥伴玩耍的時候會叫上李永新,可是只要是沒寫完作業,那李永新肯定不會去。

因爲對自己嚴格的要求和極強的自制力,李永新的學習從來沒有落下過,從小學到初中一直是班裏的前幾名。

憑借著優異的中考成績,李永新考上了縣城第一的高中。

高中離家較遠,不能再繼續回家吃飯了,李永新只好自己帶錢在食堂買著吃。

家裏學生多,本來日子就過得緊巴巴的,現在李永新的學費和生活費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雖然李永新的父母總是對他說:“孩子,在學校千萬不要餓著自己,吃點好的,高中學業重,別不舍得吃飯傷了身體。”

可是懂事的李永新還是將自己的餐標規定爲一個素菜,兩個饅頭,省下來的錢就用來交資料費,父母問起的時候李永新總是說自己吃的很好,不用他們擔心。

艱難地高中三年終于過去了,李永新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發下來的那一刻,李永新覺得一切都值了。

李永新看著錄取通知書上的四個大字,想象著自己踏進校園的樣子,心中止不住的激動和期待。

一碗粥的情義

轉眼間,到了要入學的時間,可是李永新家裏卻見不到喜悅,每個人都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

原來,因爲四個孩子上學,家裏微薄的積蓄已經被花光,現在更是連李永新的學費都湊不出來。

爲了不耽誤兒子的學業,李永新的母親又一次厚著臉皮去到了自己妹妹家。妹妹一看姐姐過來,立刻就明白了她的目的,沒等姐姐多說,就將三千元放到了姐姐手裏。

李永新的小姨握著李永新母親的手說:“再怎麽樣也不能不讓永新讀書,孩子好不容易走到今天,咱們可不能給孩子掉鏈子。”

就這樣,李永新拿著左拼右湊的學費,坐上了前往首都的火車。

進入大學之後,李永新也絲毫不敢松懈。他明白大學不過是開啓自己人生道路的大門,要想真正成功,哪一步都不能出錯。

每天都是天剛亮,宿管阿姨剛把門打開,李永新就第一個沖了出去。他總是會去食堂打上一碗免費的粥,配上三毛的小菜,這樣就解決了自己的早餐。

用過早餐之後,李永新不敢多做停留,立刻就去了圖書館。

沒課的時候,李永新能在圖書館待上一整天,中午吃飯也只是買個餅,三下五除二的吃完就又回去了。

這樣的日子,李永新持續了整整四年。那個時候,李永新每個月只有100多元的生活費,靠著這一點生活費吃飯完全不夠。

爲了讓自己吃飽,李永新便把早飯,晚飯全部換成了食堂裏免費的粥和小菜,只有中午一頓自己買著吃。

每天重複相同的飯菜確實會讓人乏味,可是對李永新來說,雖然口味單一了,卻成功解決了他生活中的窘迫,讓他不再每天爲生存發愁,也給了他更多學習的時間。

大三之後,李永新的同學都開始朝著目標努力,有的在准備考研,有的則打算出國留學。

對于李永新來說,這兩個選擇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趕快賺到錢扭轉家裏的經濟,讓父母可以盡快的安享晚年。

所以,在大四的時候,李永新決定自己當老板了。學習行政管理專業的李永新知道,靠著給別人打工,一輩子都不可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通過充分的考察市場,李永新發現,當下的中國市場尚未飽和,他仍有很大的機會創業成功。爲此,李永新找了幾個同學合夥,開啓了他初次創業之路。

通過研究國家的新招生政策,李永新嗅到了裏面的商機。在李永新畢業的那一年,也是國家擴招高校人才的一年。

原本不到一百萬的招生名額一下子擴招到了150多萬,直接擴招了三分之一。而這也就意味著,大學生這一群體是一塊很大的蛋糕,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李永新果斷地把創業方向調整到大學生身上,打算利用自己國內頂尖高校畢業生的身份創辦一家素質教育公司。

