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讀過《資本論》的蔣介石將蔣經國送到蘇聯,12年後才回國

彼岸紫竹 2024-04-18 10:24:15

蔣經國,蔣介石的親兒子和唯一的接班人,1910年4月27日出生在甯波奉化,是我的甯波老鄉。

11歲時,蔣介石送他去上海讀書,15歲時,蔣經國被蔣介石親手送到蘇聯,蔣經國在蘇聯加入蘇聯共産黨。

蔣經國在蘇聯生活了整整12年,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甚至幾乎失去了說寫中文的能力,娶了一個名叫芬娜的蘇聯女子爲妻(後改名蔣方良),婚後他們在蘇聯生下了一對兒女,分別叫蔣孝文和蔣孝章。

要不是後來發生西安事變,蔣經國能否活著回到中國,都是未知數。

蔣介石呢?他曾經是國民黨內著名的“左派”,跟蘇聯共産黨的關系好得不得了,訪問蘇聯期間,還閱讀了很多馬克思主義著作,包括《資本論》。

蔣介石讀過《資本論》?

蔣介石早年曾是浙江派領袖陳其美手下的一名特務,陳其美失勢後,他便混迹上海,出入于交易所,大搞投機買賣,後因投機買賣慘敗,他無法在上海立足,才跑到廣東去投革命之機的。

1917年到1922年這5年間,蔣介石混得並不如意,他手裏無一兵一卒,每次到許崇智或者陳炯明軍中任職,因爲是浙江人,受到粵軍排擠,有點郁郁不得志的意思。

此時的國民黨是什麽情況?

孫中山等人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但是並沒有完成國家統一、民族複興的曆史使命。1919年正式成立國民黨,那時北洋政府統治中國,國家四分五裂,各路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整個中華大地可謂一片黑暗。

這種情況下,以孫中山爲首的國民黨人,欲從廣東發起北伐戰爭,統一全國,但卻屢遭失敗,整個國民黨陷入內部渙散、組織分裂的狀態。

國際上,蘇聯剛剛成立,急于通過在全世界各地支持革命運動,減輕自身壓力。孫中山決定接受蘇聯共産黨的援助,並且與中國共産黨展開合作,逐步形成“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此後的很多年,蘇聯對國民黨的發展、政策制定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直到解放戰爭時期,蘇聯還在援助國民黨。

蔣介石之前曾多次向孫中山提出想去蘇聯考察,此時機會來了,國民黨1923年派出蔣介石及共産黨人張太雷等赴蘇聯考察學習。

蔣介石這次對蘇聯的考察對他一生的影響很大,在蘇聯期間,除了生病的列甯,蔣介石見到了很多蘇共的高級領導人,蘇聯方面也對他表達了足夠的熱情。蘇聯方面爲中方代表團安排了很多活動,蔣介石最感興趣的就是參觀蘇聯紅軍跟軍校。

在一次演說中,蔣介石盛贊紅軍是"世界上最勇敢、最強大的軍隊",他情緒激動地表示:"我們是革命者,是革命的國民黨黨員,我們是軍人,我們是戰士,我們也准備在同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鬥爭中犧牲。……我們來這裏學習並與你們聯合起來。當我們回到中國人民那裏時,要激發他們的戰鬥力,戰勝中國北方的軍事勢力!"

我不知道蔣介石的演講水平怎麽樣,沒看到曆史上留下什麽特別的記錄,估計是比較一般,跟德國那位小胡子估計比不了。

這次演講有沒有感動蘇聯紅軍我不知道,但是蔣介石肯定是把自己感動了。據當時陪同的蘇聯官員記載,蔣當時"情緒很高,也很激動,講話時充滿著熱烈而真摯的感情。他在結束講話時幾乎是在吼,雙手在顫抖。"他的講話不時被紅軍戰士經久不息的掌聲所打斷,在講話結束後,全場滿是"烏拉"聲,離開軍營的時候,蔣介石甚至是被紅軍戰士擡起來送到汽車邊的。

