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藝術與商業,如何在一家廠牌共生共榮?

音樂先聲 2024-05-14 03:34:51

作者 | 朋朋          編輯 | 範志輝

剛結束的北京超級草莓音樂節上,有此山文化的好妹妹、陳粒、陳婧霏、王加一、焦邁奇等以廠牌團建日的形式承包了“脈動·愛舞台”,有此山也成了第一個在草莓音樂節上獨占單日舞台的音樂廠牌。

除了舞台演出,有此山文化的特別企劃“萬物”彙集16件藝術作品和16首歌,也首次出現在音樂節在場內,以移動美術館的方式呈現。

作爲一家向來喜歡“第一個吃螃蟹”的音樂廠牌,有此山成立6年來,盡管對外的姿態始終保持著低調,但卻嘗試了很多唱片公司乃至音樂行業的第一次,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審美和價值觀,在業內備受贊譽。

在市場發生劇烈變化的當下,一家音樂廠牌如何助推藝人穩步上升,獲得更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與音樂人攜手並進的過程中,廠牌如何形成自己的差異化特質?

音樂與藝術,本就脈脈相通

一場突發的相遇,一場城市中心的浪漫閃送。

肇始于2023年4月,A26 Space樓下三棵高大的海棠樹開花了。爲了不負春光,有此山文化便集結了旗下的5組藝人,在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下午,開啓了一場偶然相遇的快閃音樂會。

那天,300多位觀衆臨時聚集在舞台前,感受這場春天專屬的浪漫。他們之中有學生,有路過的閃送快遞員,還有享受gap時光的職場人。

“去年年底在A26,烏莉、沈總我們一起聊起了這個項目。當時摩登天空也有意建立起廠牌合作的概念和業務線。”有此山的創始人奚韬講述到。那時,有此山文化剛剛發行了年度特別企專輯《萬物II:遙遠的相似性》,由8組風格迥異的音樂人攜手8位跨越不同媒介、領域、國別的藝術家,在共同的主題下進行創作。

于是,音樂結合當代藝術的想法便自然而然地産生,摩登天空與有此山也一拍即合,決定采用“舞團團建日+移動美術館”的形式來展開這一次的合作。

今年5月,北京超級草莓音樂節,有此山與摩登天空的合作正式落地。廠牌旗下藝人在“脈動·愛舞台”悉數登台,殿堂級音樂家韋唯還驚喜現身,與陳婧霏合作改編了《愛的奉獻》、《亞洲雄風》等多首經典。

“韋唯老師本身對于音樂方面,還是希望有更多新的可能性。”于是,摩登天空副總裁烏莉雅素向韋唯引薦了奚韬,進而達成了與新生代音樂人陳婧霏的這一次合作。

陳婧霏爲韋唯量身打造了新歌《自在》,“從前那個年代出名的歌曲其實對韋唯老師的‘束縛’很大,所以大家很難跳出來那個圈子來去看她的音樂。而這次的新歌就是開辟了它有一些新的音樂的可能性,韋唯老師也非常滿意。”奚韬告訴音樂先聲。

在演出舞台的側台不遠處,便是有此山文化的特別企劃“萬物”移動美術館。舞台上的音樂人演唱《萬物》系列企劃中的歌曲,藝術作品陳列在展覽中,音樂節又身處自然之中,無形中呼應著企劃的主題。從音樂到藝術,再到觀衆對“萬物”主題的重新建構,三者産生了微妙的聯系。

通過以“廠牌團建日+移動美術館”的方式落地北京超級草莓音樂節,有此山文化始終踐行的理念變得具象化,即選擇運用音樂與藝術的共生共融,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獨特的演出體驗。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同質化時代下,演出産品的叠代升級。

這種創新的嘗試,不僅吸引到如摩登天空一樣的潛在合作方,也爲演出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和啓示。

在奚韬看來,音樂與藝術的碰撞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事情。“其實我一直認爲當代藝術和音樂都屬于藝術的大範疇,他們本身也是息息相關互相影響的。”

奚韬不喜歡用“跨界”來形容這一切,他、陳粒以及好妹妹樂隊的秦昊都是資深的當代藝術愛好者,而他們都認爲音樂與當代藝術本就相互滲透、雙向賦能,不僅可以爲觀衆帶來更加豐富的感官體驗,也可以爲音樂人和藝術家們提供更多的創作靈感和可能性。

簡言之,音樂與藝術,本就脈脈相通。這種理念也被奚韬用在了A26 Space的打造上。

如果你去過北京751園區,會發現在A26 Space空間裏,一層是藝術展覽和文化消費的場所,有藝術品,有餐飲,還有定期的展覽和不定期的小型音樂分享會;二層則是有此山的音樂創作空間,供音樂人進行創作和排練。音樂、當代藝術乃至商業,被融會貫通在同一空間中。

在奚韬看來,藝術空間爲音樂打造了一個獨特的營銷場景,讓觀衆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能借由藝術的魅力感受到音樂的縱深;音樂則爲藝術展覽帶來了更多元的體驗。在前兩者的基礎上,輔之以餐飲空間,讓有此山文化與消費者和受衆群更接近,也更輕松。

有生命力的品牌,有生産力的廠牌

作爲一家音樂廠牌,有此山旗下的藝人數量並不算多,但從好妹妹到焦邁奇、王加一,從陳粒到陳婧霏,他們的作品皆是熱度與品質兼具,都帶著這家廠牌的獨特氣質。

在推歌推人成爲行業難題的時代,有此山並沒有隨大流或者焦慮,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助力旗下藝人成長、打磨作品,直至從圈層文化走向大衆視野。在這個過程中,有此山也不斷完善著藝人培養思路,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論。