李永新的想象很美好,他幾乎確定自己會成功,可是創業那有一帆風順,現實還是狠狠地打了他的臉。

艱難地創業

不得不說,李永新很有商業頭腦,他們的項目被很多公司看好,短短兩個星期,已經拉了三十萬的投資。

有了這些投資之後,李永新本以爲自己可以大展身手了,可是事實跟他想的卻大相徑庭。

因爲投資者出了項目的大部分資金,所以掌握了極高的話語權,項目的走向一直被他們所操控。

沒有實權,李永新的建議一直遭到否決,也沒有執行者聽從他的想法。最終看清現實的李永新和投資者不歡而散,他的首次嘗試也宣告失敗了。

後來,不情願就此止步的李永新向朋友借了三萬元錢,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創業。這次,他把目標放到了複讀生這一群體身上。

爲了打造機構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複讀生報名,李永新花重金請了許多國內知名的高考教師。

這一辦法確實管用,有很多學生正是奔著強大的師資而來。可是這些老師並不接受長期固定任職的工作模式,只上了三個月的課之後,老師們就都離開了。

雖然李永新找好了接班的老師,可是效果卻大不如前,有的學生因爲換了老師也覺得沒必要再待下去了,直接申請了退學,這次創業還是以失敗告終了。

經曆了這些之後,李永新充分分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他認爲,主要問題其實出現在了方向上。

李永新一直從事的其實是傳統的教育,以複讀來說,自己的競爭對手是老牌的學校,他們不僅有政府的扶持還有強大的師資,和他們競爭實在是太過吃虧。

經過幾天的思考,李永新想到了考公。

根據數據統計,考公的人數正在逐年的增加,而在市場上並沒有出現特別多的考公機構。

考公沒有專門的學校,想要考公,要麽自學要麽就跟機構,沒有政府的參與,競爭就小了很多。

李永新覺得這個事情可行,就打算開始再一次創業。可是接連的失敗之後,李永新的朋友們都不敢再借錢給他了。

無奈之下,李永新只好求助了自己的母親。母親聽了兒子的想法之後,全力支持,將自己這些年來存的三萬塊錢全部拿了出來。

靠著這三萬元的啓動資金,李永新成功創辦了中公教育,主要幫助大學生和社會人士准備考公的考試。

因爲市場尚未飽和,中公教育輕松地收獲了第一批學員。有了資金之後,中公教育開發了自己的APP,收錄了各種題庫,擁有了許多網絡用戶。

經過幾年的發展,2021年,中公教育的學員已經達到了數千萬名,機構總市值已達到2600億元。

爲了報答母親,李永新將母親的三萬元作爲投資,以股份的形式換算給她。僅2019年一年,李永新的母親就分的6.12億元。

在成功之後,李永新也沒有忘記母校對自己的恩情。爲了報答當年的那一碗粥,李永新給北大捐了十億元。

如今,中公教育發展一片向好,李永新也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成功。

結語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可是能做到它的卻並沒有多少,李永新用自己的行爲向人們诠釋了這句話的內涵。

不忘別人的幫助,不放棄努力。成功從來沒有捷徑,每個人的成功都是一條布滿困難的道路,只要堅持著走下去才能看到鮮花的盛開。

抱怨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的無用功,聰明人從不抱怨失敗而是在失敗中複盤,以高昂的精神迎接自己下一次挑戰。

作者:王三金編輯:夜雨聲煩參考文獻:光明網:《專訪李永新:《中國合夥人》太理想現實創業很殘酷》2013年5月30日2.新浪財經:《李永新:創業時代的弄潮兒》2011年1月6日3.觀察者網:《中公教育李永新:從食不果腹到全球教育首富》2021年4月9日4.中國青年網:《10億!北大獲建校以來校友最大金額捐贈》 2021年3月3日5.市界:《一年家族身價縮水1200億,這位“教育界首富”遭遇了什麽?》2022年1月20日6.李永新:創業時代的弄潮兒.新浪財經 2022年7月11日由于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與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爲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