在訪問蘇聯的這段時期裏,蔣介石爲了做表面功夫,看了很多書。從他的日記中看,他先後閱讀了《馬克思學說》、《馬克思學說概要》、《經濟學》、《共産黨宣言》、《馬克思傳》、《德國社會民主黨史》等書,而且對《馬克思學說》一書看了至少不下三遍,到了"樂而不能懸卷"的地步。另外,蔣介石還讀了《資本論》,並評價說"前半部枯燥乏味、後半部卻深刻動人"。

可惜的是,雖然讀了很多書,卻一點也沒有改變蔣介石的思想,他骨子裏還是相信儒家的那套理論,什麽三民主義,我看他也是不信的。

要說訪蘇期間有沒有什麽不痛快的事情,確實有一件。

蔣介石出發之前,孫中山告知他,希望在外蒙古庫倫建立軍校,訓練一支軍事力量,從蒙古出發進攻當時北洋軍閥的首都——北京,這其實就是後來的黃埔軍校,孫中山希望莫斯科方面能夠支持他的“西北軍事計劃”。

蔣介石帶著這個重要使命當然不敢怠慢,但當他向蘇聯方面提出這個計劃後,蘇聯卻以“蒙古人怕中國人”爲由婉言拒絕。

當時的蔣介石就已經隱約感覺到,蘇聯恐怕觊觎外蒙古已久,想要策動蒙古獨立。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中蘇是兩個大國,蘇聯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認爲中蘇之間需要有一塊戰略緩沖地帶。

不管怎麽樣,蔣介石順利完成了這次考察,並且在回國後,拿到了黃埔軍校校長的位置,擁有了他後來人生中最看重的一個稱呼“校長”。

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3年11月,在孫中山領導下,國民黨發表了改組宣言,並于1924年1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共産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

在中國共産黨的幫助下,國民黨開始積極建立基層黨組織,發動人民群衆是共産黨的拿手好戲,不到三年,國民黨黨員就發展到超百萬的規模。

國共合作另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在蘇聯的支持下組建“黃埔軍校”,此時距離毛澤東提出“槍杆子裏面出政權”還有3年,蔣校長日後的嫡系中,最重要的班底就是黃埔畢業的將領。

黃埔軍校中,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兩人是正兒八經的同事。

蔣介石憑借多年流氓生涯的經驗,懂得此時的國民黨全面依靠蘇聯及共産國際,孫中山也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作爲國民黨的政治綱領,要想獲得更大的權力,非裝出極"左"面貌不可。所以他張口"革命"、閉口學習俄國,甚至高喊什麽"中國革命必須受第三國際指導",國民黨要加入第三國際,成爲共産國際的一個支部,"如要殺共産黨無異他自殺","工農能來革命,這個革命才能成功"等等的虛僞言詞。

蔣介石就是在這些極"左"外衣掩蓋下,騙得了國民黨"左"派的桂冠。隨後他便以既得的權勢培植親信,拉幫結派,網羅黨羽,擴大軍權,到北伐戰爭時竊取了北伐軍總司令頭銜,統率國民革命軍八個軍十萬人的部隊。

爲什麽後來蔣介石喪心病狂發動“412”反革命政變,跟這段曆史有直接的關系,並且充分說明了共産主義思想的先進性。此時正在國共合作期間,共産黨在黃埔軍校的學生中或秘密,或半公開地發展黨員,到後來,幾乎所有進步學生,要麽成了共産黨,要麽支持共産主義,認爲共産主義才是拯救中國的正確道路。

說實話,從思想體系來說,孫中山的學術造詣跟馬克思根本不在一個量級,共産主義理論的高度,三民主義完全不是對手,再加上共産主義已經在蘇聯取得了實踐成功,進步青年們發自內心接受共産主義理論就不稀奇了。

但是,作爲校長的蔣介石此時就有點隱隱的擔心,因爲國民黨在思想政治方面,與共産黨相比,差得太遠了。

送親兒子去蘇聯

到了1925年,蔣介石將自己唯一的兒子送到了蘇聯,此時的蔣介石跟後來的蔣介石可不是一個人,此時的蔣介石在國民黨內部是以“左派”的面目出現,把兒子送到蘇聯去,正是這種政治面貌的一種體現。