“品牌是死的,人是活的。”奚韬如此總結有此山的運營經驗。

在音樂人的品牌塑造上,有此山並沒有嘗試尋找一以貫之的方法論,而是緊扣藝人的成長軌迹、性格特質,針對不同音樂人的不同階段,形成多元化的營銷體系,挖掘他們未來的可能性。

“當你把每一個音樂人當成品牌的時候,你就要和他時刻保持著一個高密度的溝通和聯系,你要知道他的變化,他的創作受什麽影響。”奚韬表示,有此山拒絕從商業維度上去界定目標,而是希望“凝聚一群審美、志趣、三觀相同的人,大家各自完成自己喜歡的事情”,尊重音樂與藝術成長的自然規律。

圍繞這個初心,反而成長出了一個與衆不同的有此山,也無形中吸引著同頻的藝人和聽衆。

始于音樂,但不僅僅局限于音樂。最近,好妹妹樂隊的成員秦昊剛剛完成自己的新書《但願那海風再起》,在書中講自己的故事、音樂以及創作,還爲這些故事配上自己創作的插畫。上個月,秦昊也帶著這本書在A26 Space與讀者見面。

更爲重要的是,音樂人們的自然生長、不拘一格,也進一步反哺了有此山文化這個廠牌,使其在衆多音樂廠牌中的差異化特質更加凸顯。

此外,有此山還爲旗下藝人在音樂上提供了一個大方向,“要兩條腿走路,一是原創,要有自己的創作;第二是讓鼎盛時代華語老歌,重新回到年輕人的世界裏。”

基于這一方向,好妹妹、陳粒等音樂人定期發行完整的音樂專輯,而廠牌整體則以年度企劃的形式,讓每個音樂人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思考、不同的特質,共同爲一個主題服務。這種創新的企劃方式,不僅激勵音樂人在創作的過程中進行更多的思考和實驗性,還保留了專輯中音樂作品的連貫性和整體性。

以2022年的《有此山·武俠》企劃爲例。有此山旗下藝人選擇了“武俠”這一主題,遴選了6首經典華語武俠影視劇目中的經典歌曲,注入各自的理解,演繹出全新的江湖氣,完成對他們心中“武俠”的解構,也爲聽衆帶去關于武俠的美好記憶,更成爲不少樂迷的“雙廚狂喜”。

如此一來,每每談及有此山時,我們並不會將其限定在傳統音樂廠牌的視阈中,反而會想到它是一群熱愛藝術的音樂人彙聚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又一件或深愛或信仰的事。

而商業上的成功,似乎只是熱愛的次生效應。

做大做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做喜歡的事情

有此山文化,曆來敢于第一個吃螃蟹。

回首過去幾年音樂行業發生的劇變,繞不開國家版權局“非獨家”政策的落地。在這一政策引導下,流媒體平台給音樂廠牌的預付版稅大縮水,同時音樂專輯的制作與營銷費用卻水漲船高,這對于大大小小的音樂公司都是挑戰。

源于一直以來對音樂行業的敏銳洞察,有此山並沒有亂了針腳,而是再次趟出了一條新路。 比如在爲陳粒制作和發行專輯《防沉迷》時,有此山選擇先發布實體專輯,一個半月以後再上線流媒體平台,成功覆蓋制作成本,並實現盈利; 當看到旗下音樂人的潛力時,有此山文化也甘冒風險,爲焦邁奇打造大型個人巡回演唱會,鼓勵年輕音樂人在創作中找到自我,在舞台上光速成長。

無論是音樂版權還是演出市場的變化,有此山文化都展現出了極強的敏銳度和執行力,以清醒的頭腦和高效的行動應對著音樂行業的瞬息萬變。用奚韬的話說,就是“越是市場不好,那麽你的核心産品才能在市場裏面能得到驗證。”

當然,在他看來,探索新的模式並非無的放矢,而是要在確保投入與回報的平衡下,進行有針對性的嘗試。在有此山內部,大家每時每刻幾乎都有新的項目和新的想法湧現出來,奚韬作爲掌舵人,心裏始終有著明確的“底線思維”。

一方面,在考慮一個短期的開發性項目時,奚韬會審慎地考慮項目的投入和盈利,“可以不賺錢,但是不能賠錢”便是對任何新項目堅持的底線;另一方面,對于長期的項目,考慮到它被市場認知和接受需要時間,奚韬樂于爲其投入精力和財務,但是要保證原有的業務線基本盤不受影響。

吃螃蟹式做創意,履薄冰式做預算,使得有此山文化在探索的道路上更加穩健。

目前,奚韬正在考量將健身房、圖書館等形式引入到A26 Space中,讓這一藝術空間承載更多元的功能,“如何把音樂和當代藝術介入到消費場所中,這是有此山要走的一條長線”。

奚韬常常強調的是,有此山文化注重商業與藝術的兼顧和平衡。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商業産品。同時,我們也能在采訪中感受到,奚韬常常在言語間表現出有此山對藝術與商業天然不同的傾向性。

在藝術和審美上,有此山有自己的堅持。他們堅信,音樂最核心的部分永遠是內容。將音樂的創作性和藝術性放在第一優先級,爲有品質、有審美的好音樂持續投入,讓其走向更廣泛的受衆。

而在商業上,奚韬卻顯得佛系得多。他始終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將音樂作爲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做大也好,做小也好,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且還能生存。”

而從音樂、藝術到商業的共生共榮,有此山也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從音樂人品牌到廠牌品牌的躍遷。

更重要的是,對于整個音樂行業而言,有此山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創新的運營思維和穩健的經營策略,正代表了這個時代音樂廠牌仍然有價值的最核心的意義:廠牌唯有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和價值觀,才能釋放音樂的無限可能。

*本文圖源網絡,如侵權聯系刪改

排版 | A

0 阅读:2