有人說,蔣介石把兒子送到蘇聯,是爲了向蘇聯表忠心,是把兒子送去當人質。我覺得不至于,因爲此時的蔣介石絕想不到日後會跟蘇聯翻臉,此時的國民黨在經濟上也完全擺脫不了蘇聯的援助。

以蔣介石的性格,如果已經有了反共的念頭,他絕不會把唯一的親兒子送去蘇聯。

我覺得送蔣經國去蘇聯,更多的還是爲了兒子的學業考慮,希望兒子在蘇聯學有所成,並沒有太多政治上的算計。

“太子”蔣經國

這時候,就得說說這位後來在上海打虎失敗的“太子”蔣經國了。

蔣經國的生母是毛福梅,後來被日本人的飛機炸死。

蔣介石1922年把11歲的兒子送到上海讀書,委托塾師王歐聲監護。

父親不在身邊,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見識的增加,少年蔣經國的思想也開始發生變化。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15歲的蔣經國熱血沸騰,毅然加入上海“三罷”鬥爭,結果被浦東中學開除。6月,蔣經國北上北京,就讀于吳稚晖創辦的補習學校學習俄語。不久後,因參加反政府示威遊行,被判處兩個星期監禁。8月,他被迫從北京南下廣州。

客觀地說,少年蔣經國是一個進步青年,如果他不是蔣介石的兒子,也許會加入中國共産黨也說不定,走上正確的革命道路。

來到廣州後,剛好黃埔軍校選派一批學生赴蘇留學,蔣經國經由共産國際代表鮑羅廷推薦獲得留蘇資格。1925年10月,踏上奔赴海參崴的輪船,開始了長達12年的留蘇生活,後來迅速加入蘇聯共産黨。

蘇聯的這段經曆肯定改變了蔣經國的一生。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向共産黨提出思念兒子,經周恩來斡旋,蔣經國一家終于回到了中國。

蔣經國與蔣方良

決定清黨

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蔣介石在國民黨內資曆較淺,本來最高權力輪不到他,但是一番機緣巧合之下,蔣介石成爲了國民黨內與汪精衛並駕齊驅的二號人物。

此時時間已經來到1926年7月,蔣介石帶領黃埔師生開始北伐,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 破江西、克武昌,氣吞東南。

表面上北伐軍一路高歌猛進,其實並沒有旁人看起來那麽風光。北伐戰爭推進的過程中,各地的農民運動此起彼伏,大量的士紳、富商被打倒。蔣介石領導的北伐軍裏,大量的軍官出生于士紳富商之家,對于這些農民運動十分痛恨。爲了自保,不少士紳和北伐軍隊的官員勾結到了一起。

在空前絕後的階級矛盾下,蔣介石萌生了抛棄自己原本政治立場的念頭,或者說不用再裝左派了。

自1926年“中山艦事件”後,蔣介石已經或明或暗地表達了政治立場右轉的信號,但憂慮自身地位及對軍隊的掌控力不足,始終不敢公開與共産黨及當時以汪精衛爲代表的國民黨左派決裂。

鮑羅廷察覺到了危險,推動以汪精衛爲首的國民黨左派遷都武漢,想要把駐紮在南昌的蔣介石叫到武漢來,把個人集權變爲直接領導。

可蔣介石察覺到了他們的圖謀,把目光對准了剛剛占領的東南地區,那裏是中國經濟中心,財閥買辦雲集。

此時,一個關鍵人物登場了。

虞洽卿

虞洽卿,甯波慈溪人,14歲到上海當學徒,後來擔任德商魯麟洋行買辦、華俄道勝銀行買辦,1903年獨資開設通惠銀號,發起組織四明銀行,在上海商界赫赫有名。

虞洽卿跟蔣介石不只是甯波老鄉,當年蔣介石在上海灘搞投機生意時,就與虞洽卿有交情。蔣介石早年混迹于上海交易所時,結識了一大批大買辦、大資産階級、投機家和地痞流氓,這也成爲了他日後非常重要的政治資本。

隨著各地工人運動風起雲湧,已經極大損害了江浙財閥,以及江浙財閥背後英美等列強的利益,他們亟需在國民黨右派中找到一個代言人,擺脫這種被動的局面,這個人就是蔣介石。

1926年11月,虞洽卿前往南昌北伐軍前線指揮部與蔣介石進行了短暫的談判。

虞洽卿是代表上海的“江浙財閥”群體來的。這是一群從20世紀初起就控制著上海經濟、並擁有巨大政治影響力的商人、銀行家群體,幾乎全是浙江人或江蘇人:虞洽卿、張靜江、陳其美、張嘉璈、陳光甫……

江浙財閥這個産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資産階級集團本身是十分軟弱的,它既依附于帝國主義,帶有買辦性,又和封建勢力結成同盟,帶有封建性。

虞洽卿提出,只要蔣介石保證上海安定、解決工人罷工、發展民族工商業等,就每年給蔣介石6000萬大洋,還能幫著蔣介石聯絡英美勢力,購買軍火。蘇聯的援助一年最多800萬大洋,江浙財閥出了一個蔣介石無法拒絕的價格。

此前一直以國民黨左派面貌出現的蔣介石,被豬油蒙了心,爲了對抗武漢的汪精衛,竟然一口答應了。

和蔣介石的合作開始之後,江浙財閥給予的資金支持更爲頻繁,且數額巨大。據中行上海分行經理宋漢章統計,至1927年3月底,中行各分行對北伐經費的贊助已經高達549萬元。

有了江浙財閥這強有力的政治經濟後盾,蔣介石終于有底氣和共産黨、國民黨左派決裂了。

1927年3月,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與北伐軍司令蔣介石分別據武漢與南京自立國民政府,史稱“甯漢分裂”。

隨後又發生了臭名昭著的“412”反革命政變,蔣介石開始清黨,與共産黨決裂。

蔣介石唯一的兒子這時候還在蘇聯,據說還寫了很多文章痛罵蔣介石,此時估計蔣介石也顧不上兒子了,也許甚至做好了可以再生一個的打算。

武漢的汪精衛痛斥蔣介石背叛先總理遺志、背叛革命。諷刺的是,短短幾個月後,因爲遇到跟蔣介石北伐時相同的情況,汪精衛也扛不住了,1927年8月8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了國民黨中央緊急擴大會議,放棄和平分共的政策,通過了“武力分共”決議案。在此次會議上,汪精衛說出了“甯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這句毫無人性的話。

後來汪精衛屠殺共産黨人比蔣介石還要賣力,此人此前還是國民黨左派領袖,抗日戰爭期間做了中國曆史上頭號漢奸。

武漢、南京國民政府合並,史稱“甯漢合流”。

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

爲什麽國共合作必然失敗?

我認爲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

國民黨內右派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産階級的利益,軍隊中的軍官多是此類背景出身,加上江浙財閥、英美列強的支持,這是蔣介石的力量來源跟階級屬性。

共産黨呢?發動的是貧苦農民、工人,依靠的是中國的底層勞動人民,雙方的力量來源決定了必然爆發沖突,農民要土地,土地都在地主手裏,要麽開展土地改革,要麽鎮壓農民,中間沒有模糊空間,這就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

土地改革

說到底,國民黨跟共産黨都想拯救這個國家,但是思想理論、實踐路徑不一樣,說也說服不了誰,怎麽辦?

政治途徑解決不了時,只能通過戰爭,看看誰的力量大。結果大家都知道了,3年解放戰爭,蔣介石的國民黨輸了,輸得非常徹底,一敗塗地。

爲什麽?

因爲他小看了農民、工人這些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力量,他以爲一年6000萬大洋很多,其實跟全國勞動人民的力量比起來,這點錢加上國外勢力的支持,也不過是蚍蜉撼樹,螳臂當車罷了。

就像教科書上寫的那樣,曆史是人民群衆創造的,人民群衆是曆史活動的主體,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